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790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70(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政治制度:1.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2.夏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原因: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3.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战国策燕策记载,禹死之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其父亲的权势和财富,击败伯益,夺取权位,建立夏朝,史称“禹传子,家天下”。.孔子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二、分封制:1.周朝综述:公元前10

2、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掳褒姒,平王东迁,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两个时期。2.分封制: .“封建”的含义:周朝的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封建”,并不是五种社会形态中的“封建社会”。左传中记载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是最早的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周朝建立,国土面积150万,人口30多万,此时的西方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面积不到1万,人口25万,列奥尼达带着300人就敢打仗,宫女也不止这个数。雅典不到2000,人口30万。

3、从西安到北京走3年。怎么管理?.对象:(周鲁召燕武王弟,齐姜尚,宋启陈舜楚黄帝)王族:同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但母族与妻族不在分封之列,如舅舅,二姨等,可见分封制的血缘是父系血缘。如:燕(召公,最东北)、鲁(最东)、卫、晋(成王弟)、吴等。A. 诗经鲁颂记载: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B史记.周本纪记载: “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弟)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 C.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译文:昔日周武王击败

4、殷商,拥有天下,他的兄弟有15人被封国,而同为姬姓的有40人被封国。D.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E.人教版,岳麓版的说法: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功臣:齐-姜尚。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先代贵族:指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如杞、宋(商汤后代、微子启受封)、许、陈(舜后代)、楚(黄帝后代)等。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山

5、东称齐鲁,河北称燕赵,这些地名代称即始于分封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受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相对独立性。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承担三大义务:政治义务、经济义务、军事义务,具体表现为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也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倾向,这是由于诸侯国的官吏不是由周王任命,而是由诸侯任命,或靠血缘关系,并且世袭。他们不对周王负责,而对国君负责。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6、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笑。”这段材料表明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崩溃的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礼崩乐坏,不尊天子)A.楚王问鼎: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后来引申出“问鼎中原”。B.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

7、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C.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分封制在汉以后的存在: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一种荣誉,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三 宗法制:1. 含义:是由原始社会尊祖敬宗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从而明确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形成世卿世禄制度,保证政

8、局的稳定。它以血缘为纽带,(封建社会中有明显的反智倾向,反对理性主义,而更重视感情)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 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

9、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父死子继较常见,兄终弟及很少见。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A.唐玄宗李隆基称“李三郎”,创“开元

10、盛世”,而北宋理学家们(五子)却对他大加批判,理由即他非嫡长子。当然,也是为了复兴儒学。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C.民间有“长兄如父,老嫂比母”之说。D.今天中国财产继承法规定,第一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继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正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顺序,是受宗法制的影响。E唐朝,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历史上却没有说“武则天篡权”。F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G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

11、”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强调血缘纽带.H 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主张“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J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K 过年磕头的第一家:本家族内,年龄最长的-血缘关系、尊祖敬宗。3.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12、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4.相关材料及实例: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译文: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

13、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吕氏春秋审分慎势记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予,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14、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宗法制。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

15、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宗法制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古代建设,左宗右舍。如故宫左边为太庙,右边为社稷坛,太庙即皇帝的祠堂。古代左为尊。吴伯雄祭祖,蒋孝严桂林祭祖,连战福建祭祖,汤显祖,房祖名,年夜饭,公祭黄帝陵,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一代名帝,26子,长子司马衷是先天痴呆,想废之而不成,即位后是晋惠帝。汉高祖与吕后长子刘盈,身体柔弱,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遭到大臣一致反对,即位后是汉惠帝。四.礼乐制度

16、:1.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西周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三者结合来维护统治。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应用:相传周礼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类,即通常所说的“五礼”。贵族

17、内部大凡有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衣食住行以及葬丧婚嫁、风俗争讼和鬼神祭祀等等,都必须按照一套固定的礼制行事。每个贵族从生到死、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处在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礼乐之中。3.相关材料:礼记记载:“礼不下庶人”。荀子中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礼记记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材用足,材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王制篇记载:“王者之

18、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在我国奴隶社会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仪与征。史记记载的楚王问鼎的故事。 九鼎: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大夫五个,士三个。吃饭时用的鼎的数量也不同,具体同上,内盛的食物的种类也当然不同。祭祀祖先时,跳舞的人数也不同,天子用八佾舞,64

19、人,诸侯48人,大夫32人,士用16人。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独断记载,夏商周的时期:“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东汉蔡邕撰 ,是一本记述汉代 ,同时兼述汉代以前有关礼制、车服、帝系等内容方面的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

20、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A B C D解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礼乐文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的表述是错误的。答案:C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A B CD五.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

21、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这种制度的指导原则,即既然分封,谁是天子,谁是诸侯,宗法制说了算。分封制后被郡县制,即中央集权制取代,但宗法制并未消失,它又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仍能找到宗法制的影子。但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可以预言未来有一些称呼会消失,如七大姑八大姨等。甚至你们就有这种感觉。)名称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核心内

22、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权力与义务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双方关系周王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性 (联系) (1)两者互为表里。(2)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 (3)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

23、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4)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宗法制对王位继承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宗族制、特权制等都产生了影响)六.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大规模的占卜、祭祀活动),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七.王国维论西周政治制度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

24、从周革殷命后新创的立子立嫡制和宗法制去解释封建制(即分封制,下同)的产生,其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殷以前无嫡庶之制,王位一般是兄终弟及,商成汤至帝辛30帝,以弟继兄有14帝,而周代则确定了传子之制,并由传子之制而生嫡庶之制:即不以贤,而以嫡子中的长子继位,此制的目的在于息争。因为贤由人定,嫡长则由天定,“任天者不争,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由这一继统法就产生宗法制:以嫡长子资格继承王位的天子是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与庶母兄弟则被封为诸侯,是小宗;诸侯在其国内对卿大夫亦是这种大宗对小宗的关系,小宗都要拱卫大宗,诸侯要拱卫天子。这样,封建制的产生就是“嫡庶制一宗法制一封建制”这样一种递进的关系。

25、封建制可确立天子的尊严、君臣的名分,天子再也不只是诸侯之长而是诸侯之君,这就把“尊尊”与“亲亲”结合起来了,能使天下稳定,周室国运长久。天子、诸侯都是世袭,这是为了稳定;卿大夫、士则不世袭,这是为了“贤贤”。世卿是后世之“乱制”而非周初之定制。也就是说,这就使“尊尊”“亲亲”与“贤贤”进一步结合起来。“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所以,周室的国运长久和天下的稳定太平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目标。封建制及所由生的宗法、嫡庶之制都是为此而设,周代新制度的目的就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八.“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

26、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九.内外服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十.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

27、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十一 国家产生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十二 图腾崇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动植物。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

28、般以动物居 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照列为该全族之忌物,除特殊需要外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繁衍。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太帖”,意为祖母。十三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

29、王懿荣所识别,“甲骨文之父”,一味中药叫龙骨,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zhu 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

30、00多片。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十四 夏朝姓姒: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y y) 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说,姒姓为伯鲧gn 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

31、忍受。史记夏本纪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十五 商朝姓子: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 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十六 汤武革命: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

32、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诸侯反抗夏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的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而“武”则是指周武王,他领导商王朝的诸侯国西周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这两次王朝更迭合称为“汤武革命”。中国古代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十七 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集中于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一带,都在渭水流域,是黄河的一个支流。如夏朝都称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都城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周都城镐京,在今西安附近;东周都城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秦朝都城咸阳,在今陕西咸阳。此处地域广阔,土地肥沃,称“八百里秦川”,秦便在此

33、崛起。古语“中国”,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100年看上海-改革开放,1000年看北京-元大都之后,5000年看山西-尧舜禹。十八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n的意思,“语”是话语。内容:1.关于如何做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

34、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开始知道;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得;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不会超过界线。” 子曰:“见贤思

35、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2.关于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又(能从中)发现新知识,(就)可凭此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3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所以称他为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子曰:“朝闻道,

37、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3.关于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多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4.关于务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

38、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5.关于治国与安邦: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十九 史记:一共130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39、、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指导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文学价值也很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传世名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

40、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十 礼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二十一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

41、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二十二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另有:邹氏传夹氏传。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