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243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第卷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

2、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

3、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 【答案】D【解析】禅让制于夏启时期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所以不选。故选D。【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

4、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5.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5、这段话意在指出(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项“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与题干“而去公卿甚远”不相符合;“居真宰相之任“体现的是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已经相差无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B项错误;D项“三省

6、制”不是题干材料核心内容,而且题干材料的描述体现不出“曲折的发展“。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的变迁中书与尚书令官职6.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写入史记,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

7、,判断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C、D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史学常识7.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此题迷惑性非常强。第一眼看过去好像是经常做的题目,但是经过出题人的重新设计,已经不好选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

8、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8.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礼部【答案】C【解析】A项明显错误,中书省草拟诏令是在唐朝;B项错误,进入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军机处是在雍正帝时期设立,是清朝的中枢机构,负责上传下达,跪奏笔录。D项错误,礼部负责的是祭祀等礼仪性的事务。【考点定位】必修一军机处9.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贴近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选修六:史学素养10.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

10、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内阁制。11.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文官任知州B. 设三司使C.

11、 设枢密院D. 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设三司使、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和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排除D;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2.历史学家钱穆说:“

12、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A. 分封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A结束于秦朝,B实行于战国时期,C出现于元朝,但BC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故D最为全面。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3.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

13、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

14、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14.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

15、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15.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

16、故本题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16.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

17、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17.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

18、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1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

19、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9.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枢密副使D. 知府【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20、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财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A;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B;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D。20.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

21、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21.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

22、明D解读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22.伯里克利大力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人不论贫富都能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这一措施A. 促进民主政治繁荣B. 反映维护奴隶主阶级本质C. 基本没有得到贯彻D. 严重危害了雅典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伯利克里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提高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积极性,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主是维护阶级属性,故B项错误;该措施基本得到执行,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错误。23.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

23、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A. 法律至上B. 分权制约C. 主权在民D. 轮番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可知体现的是轮番而治,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4.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A. 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B.

24、 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C. 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D. 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仍然有不少野蛮习惯,但民法总纲规定取消同态复仇则是向文明的演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只适合十二铜表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而非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5.十二铜表法第3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押到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者听便。此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A. 法律面前人人平

25、等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 巩固罗马帝国统治D. 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答案】B【解析】“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说明罗马法重在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C属于罗马法实质问题;D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6.“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上述材料出自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 美国1787年宪法D. 1875年法兰西第共和国宪法【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到“内阁”、“总统”和“议会”。A选项错误,

26、因为英国的政治体制中没有总统;B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德意志帝国没有总统,而是皇帝;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体制中没有内阁;D选项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设有议会、总统和内阁,相互之间彼此制约。27.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产生方式与美国不同,表现在A. 由选民直接选出B.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C. 选民从总统候选人中选出D. 由参议院选举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故B项正确。法国总统是由议会选出,并非选民直接选出,美国也不是选民直接选出,A错误;据所学可知,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C

27、、D说法错误。【点睛】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28.有学者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德国代议制不彻底不完善B. 德国议会不享有任何权力C. 德国议会被宰相完全控制D. 德国皇帝行使立法权和行政大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议会享有立法权,B说法错误;“没有政府的议会”是指德国议会的权力很小,受制于政府,德皇行使立法和行政大权,这些都是德国的代议制不彻底的表现,CD两项表述片面,故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

28、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消极影响: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体现了较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帝国国会对帝国主义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29.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 英国权利法案B. 法国1791年宪法C. 美国1787年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C【解析

29、】【详解】“成文宪法”即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集中于一部专门的法典之中。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不断颁布法律典章,而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不能说是第一部完整的成文宪法,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是通过各州代表集中商讨确立的较完整的宪法,其中确立了三权分立等原则,C项符合题意;BD项不符合“第一部”这一要求。30.下列对1787年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 巩固了国家政权B. 确立了共和政体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 确立了联邦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由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又防止专制独裁,

30、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BD正确。C选项为英国为代表的政体君主立宪制,不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故答案选C。31.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A. 失去民心,徒有其表B.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C. 脱离国情,违背潮流D. 分歧缩小,利益趋同【答案】D【解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说明美国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歧缩小,利益趋同,D正确;目前美国两党仍然没有失去人心,A、B、C错误。32.19世纪中期,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英国民主政治

31、日趋完善,这主要得益于()A.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1832年议会改革D. 责任内阁制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中期,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可得知,这主要得益于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AD两项是18世纪中期的内容,B项是1689年的内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且也没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D三项。33.近代英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一是制度优势,二是科技优势,三是工业优势。其中的“制度优势”是指A. 君主立宪制、联邦制B.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C 总统制、共和制D. 总统制、联邦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代英国的崛起主要源于英国完成资产阶

32、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君主立宪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两者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所以“制度优势”是指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联邦制、共和制和总统制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4.林则徐曾上书当朝皇帝曰:“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导致他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 鸦片输入B. 虎门销烟C. 英国发动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所以导致他上书的直接原

33、因就是鸦片输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林则徐上书时尚未进行虎门销烟,英国也尚未发动战争,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林则徐上书和太平天国运动毫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5.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现代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它的修通加强了珠海与香港和澳门三地之间的直接交流。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和香港有关的是A. 南京条约B. 望厦条约C. 黄埔条约D. 天津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南京条约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它三个不平等条约与香港岛无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36.如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

34、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虎门销烟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进行野蛮的抢劫活动,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故A项错误;虎门销烟主要是针对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是1894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37.诗句“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评价的是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C.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D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描述,有过十年辉煌的壮丽雄伟的天王府,现在成了野

35、鸽纷飞的荒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评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D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时,天王府还没有建立,A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与数十年前的天王和天王府的兴盛都没有关系,B项错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时,1853年建立起来的天王府还不到十年,没有荒废,C项错误。38.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是A. 天京变乱B. 安庆失陷C. 清军围困天京D. 北伐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故A项正确;安庆失守是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争,这时太平天国已经衰落了,排除B;清军围困天京,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C错误;18

36、55年太平天国北伐失败,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所以北伐失败不是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排除D。39.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的人物是A. 林则徐B. 杨秀清C. 洪秀全D. 洪仁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写成资政新篇的洪仁玕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的人,D项正确;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学习西方仅限于器物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内容,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A项错误;杨秀清和洪秀全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只是借鉴了西方基督教教义,并没有发展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高度,BC两项错误。40.建立一个“衣食无忧,

37、富足安康”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19世纪中叶,为实现这一梦想,太平天国颁布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土地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正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带有空想色彩”,排除B;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颁布的资产阶级宪法,不是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排除C;土地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结合所学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二、材

38、料解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二观察如图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

39、察举制度推荐 (2)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3)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解析】(1)由材料“举秀才”“举孝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度;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推荐。(2)由图片“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九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3)分析科举制影响可以从官员的来源、官员的素质、行政效率以及社会风气、社会公平等角度来,如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

40、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

41、,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答案】(1)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做法:联邦政府拥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2)做法: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

42、民选产生;总统有任期限制。【解析】【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中“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等信息,可概括出美国联邦制在权力结构上具有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做法: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1787 年宪法的内容,可知,美国一方面保证联邦政府拥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同时又赋予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等做法,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2)做法:依据材料二“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等信息,结合所知识,可知美国为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制定了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三权分立,让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同时还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并有任期限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