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536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8(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学案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主干知识表格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地方政权组织形式补充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四个阶段三大制度夏世袭制夏朝三个点,春战特征周宗法制:目的、含义、核心、具体操作、特点、当时的作用、后世的影响(积极消极)今天的具体表现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权利、义务、特点、主要封国、评价(积极消极)、关系、崩溃(时间原因表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六个阶段一大制度六个阶段秦皇帝制:三大特征三公九卿制:朝议制:郡县制:含义,影响,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1.秦统一:过程、意义2.专中:含义、根源、三大趋势、四个表现汉中外朝:建立、组成及

2、职责郡国并行制度到州郡县三级制。选官制度:变化、趋势监察制度:唐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影响 道州县,节度使宋三分相权路州县元一省一台二院制行省制度+明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特点区别)废行省,设三司;省府县三级制;开始实行改土归流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的影响:积极、消极2.从专中发展的过程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清军机处(清初三大中枢机构、 雍正、特点、具体表现、影响)密折制省道府县、理藩院、改土归流、平定、基本原则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主干知识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政治制度:二、分封制:1.目的:2.对象:3.内容:4.权利:5.义务:6.特点:7.主

3、要封国:8.评价: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9.关系: 10.崩溃:时间原因表现三、宗法制:1.目的:2.含义:3.核心:4.具体操作:5.特点: 6.当时的作用: 7.后世的影响:积极:消极: 8.今天的具体表现: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经过: 东灭六国,北击匈奴,南统越族.2、意义: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根源、三大趋势、四个表现2、郡县制:含义,影响,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3、皇帝制:三大特征4、三公九卿制度:5.朝议制度:第三节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

4、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1.秦: 2、汉朝:3、唐朝:4、北宋:5、元朝: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1.秦: 2、汉:建立组成职责 3、唐朝:运作程序、影响 4、北宋: 5.元朝:一省一台二院制三、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1. 先秦的世官制:标准范围2.秦朝实行军功爵录制。3.汉朝实行察举制度:标准影响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准影响5、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标准,评价 6.发展趋势:标准、选官权、选择方式四 监察制度:1.秦朝:2.汉朝:3.唐朝:4.宋朝:5.元朝:6.明朝:7.清朝:第四节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 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1、中央:明太祖,明成祖-特点区别 2

5、、地方:二 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 中央:(1)军机处的设置:清初三大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特点:简、速、密。具体表现(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 影响:(2)密折制:2.地方:三、影响1.积极影响: 2.消极作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世界潮流:四 发展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政治制度:1.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 3.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4.春战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大变革指: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大

6、动荡:指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大发展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二、分封制:1.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4.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5.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三大义务:政治、经济、军事)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7.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8.评价: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

7、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9. 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0. 崩溃:时间:西周后期原因:A.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B.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三、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

8、的分配问题。2.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核心: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具体操作:大宗继承,小宗分封,家国一体,等级分明。5.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6.当时的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7.后世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家族观念强;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9、。消极:过分重视人情,与现代平等法治观念相违背。强调家庭本为,个人自主意识与权利受到约束。8. 今天的具体表现:尊宗敬祖,忠孝观念,等级观念,续族谱,建祠堂,修祖坟,落叶归根等。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级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

10、前1046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强盛 (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衰亡教材第一节便主要涉及奴隶社会,主要讲述三大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2)秦汉(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大一统(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4)隋唐(589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5)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6)明清(鸦片战争

11、前) (13681840年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教材第二三四节主要涉及封建社会,主要讲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 强化宋元,顶峰和衰落明清。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补充材料一、夏朝政治制度:1.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2.夏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原因: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3.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战国策燕策记载,禹死之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其父亲的权势和财富,击败伯益,夺取权位,建立夏朝,史称“禹传子,家天下”。.孔子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二、分封制:1.周朝综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掳褒姒,平王东迁,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两个时期。2.分封制: .“封建”的含义:周朝的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封建”,并不是五种社会形态中的“封建社会”。左传中记载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

13、周王室的屏障,是最早的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周朝建立,国土面积150万,人口30多万,此时的西方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面积不到1万,人口25万,列奥尼达带着300人就敢打仗,宫女也不止这个数。雅典不到2000,人口30万。从西安到北京走3年。怎么管理?.对象:(周鲁召燕武王弟,齐姜尚,宋启陈舜楚黄帝)王族:同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但母族与妻族不在分封之列,如舅舅,二姨等,可见分封制的血缘是父系血缘。如:燕(召公,最东北)、鲁(最东)、卫、晋(成王弟)、吴等。A. 诗经鲁颂记载: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B史记.周本纪记载:

14、 “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弟)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 C.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译文:昔日周武王击败殷商,拥有天下,他的兄弟有15人被封国,而同为姬姓的有40人被封国。D.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E.人教版,岳麓版的说法: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功臣:齐-姜尚。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先代贵族

15、:指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如杞、宋(商汤后代、微子启受封)、许、陈(舜后代)、楚(黄帝后代)等。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山东称齐鲁,河北称燕赵,这些地名代称即始于分封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受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相对独立性。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承担三大义务:政治义务、经济义务、军事义务,具体表现为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也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倾向,这是由于诸侯国的官吏不是

16、由周王任命,而是由诸侯任命,或靠血缘关系,并且世袭。他们不对周王负责,而对国君负责。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笑。”这段材料表明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崩溃的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礼崩乐坏,不尊天子)A.楚王问鼎: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

17、”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后来引申出“问鼎中原”。B.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C.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分封制在汉以后的存在: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一种荣誉,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18、一部分。三 宗法制:1. 含义:是由原始社会尊祖敬宗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从而明确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形成世卿世禄制度,保证政局的稳定。它以血缘为纽带,(封建社会中有明显的反智倾向,反对理性主义,而更重视感情)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 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周王正妻所生之

19、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

20、的一个为长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父死子继较常见,兄终弟及很少见。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A.唐玄宗李隆基称“李三郎”,创“开元盛世”,而北宋理学家们(五子)却对他大加批判,理由即他非嫡长子。当然,也是为了复兴儒学。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C.民间有“长兄如父,老嫂比母”之说。D.今天中国财产继承法规定,第一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继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正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顺序,是受宗法制的

21、影响。E唐朝,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历史上却没有说“武则天篡权”。F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G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强调血缘纽带.H 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主张“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J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

22、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K 过年磕头的第一家:本家族内,年龄最长的-血缘关系、尊祖敬宗。3.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4.相关材料及实例: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译文: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

23、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吕氏春秋审分慎势记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予,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

24、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宗法制

25、。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宗法制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古代建设,左宗右舍。如故宫左边为太庙,右边为社稷坛,太庙即皇帝的祠堂。古代左为尊。吴伯雄祭祖,蒋孝严桂林祭祖,连战福建祭祖,汤显祖,房祖名,年

26、夜饭,公祭黄帝陵,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一代名帝,26子,长子司马衷是先天痴呆,想废之而不成,即位后是晋惠帝。汉高祖与吕后长子刘盈,身体柔弱,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遭到大臣一致反对,即位后是汉惠帝。四.礼乐制度:1.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西周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三者结合来维护统治。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

27、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应用:相传周礼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类,即通常所说的“五礼”。贵族内部大凡有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衣食住行以及葬丧婚嫁、风俗争讼和鬼神祭祀等等,都必须按照一套固定的礼制行事。每个贵族从生到死、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处在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礼乐之中。3.相关材料:礼记记载:“礼不下庶人”。荀子中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礼记记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28、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材用足,材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王制篇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在我国奴隶社会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仪与征。史记记载的楚王问鼎的故事。 九鼎: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

29、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大夫五个,士三个。吃饭时用的鼎的数量也不同,具体同上,内盛的食物的种类也当然不同。祭祀祖先时,跳舞的人数也不同,天子用八佾舞,64人,诸侯48人,大夫32人,士用16人。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独断记载,夏商周的时期:“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东汉蔡邕撰 ,是一本记

30、述汉代 ,同时兼述汉代以前有关礼制、车服、帝系等内容方面的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A B C D解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的表述是错误的。答案:C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

31、“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A B CD五.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这种制度的指导原则,即既然分封,谁是天子,谁是诸侯,宗法制说了算。分封制后被郡县制,即中央集权制取代,但宗法制并未消失,它又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仍能找到宗法制的影子。但同时由

32、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可以预言未来有一些称呼会消失,如七大姑八大姨等。甚至你们就有这种感觉。)名称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核心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权力与义务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双方关系周王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性 (联系) (1)两者互为表里。(2)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 (3)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4)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宗法制对王位继承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宗族制、特权制等都产生了影响)六.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