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新政协) 1949年9月 北平 (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问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社会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大会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2经过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开国大典【考点二】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
2、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考点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
3、立: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改变: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新发展(1956年) 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长期,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实行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建立: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被载入宪法。意义: 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考点四】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考点五】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的背景:1979年全国人大的呼吁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2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
5、构想的内容 “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构想的意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考点六】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考点七】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2、20世纪90年代初,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大陆)相继成立。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3、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4、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胡连会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台独”威胁:原因:以世界(美国)的反华势力为代表及“台独”分裂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