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831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吉林省临江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临江市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试卷考生注意事项:1. 历史学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2.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第卷(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3.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

2、“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注重因地制宜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尊重自然规律,只与A、C项符合;“用粪犹用药也”反映了古代农业重视施肥;“耕而不耢,不如作暴”反映了古代农业重视耕耢技术。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得到反映。这些记载都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D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故选D。2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

3、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C考点:租佃关系。从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选C。A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思想。3下列经济现象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草市”中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灌钢法”烧出成熟的青瓷汉口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大都会A B C D 【答案】

4、B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实施是在宋朝,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青瓷出现在东汉,汉口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是在清朝,故选B。4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A城市功能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治安的改善 【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当时城市管理的特点,但不是说明BCD,只能体现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故选A

5、。 5.晋书食货志云:“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答案】B考点: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以看出此时废除了货币交易,实行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是战乱导致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故选B。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

6、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A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 B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C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D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答案】C考点:海禁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故选C。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

7、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缺乏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的要素【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8

8、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所学,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属于亚洲国家。从美洲到菲律宾须由大西洋到太平洋,A项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B项达伽马开辟了从海上直通印度的航线;D项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D项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且麦哲伦本人命丧菲律宾。故选D。9右图反映了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C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D资本主

9、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示意图所反映的三角 贸易情况,反映出欧洲通过奴隶贸易从美洲获得金银,通过对美洲和非洲输出手工业制品获得财富,都表明欧 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加速。 机器工业品倾销是受工业革命影响, 故排除 A 项; 非洲的劳动力主要是运往美洲, 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兴起,不可能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 19 世纪中后期,C、 D 两项错误10.去年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下面是灾区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救时用到的工具

10、,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联系的是官兵用塑料桶挑水抗旱 飞机进行人工增雨 村民用柴油抽水机抽水 用汽车将水运到田间A. B.C. D.【答案】D考点:解答此题首先应该分析清楚四幅抗旱救灾的图片涉及的生产工具分别是塑料水桶、飞机、抽水机和汽车。由此,可以进一步判断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汽车和飞机容易判断,抽水机属于内燃机,因此与之有关,塑料技术也得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化学技术的发展。11下表反映了欧洲移民的迁移状况,其原因包括欧洲移民迁移状况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阿根廷185619326 400 000加拿大182119325 200 000巴西182119324 400 000澳大利亚1861193

11、22 900 000英属西印度群岛183619321 600 000南非18811932900 000新西兰18511932600 000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 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 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铁路和轮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A B C D 【答案】C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项错误,18世纪宗教改革已经结束,天主教会不再一统天下。各国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发现新大陆,大量的移民成为可能;项正确,因为北美地广人稀,适合外来移民;项正确,欧洲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多为移民外国创造了条件;项正确,新式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便利

12、了移民的进行。12下列表格是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千米),对该表格的最正确的分析是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年210105938221880年37216917516581890年617224331349191900年760284402602024 A科技革命开启了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历程B铁路运输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C. 工业化带动了铁路交通,铁路运输发达标志着世界工业化完成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加速形成使铁路运输走向全世界【答案】D考点: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1870年后铁路兴建的历程不断的增长,且遍布世界各大洲,说明了资本主义在征服世界

13、的过程中也把铁路交通带到了世界各地。故选D。13.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说:“中国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当时,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促成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是新航路开辟,葡、西等殖民列强从美洲掠夺了巨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中国白银货币化使中国对白银存在巨大的市场

14、需求 中国银价较高 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求A. B. C. D. 【答案】D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白银的大部分流入亚洲,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葡等国掠取的大量的白银所致,也是这个国内巨大需求造成的,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银价较高,西方对中国商品需求较大,这些都使得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14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表述最正确的一组是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B初步发展、黄金时期、较快发展、陷入困境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较快发展、下滑D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

15、绝境【答案】B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题是图片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处是民族工业艰难起步,2处是初步发展,3处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阶段(黄金时期),4处是形势逆转,5处是曲折发展,6处是萎缩阶段(陷入绝境),7处是改造时期,所以对应2、3、5、6阶段的是B项15.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

16、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B考点: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可见洋务运动引发了“转石效应”。故选B。ACD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1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答案】B考点:农业合作化运动。分散落后

17、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所以1953年开始,中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故本题选B。17. 1956年某县人均分配口粮401.6斤,现金428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56斤,现金13.15元。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农业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比例失调C人口生育高峰造成人口急剧膨胀 D“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财物【答案】B考点: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因素,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题干局面的出现。其中,危害最大的是 “

18、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造成了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从而出现生产大倒退,经济水平严重下滑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18.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提出“温州模式”的概念。“温州模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是A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B.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答案】C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材料可以看出,温州地区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自主性增强,故选C。19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右图所示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创办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A. BC D【答案】D考点: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故选D。经济特区是70年代末进行的开放内容。20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

20、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电报的广泛使用【答案】D考点:电报业的发展。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报在上海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络,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被推翻发生在20世纪初,因此D表述了起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21 . 1935 年5 月27 日,由于最高法院宣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 违宪,连带把该法中有关劳工权力的第七条第一款也加以废止,这激起了工会组织的激烈抗议,对罗斯福的劳工政策也是一个严重打击。在罗斯福的坚决要求下,国会很快采取行动

21、,6 月27 日,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 。这说明A.执政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B.分权制衡的原则有所改变C.社会财富再分配稍显公平 D.联邦政府和总统权力扩大【答案】D考点:美国政治体制。从材料可以看出,法院宣布废止全国工业复兴法,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打击了罗斯福总统的政策,罗斯福很快的要求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维护了自己的政策,这说明联邦政府和总统权力扩大。故选D。22.有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有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

22、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A“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B. “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D.“普遍福利”指建立“福利国家”【答案】D考点:罗斯福新政。分析材料,罗斯福实际上强调了自由运行的经济,即市场经济模式有时候会出现问题,政府主导私营经济进行改进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应该保留这种私营性质,即资本主义制度。福利国家是在战后建立的,因此D项错误,故选D。 23.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种现象主要表明A.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B.二战后西

23、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失灵了C.此时西欧和美国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D.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答案】B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到了70年代出现了滞涨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退出了主流的经济学地位,故选B。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所有者年份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个人其他1950年3.212.611061.311.91960年0.223.117.81.146,311.51969年0.332.221.

24、33.240.l2.9对其解读有误的是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战后日本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答案】A考点: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的能力。逆向选择,二战后的日本,企业国有化程度增加,政府干预加强,股票市场开放程度有所提高,金融机关影响力增强,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因此B、C、D项说法正确,不选,正确答案A25.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

25、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实际意义。”对比所学的知识,本书意在A批判在中西比较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模式B解释西欧能够率先走出中世纪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内生优势C强调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充分扩展使西欧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D说明是1800年左右,而非1500年左右是欧洲和东亚社会在走向现代经济历程中的大分流【答案】A考点:世界中心的演变。从材料“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的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世界并未有一个明显的中心,欧洲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批判了西欧中心论的观点,故选A。2

26、6、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不希望东亚共同体成为一纸空谈。”表达了积极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愿望,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和韩国的积极响应,你认为有利于中日韩三国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积极因素有 相似的文化背景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紧密的经贸联系 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 21 世纪历史发展的趋势 A B C D 【答案】C考点: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差异很大,这是建立共同体的障碍,因此,错误,排除可知答案为C 项。27.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2005年4月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及整个世界,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

27、。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C经济全球化催生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D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答案】B考点:全球化。ACD都属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表述。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表述不正确,错在“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的说法,因此符合题意。28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下列

28、哪些说法反映了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信心? “历史是一门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我们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A B C D【答案】A考点:史学研究。材料认为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是客观的科学,相关点明显的体现了这一观点;项也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色彩,认为人是历史的代言;是材料中心论的观点,故选A。项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29、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B、都是为粉碎帝国主义进攻创造了物质条件C、都从当时的国情出发D、都体现了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答案】C考点:战时共产

29、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只是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正确,二者的实行都是从苏俄当时面临的环境实行的;D项错误,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0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答案】B考点:近代传媒的发展。题中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本题中得不到体现。312010年世博会将在我国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

30、“世”,与举办年份的数字巧妙组合,三个人形,既代表三口之家,也代表“你”、“我”、“他”及全人类,表达了中国人民把这届世博会办成具人文思想、属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据此判断,下列哪一图片最有可能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 A B C D【答案】D考点:根据“年后”、“举办年份的数字”可知上海世博会举办时间是 2010 年,再根据会徽形似汉字“世”,可确认D 项符合题意。 3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

31、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C。 33右图所示的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A实现“怀特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C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D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答案】B考点:世界银行。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34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下列事件出现

32、的先后顺序是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罗马条约签署 欧盟成立 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A B C D【答案】D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项是1953年签订的;项是1967年成立的;项是1958年签订的;项是1993年成立的。故选D。 3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D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材料涉及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

33、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些生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也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以失败告终。36.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实现了自由贸易、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答案】B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二战后世界货币金融体系、贸易体系(协调贸易纠纷机制)的建立改变了此前世界经济体系,不断走向制度化。37. 1982年1月5日,FOLLOW ME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 广电事

34、业的发展【答案】C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而外语的学习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外语热”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题中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重要表现,答案选C,A B两项的出现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82年初”不符, 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38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

35、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答案】D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美元大量流出导致的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国对贸易顺差的需要,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故选D。39.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

36、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 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获利匪浅C、关贸总协定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 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答案】C考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说明贸易壁垒减少;“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说明世界贸易增长;故此题应选C项。40、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

37、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在强调: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B、资本主义全球化从16世纪开始C、世界各国经济都已经资本主义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以获得信息。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本质是资本的扩张。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3分,第43师13分、共4分。)41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

38、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后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

39、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贤人的治国思想。(1分)(2)依据材料二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2分)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有何作用?(3分)(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分)【答案】(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1分)(2)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皆可)。(2分)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

40、稳定,促进经济发展。(3分)(3)“文化大革命”。(2分)成就: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反之,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2分)考点:(1)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要注意把材料一、二结合归纳得出,(3)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很多

41、,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可通过1933年5月通过的紧急救济法令和1935年提出的社会保障法进行判断。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形成为一种制度,有利于长期稳定局面的形成。(4)民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得失,不难得出。4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

42、响。(4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3分)【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4分)(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43、(2分)(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4分)考点: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点,难度系数中等难度。(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

44、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4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

45、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材料二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3.3英国21.82.8挪威23.92.8德国24.31.4芬兰24.83.5法国28.52.1瑞典29.52.7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0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分)

46、(2)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的合理性。(4分)(3)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3分)(4)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4分)【答案】(1)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2分)(2)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4

47、分)(3)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的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的国家低福利低增长。(2分)(4)反对的理由: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2分) 支持的理由: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2分) 考点:本题以二战后欧美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影响为主题,以开放探究式设问的方式,综合考查了对二战后欧美福利制度发展历程及其利弊影响的准确认知与理解,(1)福利制度的建立要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后贫富悬殊,需要建立社会保障措施以缓和社会矛盾。(2)要点是材料,从福利水平等不同角度分析各自的合理性;(3)可结合不同国家的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加以驳斥;(4)属于开放式设问,学生可依据题目所提供的几个角度阐释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