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603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岳麓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扩张;中枢决策机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A、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考纲要求:高考考纲要求:A、必修部分一、古代(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C、授课提纲、学习要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

2、:中央集权;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西汉王国问题及其解决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初步得到加强 1、由来:刘邦分封同姓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1)秦被农民战争推翻后,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前202年)(2)汉初,推行郡县制、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3)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原因:刘邦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错误认为:秦速亡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拱卫中央,致遭孤立之败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 影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封国势力膨胀,割据一方,威胁中央集权:尾

3、大不去,反叛中央2、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1)原因: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和反叛中央(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2)性质: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的发展 3、解决: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1)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窦婴)把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强制削夺) 建立中朝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设置刺史 酎金夺爵:解决王国尾大不掉问题(借口助祭的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废列侯) 内容、措施: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

4、外(前127年,主父偃)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渐进的缓和办法)1)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外朝,负责执行)2)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代表中央督察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3)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1)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2) 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3) 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 (二)唐末至五代十国的割据战乱1、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唐分封将领为节度使(藩镇的最高军事长官)(1)原

5、因: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2)影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社会动荡不安 2、唐末: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权力不断膨胀,(1)职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2)名义上是唐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3)原因:“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实行节度使制度地方节度使掌握政权、兵权、财权,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3、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907960-979)人民生活困苦(说明: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1)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2)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

6、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楚,南北汉,前后蜀(3)原因:地主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力缺失 (4)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4)五代后期周世宗积极改革、征战: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目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960年,宋太祖)1、收精兵:集中军权(1)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961年,石守信等)以丰厚的奖赏未为条件,让朝中大将交出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实力最强大的禁军) 2、削实权:集中政权,州郡直属中央(削弱中

7、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1)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中央设二府三司,分管行政权、军政权、财权)枢密使割军权、计相割财权、宰相仅有行政权(2)节度使、武将: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3)在地方:设通判(有效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无力威胁中央)文臣任州郡长官(知州,受通判监督)3、制钱谷:集中财权(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各州郡的财赋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1)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2)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

8、取的措施有何异同?1、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1)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2)内容:都用分权来削弱相权;用和平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2、异:(1)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2)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3)汉武帝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负面影响较少。(4)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庞大,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 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大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1)避免了历代开

9、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2)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4、评价、影响:集中政权,州郡直属中央(削弱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1)积极:基本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已处于绝对上风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积重难返)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军制紊乱,

10、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四)特点: (1)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2)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明朝:中枢机构重大变革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顶峰)(1)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图谋不轨” 明初沿袭元制,相权加强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

11、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 (2)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 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3)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380年)2、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朝内阁的发展过程: 时期名称职权特点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内阁(再由皇帝裁定,称“批红”)可以“票拟”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2)中西方内阁制的不同: 明朝

12、内阁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统治工具。 西方内阁由选举产生,有独立自主权,对议会负责。 3、“八股取士”,强化对臣民的思想控制4、设科道、按察使司强化对臣民的监察(二)清代:中枢机构重大变革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年间,皇宫隆宗门)1、原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处理内政外交 权力变化:参与处理军务扩大到机要政务: 制定军政大计 2、特点: 参与处理军务政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审理重大案件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3、评价: (1)积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2)消极:独裁,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3)说明:清朝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到了顶峰(重要标志) 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

13、的手续 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三)特点: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2)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四)讨论: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C、活动建议)(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作用: 皇帝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

14、,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的风气 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 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这种皇帝崇拜使人们缺乏民主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 2、简括秦至清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有何认识?特点和趋势:中央机构不断完善,通过分割或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专制皇权不断强化3、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1)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

15、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2)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高一上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第4课课后习题解答A、解析与探究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1)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2)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3)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 区别:各朝统治者对丞相

16、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影响: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B、自我测评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答:(1)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2)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答:(一)相同之处:(1)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2)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

17、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二)不同之处:(1)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2)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 (3)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答: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C、活动建议:查找资料,议一议,明清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