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918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一、选择题1. 有学者提出,古代居民多聚集于平原,凿井而饮,井在古代生活中很重要,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就成为“井田”,作为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井田制随之诞生。该学者认为,井田制( )A. 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 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C. 属于土地经营方式的范畴D. 诞生于夏商西周历史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井在古代生活中很重要,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经营形式,属于土地经营方式的范畴,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此时生产

2、力低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井田制出现的具体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2. 司马迁对邹衍的政治哲学是这样评述的:“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该评述反映了邹衍的思想特点是( )A. 以“性恶论”为其理论基础B. 政治主张有浓厚儒家色彩C. 极力鼓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同墨家思想逐渐合二为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可知邹衍强调儒家的“仁义”,有浓厚的儒家色彩,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性恶”“性善”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仁义”,并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儒家思想并没有通墨家思想合二为一,排除D项。故选

3、B项。3. 目前,全国已发现的33幅汉代画像石纺织图,分布地区统计如下如表。据此推断,汉代( )江苏北部12幅皖北地区5幅山东鲁南地区12幅(1幅帛画)四川地区2幅(1幅为画像砖)陕西2幅A. 纺织业己成经济主导产业B. 南方纺织技艺领先于北方C. 山东鲁南民营纺织业发达D. 苏北鲁南纺织业较为普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北、鲁南地区出土的纺织图要远远多于其他地区,说明苏北鲁南的纺织业较为发达,纺织业也较为普及,D项正确;仅根据纺织图并不能说明纺织业是主导产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南方领先于北方,排除B项;仅根据这些纺织图无法说明山东鲁南地区的纺织业是民

4、营还是官营,排除C项。故选D项。4. 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中原正统B. 淡化南北矛盾C. 推进汉化政策D. 恢复朝贡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对洛阳城规划,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加以安抚,给南方人赐宅“归正里”,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通过各种措施来彰显其政权是中原正统,加强统治,故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原正统,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是为了彰显中原正统,不是为了淡化南北矛盾,排除B项;推进汉化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

5、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恢复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5.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A. 以重家世为最要B. 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合所学,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

6、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并非以重家世为最要,也并非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排除A项、B项;题干信息主要涉及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不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6. 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 )A. 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B. 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C. 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D. 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答案】C【

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可知“和亲政策”随着王朝的兴衰而兴衰,表明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C项正确;“照搬汉朝”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无法得出中央管辖是否日益巩固,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与王朝兴衰有关联,并不是探究和亲不断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7. 786年,京城军粮无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 )A. 政权存亡依赖藩镇B. 藩镇割据日益严重C. 衰败趋势逐渐明显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答案

8、】C【解析】【详解】京城军粮缺乏,需要地方节度使接济,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央对于地方依赖程度较高,衰败趋势逐渐明显,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 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A.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 农耕文明的发展C. 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D. 政治中心的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采用南、北面官制度,在中央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

9、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因俗而治,实际上是对先进的农耕文明的保护,促进农耕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辽是局部统一的政权,没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辽统一了北方游牧民族,不存在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的设置是因为契丹征服者一时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不涉及政治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9. 如图,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昆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

10、番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大一统格局影响士人心态变化B. 士人坚守夷夏之防C. 民族压迫下文人备受精神摧残D. 南宋民族精神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青草离离咏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番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而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并不可悲,劝人们不必为此大作文章,这反映了大一统格局影响士人心态变化,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元朝虞集的评论,未涉及坚守夷夏之防,排除B

11、项;据材料“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昆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可知, 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并不可悲,劝人们不必为此大作文章,未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这表明了宋代文人和画家宣扬民族精神,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0. 明宣宗时,章奏批答实际上多经由宦官之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 )A. 司礼监成为事实中枢B.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C. 内阁制度已名存实亡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回

12、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首辅、司礼监的权力很大,且相互制约,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体现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司礼监并不是事实中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制度已名存实亡,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内阁不是宰相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11. 郑和船队古里(位于印度半岛)驻扎时间长,成交额高。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 旨在宣扬帝国国威B. 刺激海外白银流入C. 确保朝贡贸易延续D. 促进丝绸之路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

13、据材料“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与当地进行了大额的经济交易,且做了商务考察,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宣扬帝国国威,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2. 山西太谷曹家在中国古代私人商业资本领域颇有代表性。其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大城市,并远设至莫斯科、西伯利亚及蒙古。太谷曹家最可能崛起于( )A. 魏晋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山西太

14、谷曹家.古代私人商业资本.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各大城市”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加深,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在各大城市兴起和出现,由此可知山西太谷曹家最可能崛起在明清时期,D项正确;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其商品经济发展不繁荣,排除A项;隋唐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排除B项;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但主要货币不是白银,且商帮尚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3. “它为明代前期士人的心理疲劳提供了有效的缓解途径,它使那些被理学弄硬了心灵的士人寻到了恢复活力的方法,它为那些在官场被磨平了个性的士人提供了重新伸张自我的空间。”材料的中

15、“它”( )A 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 隐含平等叛逆色彩C.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的强化D. 逐步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大行其道,得到明朝士大夫的追捧,而心学强调致良知、重视发明本心,强调人的心性自觉,追求的人的自我发展,隐含着平等叛逆的色彩,这迎合了当时士大夫的诉求,B项正确;心学并未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排除A项;心学同样维护君主专制,排除C项;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项。14. 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

16、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A. 呈现多元特征B. 以培植农作物标准C. 相互借鉴发展D. 都分布在大河流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亚、东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有各自的农作物,体现了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基本独立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呈现多元特征,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文明并非都产生在大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15. 如表所列条文内容最能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 )法律文献条文内容汉漠拉比法典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耕牛租赁

17、法典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A. 耕作方式B. 货币体系C. 契约关系D. 社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可知,汉漠拉比法典和耕牛租赁法典对债务双方和租赁双方的责任作了明确

18、规定,因此最能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契约关系,C项正确;耕作方式强调农业,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货币体系强调商业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社会结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 下图是一个古代帝国东征形势示意图。该帝国( )A. 兴起于伊朗高原B. 主要以移民方式扩大其影响C. 注重推广希腊文化D. 使地中海地区保持长期和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形势可知,版图如此之辽阔,东达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希腊,北抵黑海、里海,该帝国应是亚历山大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在广大被征服的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

19、项正确;根据地图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前身马其顿王国兴起于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北部地区并非伊朗高原,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十年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根据这些课本知识可知,帝国主要依靠武力征服方式扩大其影响,排除B项;帝国仅控制过地中海部分沿岸地区而非全部,武力征服成就的帝国仅存13年(前336-前323年)就土崩瓦解,所以“使地中海地区保持长期和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秦始皇

20、刻石节选峄山刻石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楫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对极北地区的泛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2)除刻石、史记等传统文献外,研究秦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类型的史料,试举例说明。【答案】(1)其内容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可印证秦的统一、制度建设、经济政策和统一文字等重大史实;可用于研究汉字的变迁和书法史;石刻内容在颂秦功德之中多溢美之词,不足深信,采用此类史料,务必谨慎鉴别。 (

21、2)考古资料:如秦简、瓦当、封泥、印玺等出土器物。【解析】【详解】(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其内容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峄山刻石和琅琊刻石可印证秦的统一,琅琊刻石中“器械一量”可证明统一度量衡,用来研究经济,“除疑定法,咸知所辟”可以体现制度建设,“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是指重农抑商政策,可研究经济政策;“同书文字”结合所学指的是秦朝统一文字为官方文字小篆,峄山刻石局部书法可用于研究汉字的变迁和书法史;但需要注意,石刻内容在颂秦功德之中多溢美之词,不足深信,采用此类史料,务必谨慎鉴别。(2)考古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得知除刻石、史记等传统文献外,研究秦代历史还可使用秦简、瓦当、封泥、印

22、玺等出土器物作为史料。18.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3、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由于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完善,统治政策的调整,出现了社会革命和商业革命。社会革命:出现了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变化。商业革命:宋朝是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基层市场涌现,城市兴盛;民族间贸易活跃;海外贸易发达。以上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繁荣,使社会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其它可选择的“革命”为:“货币革命”、“城市革命”、“科技革命”等。【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

24、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出现了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变化的社会革命;出现了基层市场涌现,城市兴盛;民族间贸易活跃;海外贸易发达的商业革命;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货币革命。从中任选两个进行阐述即可。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

25、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答案】(1)意图: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

26、拓和巩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2)意义: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解析】【详解】(1)意图:依据材料“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结合所学可知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背景:从君主专制角度分析,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依据材料“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得出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依据材料“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

27、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得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2)意义:依据材料“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得出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依据材料“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得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多民族国家和现代中国版图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是西欧中世纪的普遍现象,它是由西欧封建制度

28、的特点决定的。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最后总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权。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历史上的民主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要求政治自由。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中,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准许城市自治。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首先获得了自治权,并建立起城市自治政体。其市政长官由选举产生,并且沿用古代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摘编自邹敏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历史作用。【答案】(1)原因: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王权弱小,并呈

29、现分裂割据局面;城市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市民阶层的斗争;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 (2)作用:保障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催生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封建制度)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历史上的民主传统”可得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根据“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要求政治自由”可得城市工商业的逐渐复兴和繁荣;根据“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可得市民阶层的斗争;根据“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中,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准许城市自治”可得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2)作用: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历史作用。从政治上来看,有利于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从经济上来看,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催生资本主义萌芽;从文化上来看,促进了大学的兴起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