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问题导引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2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时空观念)4辽宋夏金元时期门第观念、人身依附关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的社会变化。(唯物史观)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一年两熟的_稻麦复种制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_传统自然经济结构_有一定突破。(3)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宋朝_,在_元
2、朝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漠北_、_东北_、西北、_云南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概念阐释】(历史解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构成特征。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五大名窑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青花瓷_和_釉里红_。_宋元_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
3、外,继_丝绸_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煤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东京_的居民普遍使用_煤_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文化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造纸业_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国内商业发展(1)_宋朝_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2)面向大众的_基层市场_蓬勃涌现。(3)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榷场_进行_互市_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2货币发展(1)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_货币_需求量剧增。(2)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
4、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_纸币_交子,_元朝_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3海外贸易繁荣(1)_外贸税收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_亚非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_香料_、_珠宝_等为主。(3)主要外贸港口有_广州_、_泉州_、_明州_等。4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1)北宋_东京_和_南宋_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_娱乐_活动丰富多彩。(2)元朝的_杭州_,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_大都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思考1:宋元时期国内外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政
5、府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民族交融推动;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三、经济重心南移1表现(1)自_唐朝中叶_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_北宋_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南多北少_的格局也已定型。(3)_北宋_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_长江_下游和_太湖_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_人口_和_税收_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大运河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长途海运航线_,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6、2影响(1)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文化_的进步。(2)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_南北分卷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3)自南宋起,_江浙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思考2: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提示2: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也不例外。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四、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的变化(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_家族_背景的_门第_观念仍然十分流行。(2)宋朝门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_
7、全社会_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公平竞争_。大批出身_平民_家庭的_士人_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_政治_、_经济_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_雇佣_。(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_契约_,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1)朝廷对_土地买卖_、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特别提示】宋朝社会的变化是宋朝经济发展的必然反
8、映。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一城市商业功能的变化(史料实证)史料一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史料二(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基础,概括商业发展
9、的表现。提示1: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交通的发展;各大城市设有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民族间、中外间经济交流频繁;商人众多;多数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都设有商品交换的场所。探究2:据史料二,概括宋朝 “市”的特点。提示2: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官府的控制减弱;城市的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主题二丝绸之路(史料实证)史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
10、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探究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提示3: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拓展】丝绸之路路线(1)汉代(陆路)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2)宋代(水路)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随堂训练测达标 1(2021广东模拟)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11、A)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解析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A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不能得出当时粟种植面积的缩减,排除B项;材料主体是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2(2021洛阳)金朝中都(今北京)产稻、粱、麦、麻等;南京路(今河南开封)产麦、粟、稻;辽东路许多州也盛产稻。金世宗时设常平仓,到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常平仓共有519处,积粟3 786.3万余石,可备官
12、兵五年的食用,米810余万石,可备四年食用。这表明当时(B)A政府重视优质农作物的推广B北方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国家赈灾救济体系比较完备D黄河流域仍是中国经济重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朝统治区域内,各地农作物多样化,且国家粮仓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的统治区域在北方,这表明当时北方的农业有所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金朝不同区域农作物的分布,并没有涉及政府推广农作物,体现不出政府重视优质农作物的推广,故A项错误;仅由材料中粮仓储备充足得不出当时金朝国家赈灾救济体系比较完备,故C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1192年为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南方的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3、故D项错误。3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就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A)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民众丝织积极性较高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纺织业。成都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多,无法说明民众丝织积极性高,故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丝绸是作为上贡使用,而非投入市场,无法反映市场需求量,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是否平衡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成都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多,可以从侧面说明长江流域的丝织技艺水平高,故选A项。4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元朝时被
14、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的是(B)A东京B杭州C大都 D明州解析临安人口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到元朝时改称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故选B项。5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 地区时间 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C)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解析根据表中“宋初,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北宋北方贡献的
15、财政收入20%,南方贡献的财政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的财政贡献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项符合题意。6(2021石嘴山市)如图为1999年河南省新密市下庄河村宋墓出土的备宴图(摹本),生动地描绘了富豪或者官员府宅雇佣厨娘的群像。这反映了当时(D)A雇佣关系开始普及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D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墓出土的备宴图中描绘的厨娘群像,以明显的分工合作反映了当时家政服务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雇佣关系“开始普及”,A项错误;厨娘们努力筹备宴饮的图画不能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B项错误;仅有备宴图不能说明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