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 向 分 析 考 题 引 路 强 化 训 练 231易 错 防 范 4考 向 分 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本专题多以文字材料和图片图表为载体,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2016年高考仍会侧重于考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的特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等。考 题 引 路【例1】(2015新课标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
2、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立意与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题的关键在于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原因。【答案】D【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例2】(2015新课标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
3、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立意与点拨】本题考查日本侵略行径的目的,解题关键是把日本侵华的具体行径放到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去分析理解并得出结论。【答案】B【解析】A项错在地域范围,题干中日本的侵略行径没有涉及到国统区;C、D两项不是货币所能担负的作用,排除;题干中日本的行为在于“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故选B项。强 化 训 练(点此链接)易 错 防 范 防范一 不能正确梳理历史概念的阶段特征 一些重大历史概念,阶段性很强,需要分阶段把握这一概念的特征、原因、表现、影响等,如本专题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就经历了出现、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陷入困境等阶
4、段。【例1】(2015潍坊)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 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 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适合辛亥革命时期,不适合新中国成立之初,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措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建国初期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使解放战争备受打击的民族工业获得又一次发展机会,故二者都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说法不符合事实,故C项错误;倡导国货运动不适于新中国成立之
5、初,故D项错误。防范二 不能正确分析判断以排除无效组合项 组合选择题有两种考查角度: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或结论进行归纳,此类题跨度小,但分析程度深、角度多;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此类题分析程度浅,但时间、空间跨度大。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答组合选择题的关键。【例2】(2015四川19)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B C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35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可知:项“消除了”与项“遏制了”,均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