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分值:101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为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男性社会地位高B.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C. 传统道德影响大D.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庭的父子关系与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具有共通之处,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皇帝就是大家长,因此“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B项正确;“文官被称为父母官”与男性社会地位高无关,排除A;传统
2、道德主要体现在家庭层面的“儿女孝敬父亲”,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排除D。所以选B点睛:理解材料的两层意思:一是家庭层面关系,二是国家层面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2.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A. 重视儒家思想B. 大力发展工商业C. 提高丞相地位D. 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B不对,封建王朝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不对,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得到发展,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
3、、汉、宋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强化【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
4、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5、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宋、明朝的中枢机构4.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 中朝、内阁、军机处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 中朝、三司、尚书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朝、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亲信组成决策或参考机构,以削弱外朝宰相或行政机构的实权,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A项中的枢密院和中书省、C项中的内阁和D项中的三司和尚书省均不合题意,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代内外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
6、的政治形态内阁制、军机处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来看,“此制”应为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考中后的景象和心情。故答案为D项。“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嫡长子继承制;“武帝即位,
7、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是察举制;“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
8、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7.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能力有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都是由中央任免并为中央服务的,其权力与职责无人监督,故易出现贪赃枉法的情形,C项正确。A项中“效能有限”,D
9、项中“能力有限”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仅指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表面原因,未从根本上去解答此问题,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
10、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
11、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10.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地方分裂或叛乱现象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两项是从原因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项是从带来的影响角度认识的,正确;项是从启示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分裂或叛乱现象对地方分裂或叛乱现象的认识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的信息可知,中央集权制度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意义12.在古代希腊和罗马都能真正享有政治权利的是:A. 公民B. 妇女C. 外邦人D. 奴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古希腊和罗马,真正能够享受到政治权利的是公民群体。故选A,BCD项都没有民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考点: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制点评: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制都是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公民阶层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但
14、是,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13.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 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都极力维护奴隶制C. 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D. 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希腊和罗马当时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他们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从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都是在维护奴隶制度,所以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都是维护奴隶制,故本题选B。A中人人平等不符合事实;C和D说法绝对。14.
15、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l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A. 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B. 法律地位至高无上C. 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D. 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中“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说明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说明总统权力受到限制;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16、说明皇帝与议会之间制衡,故三国均体现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德国是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故A项排除。德国体现皇权至高,故B项排除。德国是封建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故C项排除。15.美国和英国都是代议制国家,两国政治体制的相同之处是:国家元首都是国王国家行政权力中心都是议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回顾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美国国家元首是总统,这是二者的不同点;英国国家行政权力中心是内阁,美国国家行政权力中心是总统,这是二者的不同点;美国经过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17、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是相同点;无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这是相同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三项中都含有不正确的或,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
18、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6.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A. 国家元首都是国王B. 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C.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 政府首脑都是首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设问,近代史上,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都拥有立法权符合所学知识,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代议制特点17.钱乘旦教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总结为三条:一是以 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一是
19、以 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一是 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划线处依次应为:A. 日、中、俄B. 英、美、俄C. 法、美、德D. 英、法、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即是资本主义确立的道路。第一条“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指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的和平方式完成过渡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第二条“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应该是指法国大革命经历了艰难、反复、曲折的历程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第三
20、条“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是指德意志帝国经过三次王朝战争,虽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但德意志帝国皇帝仍掌握实权,并且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帝国成为军国主义国家,所以正确顺序为: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个国家的依次判断不正确,排除。18.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 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B. 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D. 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2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史的近代化进程,其中B是政治方面的转变C是经济方面的转型D是思想方面的转型A错误。19.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A.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B.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C.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D. 议会掌握国家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代议制即是选举产生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权力。故选D。A项错误,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B项是说的是美国的政体特点;C项说法正确,但是主要是从政权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的,材料主要说的是代议制方面的问题。考点:近代西方政体点评: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两大类,一类是共和制,一类是君主立宪制
22、。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不管什么样的近代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核心的,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相同的政体类型表现形式也不一样。20.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 突出法治B. 对君主的制约C. 强调主权在民D. 对权力的监控【答案】D【解析】【详解】现代国家制度突出法治和强调主权在民,但没有揭示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的内核,排除AC;现代国家并非都是君主制,排除B;在英国,内阁制是内阁首相行使行政权
23、,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两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势均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制度,存在在野党对执政党的制约。可见,这三项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制衡,故选D。21.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两国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A. 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 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美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C. 两国采用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不同D. 两国人民对两种政治体制的认识不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英国当时应该比美国高,但英国的政体却保留了大
24、量的封建残余,而美国却实行了人民主权的政体,按照正常的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政体应该封建残余少,但英美的史实却是相反的,所以A项内容不是出现差异的原因。英国有尊崇王室的历史传统,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专制的传统,所以这产生了两国政体的不同,故答案选择B项。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是相同的,D项不是主要原因。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美两国民主政体的区别22.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A. 推翻了君主制度B. 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C. 向法制国家
25、过度D.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没有推翻君主制,故A项错误;英国、美国、法国都没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英国、美国和法国都通过确立代议制逐步实现了法治化,故C项正确;美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23.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行政权是国家的大
26、脑D.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可知“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也就是说立法权决定着行政权能否发挥效能,而英国的立法机关是议会,行政机关是内阁,因此体现了议会至上,以法治国的特征,D项正确;A项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强调“心脏”亦即立法权的重要性,不是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排除B;C项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所以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心脏”与“大脑”的关系,根据题意理解二者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近代西方政体均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的民主政体,以代
27、议制为核心,实行三权分立。24. “代议制”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不包括A. 分权与制衡B. 制定宪法或法律C. 实行政党政治D. 民选产生国家元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议会选举和立法,从而与行政权分离并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政党政治也是其重要的体现之一。因此ABC均符合代议制的特征;英国的国家元首为国王,国王是世袭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因此排除D项。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代议制的内容2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
28、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
29、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不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A. 更新观念,学习西方B. 民族觉醒,一致对外C. 兴办实业,挽救危亡D. 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世纪”和“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
30、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说明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故ACD符合题意,B不属于“重新评价”的表现,故选B。27.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B. 证明“弱国无外交”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涉及割地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A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清政府软弱无能的体现,反映出“弱国无外交”,故B选
31、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所以C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基于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体现了列强的炮舰外交,故D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识记,要注意细节记忆,如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问题,南京条约中赔款内容是西班牙银元不是白银。28.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 社会生活的角度B.
32、现代化的角度C. 社会思潮的角度D. 社会群体的角度【答案】D【解析】【详解】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材料中涉及到了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等,他们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由此判断“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故答案为D项。A项,广义的社会生活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社会生活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材料无法体现现代化,排除;C项,社会思潮是指在特
33、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
34、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
35、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解析】(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
36、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
37、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有关。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
38、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30.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
39、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0、。【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
41、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
42、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
43、量和经济援助。(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比较简单,概括材料“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法国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第(2)问“总结历史经验”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国临时政府”说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说明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补充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法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