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161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第三册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提升课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专题提升课 体系构建思维脉图【专题主线】本专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主题,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古代中国思想在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不断完善和不断普及的过程,具体历程如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创立并发展。(1)创立(孔子:仁、礼)(2)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3.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

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学得以改造、成熟与转型(儒道合一,理学、心学)。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儒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专题整合素养提能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承古萌新及其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承古萌新(1)承古:继承儒家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继承儒家探索精神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继承荀子的“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思想,建立唯物主义体系。(2)萌新: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

3、,批判理学空谈。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客观 原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缺乏思想基础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主观 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特训】1.(史料实证)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

4、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解析】选B。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选B;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错;C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C错;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合,故D错。2.(历史解释)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A.植根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

5、统治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C。根据所学再结合材料信息“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仍未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故C正确。A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D说法错误。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

6、因在于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原因在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原因在于经过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

7、进行批判地继承。【素养特训】1.(家国情怀)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 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解析】选B。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践行“仁”,故B正确。2.(2020江苏高考)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 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 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8、解析】选B。程颢、程颐兄弟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圆通,僧人契嵩则认为儒 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本质是统一的,佛教思想中也有家国天下和君臣父子等内 容。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B正确;唐代开 始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加强,并未动摇,排除A;理学 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排除C;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3.(历史解释)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 B

9、.朱熹:格物致知 C.王守仁: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解析】选C。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A错误;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B错误;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符合题意,故C正确;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错误。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其差异性具

10、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 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在社会伦理 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 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影响人性的转变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 则主张顺应自然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素养特训】1.(历史解释)(2020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

11、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才建立的,材料涉及的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讲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2.(家国情怀)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改革,故A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