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 强化了血缘等级隶属关系C.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D. 有利于加强对封国的控制2、 礼记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史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
2、壬。”这说明,早期国家制度明显受到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 禅让制B. 宗族血缘关系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3、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的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 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的社会统治C. 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D. 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下面是根据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所绘制的。这主要反映了( )A. 纣的生母刚开始地位低B. 纣的父亲没有遵守禅让古训C. 宗
3、法制在古代有所松动D.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5、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 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 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6、 史记楚世家记载,相传大禹治水后,铸造了9个大鼎,一鼎代表一州,后传于商,再传于周。春秋时期,楚庄王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一直打到洛水边王畿(周王室直辖地区)内,陈兵示威,并向周王派去慰劳楚军的王孙满问鼎的大小
4、轻重。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周王室已经衰微楚庄王不再效忠于周王室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分封制遭到破坏A. B. C. D. 7、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但后来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天下为公”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A. 禹B. 启 C. 商D. 汤8、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
5、“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9、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10、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
6、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11、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 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 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 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 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1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
7、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A.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 藩镇割据的管理模式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13、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14、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
8、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15、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16、秦始皇确立的封建主义中央
9、集权制度( )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大大增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对华夏族文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A.B.C. D. 17、章太炎评价秦始皇:“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夫有功者必赏, 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章太炎旨在说明秦始皇( )A. 开创君主专制B. 推广郡县制C. 实行平政守法D. 推行了暴政18、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 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
10、依法治罪。这些规定, 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B. 规范官吏从政C. 树立法律权威D. 加强中央集权19、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A.B. C.D. 20、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21、苏东坡说:“
11、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 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 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22、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23、某学者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
12、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由此看来,“古今社会之变”的直接原因是()A. 士族门第的兴起B. 专制等级制度的废除C. 选官制度的变革D. 贵族的衰败和平民地位的上升24、下列为某校高一年级几位同学在学习必修1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束后画出的“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其中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是( )A. B. C. D. 25、“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材料主要反
13、映了宋代A. 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C. 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D. 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2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27、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ABCDA. B. C. D. 28、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
14、、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 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 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 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 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29、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 时期措施“文景之治”时期丞相的属吏丞相史直接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二个监察区,每部设
15、刺史一人负责监察。A. 官僚体系渐趋职业化B. 监察制度日益完善C. 监察与行政出现分化D. 中央集权日趋稳定30、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呈现内廷机构外廷化的趋势。皇帝总揽大权,为提高治事效率,需要身边有贴近的辅佐;地位不高的近臣因接近皇帝、掌管机密、参与决策而逐渐获取大权,“外化”为朝廷重臣;而当其“外化”之后,皇帝便会赋予新的近臣以权力,同时产生再度“外化”的可能。下列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A. 汉武帝时设“中朝”牵制外朝B. 魏晋由“中外朝”到三省体制C. 明朝宰相制度被内阁制度取代D.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31、明史解缙传载: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
16、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C.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D.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32、顺治实录中记载:(十年十月)在“太和门内择一便室,令大学士、学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亲批,或于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据此可知,顺治时期A. 专制体制日益完善B. 诏令正确性得到提高C. 内阁决策效率增强D. 内阁职权进一步虚化33、清代的密折制度(密折是臣民直接上呈至皇帝的
17、一种特殊的行官文书)始于康熙皇帝,康熙朝仅有100多人拥有密奏权且密折奏事是不定期的,而到雍正朝拥有密奏权的人数猛增到1200多人,密折奏事也变为定期的这一变化A. 有利于官员参与国家决策B. 推动了国家行政体制的完善C. 导致了官僚队伍急剧膨胀D. 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34、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汉武大帝中出现水力鼓风冶铁场景大唐帝国中徐州府爆发洪灾,中书省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A. B. C. D. 35、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
18、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A. 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 内阁权力开始弱化D. 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36、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A. 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B. 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C. 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D.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37、清代军机处负责奏折转递。如果皇帝对某奏折的
19、朱批不明晰,或朱批内容没有涵盖折内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军机大臣就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上奏请示皇帝。这表明军机处是A. 中枢决策的组成部分B. 君主专制的直接产物C. 政务处理的行政机构D. 批驳皇权的监察机关3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除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D.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
20、变革3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0、明武宗正德初,刘瑾为首的八太监弄权,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上章弹劾,皆被罢斥。天启年间,因弹劾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遭迫害的更是不可胜数。乾隆进,御史曹锡宝上疏揭发大贪污犯和珅,结果反被诬为“妄言”而获罪。表明明清时期A. 内阁制度并未最终形成B.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C. 监察体制名存实亡D. 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
21、题,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选自枢垣纪略(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职责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述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4)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及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