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三年级第15周周测数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则( )A. B. C. D. 2.已知复数z满足,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 )A.1B.-1C.iD.-i3已知,则( )ABCD4、设,则ABC D. 5.设为实数,已知向量.若,则向量与之间的夹角为( )A. B. C. D. 6.函数的图像大致为( )7把与直线垂直的向量称为直线的法向量.设是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那么就是直线的一个法向量.借助直线的法向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是直线外一点,是直线的一个法向量,
2、在直线上任取一点,那么在法向量上的投影向量为(为向量与的夹角),其模就是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即,据此,请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点,则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AB7CD88是定义域为的单调函数,对任意的,都有,且方程在区间上有两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部分选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9. 已知向量,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 B C D 10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圆C与的图象交于M,N两点,且M在y轴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函数f(x)在上单调递增B函数f
3、(x)的图象关于点成中心对称C函数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D若圆半径为,则函数f(x)的解析式为11.在正方体中,、分别为、中点,是棱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B. 三棱锥的体积与点位置有关系C. 平面截正方体的截面面积为D.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12.已知函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直线为曲线的一条切线;B. 的极值点个数为3;C. 的零点个数为4;D. 若,则.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对应题号的横线上13、展开式中含x2的项的系数为 14、已知平面向量满足:,则与的夹角为 . 15、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的平分线
4、交于点D,且,则的最小值为 16、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D1,BC,AD2,ABC90,将ABC沿 AC折成三棱锥,当三棱锥BACD的体积最大时,三棱锥外接球的体积为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在,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解决问题.在中,分别为内角的对边,且满足.(1)求的大小;(2)已知_,_,若存在,求的面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8、已知直线l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1)过定点A(3,4);(2)斜率为.19.(满分12分)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
5、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和点,且,其中O为坐标原点(1)若,设点D为线段OA上的动点,求的最小值;(2)若,向量,求的最小值及对应的值20.(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PC底面ABCD, ABAD,ABCD,AB2,,ADCD1,BCPC ,E是PB的中点.(1)求证: PB平面EAC(2)求二面角PACE的大小.21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由于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封建传统思想,头胎的男女情况可能会影响生二孩的意愿,现随机抽取某地200户家庭进行调查统计.这200户家庭中,头胎为女孩的频率为0.5,生二孩的频率为0.525,其中头胎生女孩且生二孩的家庭数为60.(1)完成下
6、列列联表,并判断能否有95%的把握认为是否生二孩与头胎的男女情况有关;生二孩不生二孩合计头胎为女孩60头胎为男孩合计200(2)在抽取的200户家庭的样本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生二孩的家庭中抽取了7户,进一步了解情况,在抽取的7户中再随机抽取4户,求抽到的头胎是女孩的家庭户数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附:0.150.050.010.0012.0723.8416.63510.828(其中).22设函数(1)当(,)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求证:存在正实数a,使得总成立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三年级第15周数学周测答案1.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B2.已知复数z满足,其中i为虚
7、数单位,则DA.1B.-1C.iD.-i3已知,则( )ABCD【答案】D4【答案】C5.设为实数,已知向量.若,则向量与之间的夹角为( )A. B. C. D. 【答案】A6.函数的图像大致为( )【答案】B7把与直线垂直的向量称为直线的法向量.设是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那么就是直线的一个法向量.借助直线的法向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是直线外一点,是直线的一个法向量,在直线上任取一点,那么在法向量上的投影向量为(为向量与的夹角),其模就是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即,据此,请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点,则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AB7CD8【答案】A8是定义域为的单调函数,对任意的,都有,
8、且方程在区间上有两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答案】A解:是定义域的单调函数,对都有必存在唯一的正实数,满足,由方程在区间上有两解,即在区间上有两解,作出的图象,选A9. 已知向量,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BC ) A B C D 10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圆C与的图象交于M,N两点,且M在y轴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函数f(x)在上单调递增B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成中心对称C函数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D若圆半径为,则函数f(x)的解析式为【答案】BD11.在正方体中,、分别为、中点,是棱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B. 三棱
9、锥的体积与点位置有关系C. 平面截正方体的截面面积为D.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答案】AC12.已知函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直线为曲线的一条切线;B. 的极值点个数为3;C. 的零点个数为4;D. 若,则.【答案】AB【解析】,满足,故A选项正确;令、,故B选项正确;由B选项作出图像大致如下,结合图像可知C选项错误;为偶函数D选项不正确.13答案:100 14已知平面向量满足:,则与的夹角为 . 【答案】15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的平分线交于点D,且,则的最小值为( B ) 16四、解答题答案17(本小题满分10分)在,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解决问题.在中,分别
10、为内角的对边,且满足.(1)求的大小;(2)已知_,_,若存在,求的面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又,.(2)若选,则,则.若选,若选,则,与矛盾18、已知直线l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1)过定点A(3,4);(2)斜率为.【答案】见解析【解析】:(1)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4,它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3,3k4,由已知,得(3k4)6,解得k1或k2.故直线l的方程为2x3y60或8x3y120.(2)设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直线l的方程是yxb,它在x轴上的截距是6b,由已知,得|6bb|6,所以b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6y
11、60或x6y60.19 解:(I)设,又所以所以所以当时,最小值为 5分(II)由题意得,则因为,所以所以当时,即时,取得最大值1所以时,取得最小值所以的最小值为,此时 12分20、 【解】方法一:(1)平面,平面,得.1分又,在中,得,设中点为,连接,则四边形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且,因为,所以,3分又因为,所以平面,又平面,所以,5分因为,是的中点,所以,因为,又平面,直线平面. 7分(2) 由(1)知平面,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9分因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是的中点,所以所以二面角的大小是.12分方法二:(1)以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射线射线为轴和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2、2分又,在中,得,设中点为,连接,则四边形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且,所以,所以,4分因为是的中点,所以,所以,所以,因为,又平面,直线平面.7分(2)平面,平面,得.因为,所以,又,所以直线平面,所以是平面一个法向量,9分由(1)可知是平面一个法向量,,所以,11分所以二面角的大小是.12分21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由于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封建传统思想,头胎的男女情况可能会影响生二孩的意愿,现随机抽取某地200户家庭进行调查统计.这200户家庭中,头胎为女孩的频率为0.5,生二孩的频率为0.525,其中头胎生女孩且生二孩的家庭数为60.(1)完成下列列联表,并判断能否有95%的把握认
13、为是否生二孩与头胎的男女情况有关;生二孩不生二孩合计头胎为女孩60头胎为男孩合计200(2)在抽取的200户家庭的样本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生二孩的家庭中抽取了7户,进一步了解情况,在抽取的7户中再随机抽取4户,求抽到的头胎是女孩的家庭户数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附:0.150.050.010.0012.0723.8416.63510.828(其中).【详解】(1)因为头胎为女孩的频率为0.5,所以头胎为女孩的总户数为.因为生二孩的概率为0.525,所以生二孩的总户数为.列联表如下:生二孩不生二孩合计头胎为女孩6040100头胎为男孩455510合计10595200,故有95%的把握认为是否生二孩与头胎的男女情况有关.(2)在抽取的200户家庭的样本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生二孩的家庭中抽取了7户,则这7户家庭中,头胎生女孩的户数为4,头胎生男孩的户数为3,则的可能取值为1,2,3,4.;.的分布列为1234.22设函数(1)当(,)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求证:存在正实数a,使得总成立解:(1),即,令,则时,时,故在递减,在递增因此,所以,;(2)取,则,令,则在R上递增又,故x0时,即;x0时,即x0时,令,x0,故在递增,因此所以,x0时,即;时,即;时,由(1)知:,则在递增因此,即;因此,时,总成立,即题意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