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727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程标准阶段性达标测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十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将试卷中的选择题14、78、1012、1719各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对试卷中的其他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

2、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

3、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

4、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环境。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

5、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B. 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C.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

6、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D. 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B. 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C. 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B. 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C. 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D. “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

8、用”错误,因果颠倒,从第二段可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C项,“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错误,偷换概念,从第二段可知,“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三段可知,“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9、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D项,“旨在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解说错误,夸大事实,文中没有批判之意,只是客观分析。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解说错误,原文第五段“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可知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

10、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

11、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

12、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

13、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

14、斗开始的。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

15、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

16、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太过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B.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

17、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D. 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5.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6. 结合文中第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4. A 5. 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

18、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6. 情节结构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塑造人物方面:借“雪正下得紧”渲染纷乱紧张的气氛,烘托了妻子内心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情感表达方面:借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渲染开阔鲜活的气氛,暗示了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

19、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但妻子在家太过强势”错,原文“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可知是老婆子的唠唠叨叨惹火了老头儿,并非妻子在家太过强势。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

20、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原文“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两人吵架,老头儿扔烟盒、打落烟灰缸、摔大瓷壶,老婆儿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概括出“愤怒”。原文“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老头儿的离

21、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概括出“伤心和委屈”。原文“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吵过架后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可概括出“担心”。原文“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

22、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想到邻居李老头的不幸遭遇,而自己这么老,还有个老伴,想到老头儿有诸多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可概括出“感到幸运”。原文“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

23、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回到家后,两个人默契的互相关心,可概括出“甜美温暖”。【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如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从情节结构上,联系上文“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第段对“雪”的描

24、写,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联系下文“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第段对“雪”的描写,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或推动情节发展);可知是承上启下。从塑造人物上,“雪正下得紧”中“紧”字,写出雪之大之猛之密,渲染出纷乱紧张的气氛,也烘托老婆儿与老头儿吵完架后,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内心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从情感表达上,“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写下雪的世界,渲染开阔鲜活的气氛,联系上文“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25、。【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

26、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节选自法制晚报)材料二: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

27、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材料三: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

28、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材料四: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

29、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30、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程度。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

31、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B.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9.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

32、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答案】7. B 8. BC 9. 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认识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份子的道理,环保意识不强。忽视了燃放鞭炮的不安全因素。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味儿”。【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

33、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两项”,B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故选BC。【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

34、区域主要在材料三,根据材料三内容:“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不安全的因素;对环境的污染”结合题干找出有抵触情绪的原因。点睛: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问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解答时要分析抵触的原因,从文本材料三中分析概括。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

35、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

36、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选自后汉书刘翊传)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B.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C.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D.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

37、/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阴,古代称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据此可推断本文所说的“颍川颍阴”,在颍川的南面。B. 古人文中介绍他人一般要在姓名前加籍贯,有时在姓名后加字,如游褒禅山记文末“庐陵萧君圭君玉”。本文“河南种拂”“阳翟黄纲”就是籍贯后接姓名这种情况。C. 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的尊称,是“明府君”的略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文中刘翊尊称种拂为明府。D. 嫠,是孀居之人,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泣孤舟之嫠妇”,也是礼记中“鳏寡孤独”中“寡”的意思;独,是独居男子,老而无妻曰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38、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B. 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C. 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D.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2)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

39、之则夺民利,之奈何?【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刘翊(刘子相),事后他特意来到颍阴,还他所借的车子。(2)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听从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对这件事怎么办呢?【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道路”“使驿”作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达者”作句子的宾语,后面断开;“特拜”是“破格提拔”的意思,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

40、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独”是“老而无子”的意思。【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

41、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述有误,他做过功曹。【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意:料想、猜测;故:特意、特地;假:借;乘:车;左右:身边;见:被;为之奈何:对这件事怎么办。参考译文: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

42、道路上。刘翊见到后说:“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为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的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

43、”刘翊说:“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成为谄媚的人。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种拂听从了刘翊的建议,于是没有给他。接着,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举荐。后来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死了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亭宜。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刘翊就晚上出发,白天休息,终于到达长安。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诚、勤勉,特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

44、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已的衣服将死者收敛了。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45、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14.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 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C.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D. 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

46、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E.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15.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答案】14. CD 15. 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

47、、孤寂淡泊。【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

48、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本题主要抓住意象和老翁的动作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 补写出下列各

49、句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 ,_”的观点是相同的。(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 ,_。(3)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 ,_。【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50、。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萧”“滚”“涯”“沦”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17.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90后昆曲演员蒋珂期待着传统艺术不断没落的现状能被彻底改变,但她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把目光转向自己,

51、笃定静心地练习,希望有一天能以一己之身撑起传统的一片小天地。台湾作家尉天聪说:“写下台湾艺术最好的时期就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画卷,说回首我们的时代是战后台湾的一部人文精神史是持之有故的。”东非高原一到雨季就容易天气突变,在白天可能上一秒是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下一秒就天阴地沉风雨如晦,给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70岁的老人谷正平计算着当地有困难的村民该理发的日子,时间到了,他就自带理发箱亲自上门为他们义务理发。七旬老人还对他们雪中送炭总是引人感慨。发展经济就是要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哪一个发展阶段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计划说明,盲人瞎马的根本不可能把经济搞上

52、去。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也意示着检验在学海中徜徉了三年的一众莘莘学子学识的最后关头到了,大家脑海里都绷紧了那根弦,生怕稍一疏忽,所有的努力就付诸东流。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求全责备:指对人事苛求完美。持之有故:指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依据。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局势动荡或者社会黑暗,这里用错对象。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盲人瞎马:盲人骑在瞎马上,形容情势极 度危机,这里望文生义。莘莘学子:众多的读书人,与前面的“一众”造成重复。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周庄人在商场

53、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B. “余额宝”之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C. 欧盟观察家称,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是个十分敏感话题,也是一个令欧盟决策层出现严重分裂的难题。D.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语序不当,“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B项,句式杂糅,“根本原因是”和“与有

54、莫大关系”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二者任意保留其一。D项,成分残缺,可在“感人至深”前加“他们的事迹”。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B项,句式杂糅,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项,语序不当

55、,本项中的递进关系倒置,“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土特产,却之不恭,最终只好笑纳。B. 恩师退休多年,弟子万分垂念,虽不常见面,但仍谨记师训。C. 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D. 本人不慎遗失手表一只,如有拾获,请原物璧还,当有重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笑纳”为敬辞,不能用于自身;B 项 “ 垂念”为敬辞,

56、指别人对自己挂念;D项“原物璧还”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除庙堂中、房宇外,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

57、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答案】 (1). 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2). 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3). 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结合前面内容“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除庙堂中、房宇外”分析,处处都有灯笼挂;第处,结合“丁”“姓氏灯”等内容分析,灯象征着人丁兴旺;第处,结合后面“元宵观灯的习俗”分析,此处应该是讲元宵节的花灯。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

58、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21.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

59、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_。_。【答案】 (1). 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 (2). 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因果倒

60、置,应为“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懂得舍弃。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61、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抵制诱惑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用甜酒诱惑它们,猩猩最终大醉被捕。猩猩抵制不了诱惑,最终成为村民的猎物,葬送自己的生命。可见,只有抵制住诱惑,才能保存自己,获得自由。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面临着诸多诱惑,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我,勇于抵制诱惑,才能避开祸害,走向成功。抵制诱惑,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秦末群雄争霸,刘邦率先领兵攻入咸阳,他看到了秦皇宫的豪华与气派。面对无数的金银财宝,绝色美女,他也想入主咸阳。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样做了,便会得罪实力强大的项羽,自己的命都可能难保。面对这些诱惑,他抵制住了,他果断放下眼前的一切,退守关中,做到“财物无所取,妇女

62、无所幸”,并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就了汉朝几百年的基业。刘邦虽是农民出身,但面对金钱女色的诱惑时,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果断地抵制了眼前的诱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度!面对诱惑,保持冷静,不但能化险为夷,而且能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大多数贪官,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无不刻苦耐劳,兢兢业业,但是,一旦功成名遂,面对社会上形形式式的诱惑,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本色。为了贪图享乐,为了金钱与权力,为了美色,他们都成了诱惑的奴隶,丢失了原来的理想,铤而走险。最终只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那些吸毒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刚开始时,也如

63、猩猩一样,尝试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无法自拔,成了毒品的奴隶,害人害己,家破人亡。可见,守护心中的一方净土,勿让诱惑沾污自己的心灵,洁身自好,才能保存自己,活出真我。抵制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留下了“大忠”的美名;抵制了“钟鼓馔玉”的诱惑,李白赢得了“诗仙”的美誉;抵制了“五斗米”的诱惑,陶渊明享受了田园的快乐。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如果抵制不了诱惑,成了诱惑的奴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敢抵制诱惑,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从大家热内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内容“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设身

64、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懂得舍弃”中选取自己最认同的一点,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写作时选取其中的一点进行论证即可,注意观点明确,行文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写“抵制诱惑”,可以结合“电子游戏”“手机”等,最重要的还要写出如何解决问题,使文章有深度。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

65、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