1、风、水、月的咏叹 赤壁赋说课稿淄川般阳中学 张慧玲一、说课标,说教材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取名“山水神韵”,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所选文本描摹的自然风物,深入到文学大家的心灵深处,体悟其丰富而深邃的哲思。赤壁赋为“山水神韵”的第一篇文章。宋代张表臣称“赤壁赋卓绝近于雄风”。本文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水、月,凭吊古英雄的方式传达出来,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读之便觉自然山水与人生、世界,乃至宇宙融合为一,心胸为之开阔、舒畅。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
2、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紧紧抓住“鉴赏”二字,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学情 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文言文的学习更是令他们望而生畏,教学时往往局促于字句的含义中不能自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常常被挫折和困难击倒,需要一些心理的疏导。因此教师应该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从抓住表层的意象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和阐述的哲理,引导学生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体现语
3、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赤壁赋是一篇文质兼美,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完美融合的佳作,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 品读课文,体味语言骈散结合的韵味;2、 把握关键语句,知人论世,感受作者触景所生之情,细梳文章理趣之妙;3、 学习苏轼达观的精神,正确看待人生的磨难。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本文的学习拟采用以下教学法,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1、自主品读法;2、小组讨论探究法;3、点拨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检查学生文言知识和文本诵读、理解情况。2、导入语:“登山则
4、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古文人赏一段山水,就会抒一腔真情,发一番哲思。明代茅坤说:“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赤壁赋到底是何样文章,会让人产生如此想法?今天我们就跟随苏轼的行迹去领略他的赤壁情怀。(出示目标)(二)问题展示,合作探究问题一:贯穿文本始终的意象有哪些?1、作者夜游赤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浏览第一段,找出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风 水 月2、其他段落有无涉及这几个意象?(浏览文本后三段,找出有关词句)问题二: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地方,触发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
5、(跳读文本,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句)乐 悲 喜1、如此良夜美景,本应乐甚,缘何又生悲情?(结合二三段,分组讨论)2、悲从中来,为何又“客喜而笑”?(结合第四段,分组讨论)(风、水、月如故,人的感受却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人看待它们的态度不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呢?)问题三: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关于赤壁赋中“客”是谁的答案大致有三种:秀才李委、道士杨世昌、作者自己。前两种有疑点,后一种也无确凿证据。其实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
6、写法,东坡只是借此抒情,有无真正的客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处境,明白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其实就是苏轼内心矛盾痛苦的挣扎。问答的过程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解的过程。作者经历一番艰难的挣扎之后,终于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况。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问题四:如何看待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齐读课文第四段苏子的话,深入体会蕴含在其中的哲理。)(三)达标训练,巩固提升遭贬受挫,苏轼通过赤壁风、水、月这些自然风物排遣了内心的郁闷;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都是借助什么将失意摆脱的呢?用200字左右将这段心路历程展示出来。(四)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领略到苏轼的旷达乐观、不计得失的精神内涵之后,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路途中走得更勇敢、更坚定。(五)预习指导,新课链接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两者异同。搜集与水、月有关的诗文,比较鉴赏。附:板书设计风 一唱三叹 乐 水 乐观旷达 悲月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