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53.50KB ,
资源ID:50745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074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

2、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3. 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 忠孝观念是

3、统治者治国之本B. 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 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 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4. “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 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 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

4、位C. 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程颢是在批判佛教的避世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影响,佛家的避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理念相冲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程颢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冲突的批判,不是佛教的中国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佛教中避世理念的批判,不是因为佛教传播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冲击;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不是程颢做出如此评价

5、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的,即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礼乐

6、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6. 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7、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江南地区的文化地位,故A项排除;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文化政策不是宽松,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社会的“四民结构”松动,故D项排除。7.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 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 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 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 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诗歌是离骚篇

8、章,作者为屈原,战国时期人物,该作品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选项B正确;屈原生活时代为战国而非西周、唐、宋代,选项A、C、D排除。8.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

9、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

10、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9.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 缺少近代化色彩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 不够系统和完善D. 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由海国图志的主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意在强调海国图志的局限性并没有要求中国学习西方

11、政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材料说明海国图志有学习的内容,但是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学习,与是否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无关,排除。10.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 只有改造人才能

12、改造社会B.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B项,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故“影响政治变革”说法有误,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不能涵盖从维新变法到文革的时间历程。故排除; D项,近现代思想解放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故材料时间、内容涵盖不充分,排除。11. 近代

13、翻译家林纾学习西方的原则是:“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他在雾中人叙中说:“吾恒语学生曰:彼盗之以劫自鸣,吾不能效也,当求备盗之方。”由此可见林纾的思想是A. 实行君主立宪制B. 主张民主共和制C. 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D. 提倡发展实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林纾希望通过促使人们学习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来抵御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选项C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林纾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选项A、B排除;林纾主张学习西方来实现“备盗”,即抵御侵略,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2.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

14、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C.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D.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答案】D【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可知,严复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 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C项错误。 13.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120年前,清朝光绪帝下达明定国是

15、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A.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 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 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D. 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120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多主变法自强”中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14. 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 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 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 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 倡导西方普世价

16、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强调的是要敢于冲破迷信,树立科学思维方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变旧的逻辑,不是旧文化传统,与推翻儒学和礼教等无关,AB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倡的是新逻辑、新方法,而不是西方的价值观,D项错误。15. 1919年,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将中国过去的一切都称为“国故”,“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这表明胡适A. 认为科学精神

17、应在传统文化中培养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C. 倡导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D. 存在“全盘西化”的文化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胡适的观点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说明科学精神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培养,故排除A项;对待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正是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体现,故排除B项;胡适认为要区分“国粹”和“国渣”,并不是全盘西化,故排除D项。根据“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可知胡适倡导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故选C。【点睛】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者们把一切新文化运动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

18、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这些做法其实是不符合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科学精神的。所以胡适倡导的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而非全盘否定。16.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的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成熟的标志就是提

19、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新的内容”自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属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而毛泽东精神领导权的确定是在遵义会议至七大期间的事情,故B项错误; C是建国之后的内容,排除;D是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明确和完整阐述过了,明显不属于“新内容”,排除。17. 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标志着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第二次结合”的文献是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20、 论十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第二次结合”应该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期的历史文献,即是从1949年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文献。在此期间毛泽东进行的正确探索主要有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理论指导、经济建设时的理论指导、关于国内矛盾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1956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故D项符合题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期间,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18. 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祖国各地实干录新风赞国际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

21、断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B.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80年”“开辟了经济简讯祖国各地实干录新风赞国际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故D项正确;“双百”方针主要针对文艺和科技领域,故A项排除;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点睛】“1980年”“开辟了经济简讯祖国各地实干录新风赞国际简

22、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是关键信息。19.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技术革命的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土洋并举”向“以土为主”的变化过程。“洋”就是依靠尖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这一变化A. 激发人民群众勇攀科技高峰热情B. 打击了科技人才研究科学的积极性C. 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D. 是“大跃进”运动在科技领域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起来,全国掀起土法炼钢热潮,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故D项正确。A项,由“土洋并举”

23、向“以土为主”的变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土办法”有利于激发民众科技研究的积极性,排除。C项,大跃进时期的“土办法”多是民间经验积累的结果,在当时未起到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作用。20. 这一年(1992年),作家张贤亮高调发表文化型商人宜言:“中国的文化人只有参与了经济生活才能干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强有力的,我们的手腕将会强壮起来,我们要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在上面展并优美的托马斯全旋”由此可知张贤亮主张A. 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B. 商人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C. 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D. 文化人应积极下海经商【答案】D【解

24、析】【详解】材料中张贤亮倡导文化人参与经济生活,用“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作为比喻,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此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中国人包括文化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也没有体现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而是文化人也要参与经济生活,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文化人对经济生活的参与,而不是强调商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排除B项。21.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

25、在说明A. 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 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D.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所以选A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 孟德斯鸠认为,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该言论表明孟德斯鸠A. 主张人民接受现有政治地位B. 反对给予

26、人民选举权C. 认为人民无力行使司法权D. 主张民选代表行使立法权【答案】D【解析】【详解】在孟德斯鸠看来,既要把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只能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行使,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人民掌握权力,选项A、B排除;选项C偷换概念,材料中指的是立法权,选项C中说的是司法权,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德斯鸠观点,即人民掌握权力是必要的,但是直接行使立法权却难以实施,因此主张人民选出代表形式人民的权力。23. “沙龙”一词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房间”,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时事的社交场所。17世纪出现于法国,主要给

27、文人讨论文学艺术提供场所,18世纪则开始趋向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成为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18世纪法国沙龙的盛行A.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B. 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增强C. 反映了贵族势力日趋走向没落D. 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答案】A【解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符合启蒙运动思想,这一活动场所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A正确;沙龙属于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B错误;贵族势力此时并没有衰落,C错误;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28、,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24. 赵林在基督教思想文化演进中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作者认为A.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B. 宗教改革影响在文艺复兴之上C. 文艺复兴运动存在人文主义滥觞D. 文艺复兴运动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答案】B【解析】【详解】“贫穷而道德严谨的

29、北欧世界”“质朴而深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涉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范围更广,所以说宗教改革的影响大,故B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只是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未形成扫荡封建势力的群众性社会运动,D错误。25. 学者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之后的社会主义植根于平民阶层,并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开始进行反动。据此,陈锐的观点

30、表明()A. 对理性主义过度追求致使思想禁锢B. 抽离信仰和道德的理性缺乏了价值关怀C.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排斥宗教信仰D. 科学社会主义脱胎于启蒙思想中的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仅仅局限于上层人士,忽视了底层人民的利益,所以之后在平民阶层兴起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反启蒙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对理性的过度追求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并不排斥宗教信仰,排除C项;D项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6.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

31、”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 批判宗教神学C. 促进思想解放D.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在反封建王权和教会特权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构想,故D正确;A项无法体现“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排除;B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促进思想解放属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共同的地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联系所学启蒙

32、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27.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B. 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C. 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D. 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远洋航行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表明科学的发展促进远洋航行的成功,故选择D选项;科技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远洋航行无关,故排除A

33、选项;材料中确有提到技术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选项;远洋航行确实顺应追求利益的共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28.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A. 哥白尼的“日心说”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遭到木星引力的吸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选项符合题意。日心说、电磁感应现象和生物进化论与材料无关,ACD选项

34、排除。29. “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A. 唐璜B. 战争与和平C. 约翰克里斯多夫D. 等待戈多【答案】D【解析】20世纪以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劳资危机、核恐怖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灾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个人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抱悲观绝望的态度,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从而促进了现代派文学的兴起和盛行。现代派文学以非理性

35、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等待戈多属于现代派作品,其风格与材料信息基本一致。故答案为D项。A项属于浪漫主义作品,BC项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作品风格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30. 社会学家贝尔这样表述:“19世纪的中心意识是把社会看成一面大网(文学里的生动幻象是一张蜘蛛网)用较抽象的哲学术语表达,如黑格尔所述,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这种内部原则,对黑格尔来说是内在精神,对马克思来说是决定所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方式。”这一表述揭示了A. 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B.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C. 科学发

36、展促进文艺产生新的创作流派D. 精神危机成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题【答案】B【解析】从“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因,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源;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的重要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精神危机的内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

37、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

38、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主张:天人感应。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

39、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目的:根据材料“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目的是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2)出发点:根据材料“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可知,理学家构建理学的出发点是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途径:

4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加强个人的“道德伦理规范”;陆王心学主张通过致良知加强个人的“道德伦理规范”。(3)新内涵:根据材料“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可得出,家国天下;根据材料“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可得出世界意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的提倡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倡家国情怀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的提倡能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1、材料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摘编自林语堂中国人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依据

42、这两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人文主义对各自近代社会转型产生的不同影响。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摘编自关于度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2)依据材料三,简要解释

43、“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材料四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摘编自【美】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正式出版(3)材料四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答案】(1)主张: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中国人文主义使人们思想趋向保守,制约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宗教压迫),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2)原因:神学的束缚易打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3)见解: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

44、互补与融合。【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材料“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得出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人文主义使人们思想趋向保守,制约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2) 根据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得出神学的束缚易打破;根据材料三“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根据材料三“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3)根据材料“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可归纳为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