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947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听课手册 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2)辛亥革命后,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饮食从传统饮食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的建筑出现由拥挤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2)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及新风尚的形

2、成【问题思索】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发展1.交通工具(1)铁路时间成就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2

3、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随后,外国近代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近代: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时间成就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即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问题思索】 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

4、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理念。2.通信工具(1)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建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时间成就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和等20世

5、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2)影视事业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电视:1958年,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3)互联网历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误区警示】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

6、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互联网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发展不均衡。在空间范围上,在通商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在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影响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

7、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史论结合】史料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阳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

8、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解读史料主要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进行历法改革的情况,其间遇到了一些阻力。历法改革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不适宜一刀切,所以最终导致了中西合历的现象出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

9、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10、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史论结合】史料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解读史料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

11、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史料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问题根据史料,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考点二近代交通的发展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

12、定了各地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史论结合】史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发展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13、,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解读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史料由第二个省略号分层,分别叙述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中外投资比例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史料最后说明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功能,是报

14、刊的主要功能。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评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论结合】史料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

15、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的数量这时也很多。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摘编自熊

16、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晚清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报刊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情况、内容变化等。问题根据史料,概括清末出版业的发展特点。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9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载体,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8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对政治的影响从维新派的主张切入,考查近代剪辫易服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理清因果关系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0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北京、天津放映的中外影片的不同比例切入,考查大众传媒的

17、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能力考题1 2017全国卷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考题2 2014新课标全国卷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

18、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题3 2018海南卷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考题4 2017江苏卷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

19、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考题5 2016海南卷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平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考向1社会习俗的演变1.2018江苏苏州模拟

20、王韬在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吏役,不着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2.2018山西太原模拟 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和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一同

21、进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考向2交通、通信的变迁3.2018福建福州质检 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入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4.2018山东临沂模拟 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

22、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A.清政府开始吸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家间传播速度加快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考向3大众传媒的变迁5.2018湖南长沙模拟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1898年申报彰彰西报,日播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1898年知新报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1906年通学报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1907年外交报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C.近代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6.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 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大多数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