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人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的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扩大,说明皇权加强,即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官僚机制的完善,故A项错误;民意无法通过密折制上传中央,故B项错
2、误;题干所述和军机处属于不同的机构,故D项错误。2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A机构简单B处事机密C位高权重D职能法定【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这体现了“密”这一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对皇帝旨意跪受笔录,故C、D两项错误。3清朝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是为“文字狱”。对其评述不正确
3、的是A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有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康熙帝进军台湾的共同之处在于A维护了祖国的统一B捍卫了民族尊严C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D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答案】A【解析】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康熙帝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统治,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所以二者在维护祖国的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同,故选A项;B项适用于郑成功收复台湾
4、;C项适用于康熙帝进军台湾;D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5雅克萨之战(16851688)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优势【答案】B【解析】清朝前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落后于世界,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为反抗沙俄侵略有效地集中了力量,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清朝时期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故D项错误。6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
5、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査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这是为了适应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表述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7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主要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担任。该机构的设立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D
6、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答案】B【解析】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官员主要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担任,说明清政府十分注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在加强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清朝嘉庆年间,两湖地区的桂东县:“生齿日繁,谋生者众,深谷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地力尽民力亦尽矣。”祁阳县则是“柴木日系”“柴价视昔而贵”。这表明当时A社会农业生产能力出现倒退B恶性垦殖引发市场柴价上涨C生产压力增大引发人地矛盾D人口增长加剧山区过度开发【答案】D【解析】据“生齿日繁,谋生者众
7、,深谷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可知,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而非倒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柴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的供求关系变化,而非过度垦殖,故B项错误;人地矛盾是由人口过度增长引起的,而非生产压力增大,故C项错误。9乾隆二十二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
8、宁波”的信息,可知此时清政府规定只允许在广州一处进行对外贸易,这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选A项。B项错在“长期保护”。C、D两项说法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20分,14题20分)10(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
9、析】根据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曾裁撤军机处,后来又将其恢复,其原因是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11(2016课标,27,4分,)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
10、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信息体现了入台族裔在乾隆年间大批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康熙年间,清政府收复了台湾,为福建人民移居台湾创造了条件,这些入台族裔在台湾安居以及繁衍后代,不再返回福建定居,所以才将祖先牌位请赴台湾。这是他们注重家族精神纽带建设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与“礼”的体现,显示出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情结,故B项正确。题干表现的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与族谱的编修无关,故A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大量入台族裔回乡,说明两岸居民的正常交往并没有受到阻碍,故D项错误。12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11、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等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由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1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12、,完成相关要求。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
13、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今海拉尔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今俄罗斯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答案】(1)途径: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设立行政机构;平定分
14、裂势力;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10分)。(2)影响: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3分);巩固了边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分);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4分)。【解析】第(1)小题,途径,根据材料信息“占领云南”“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大破噶尔丹军”“攻灭大小和卓”、“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等概括作答即可;第(2)小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对今天疆域、对边疆地区、对中华民族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
15、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上贸易逐渐取代陆上对外贸易。材料二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煕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
16、原因。(8分)【答案】(1)发达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边少数民族的威胁(12分)。(2)闭关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3分);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2分)。【解析】第(1)小题,发达原因,紧扣材料一“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等信息,可从经济、交通、政策、民族关系等角度组织作答;第(2)小题,闭关原因,紧扣材料二信息“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