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鸿门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项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曾经盛极一时,最终英雄末路,他命运的转折点就在于一个筵席上,那就是鸿门宴。项羽宋刘克庄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刘克庄表面看来是以一种“冷眼旁观”的笔调来描述这个悲壮的故事,但是在这表面的掩盖之下,是对项羽的赞佩、敬仰之情!基础导学1.(1)司马迁(约公元
2、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
3、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太史公司马迁正是如此!(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了史记发黄的纸页2背景资料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
5、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很多人以为它严肃枯燥,但其实它如小说般生动、有趣,情节丰富。梁启超说“凡
6、属学人,必须一读!”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鸿门胡曾(唐) 3.相关知识(1)纪传体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
7、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
8、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3)楚汉之争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
9、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天纵之英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英雄末路之悲歌也!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
10、沛公欲王关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好美姬()皆为龙虎()未得与项羽相见()使子婴为相()答案:wngdnxingwishuhowixingxing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要项伯3不敢倍德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因击沛公于坐答案:1.“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通“邀”,邀请3.“倍”通“背”,背叛4.“蚤”通“早”5.“郤”通“隙”,隔阂,嫌怨6.“坐”通“座”,座位三、一词多义1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大礼不辞小让答案:动词,告辞 动词,辞别动词,推辞动词,计较,顾及2
1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贤不避亲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答案:动词,举起形容词,尽动词,发动举荐,推举全,皆3如杀人如不能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劳苦而功高如此答案:惟恐比得上到去像4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答案:动词,感谢动词,告别,辞别动词,谢罪,道歉请问5胜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败乃兵家常事答案:尽,形容词禁得起,动词优美的,好的胜利,战胜,取胜6去亡去不义相去四十里欲呼张良与俱去为汉家除残去秽答案:离开,动词距离,动词离开除去,除掉7为窃为大王不取也我为鱼
12、肉为击破沛公军何辞为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认为,动词是,动词替,介词语气助词,表反问被,介词向,对,介词8之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何陋之有?太子闻之,驰往答案:第三人称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件事四、古今词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 今义:副词,很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 今义:山东省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 ;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答案
13、:1.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2.意外的变故3.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5.的原因五、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2道芷阳间行3项伯杀人,臣活之4素善留侯张良5吾得兄事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7籍吏民,封府库8君安与项伯有故9秋毫不敢有所近10拔剑撞而破之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扎2.名词作动词,取道3.动词使动用法,使活4.形容词作动词,交好5.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7.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8.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9.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10.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六、文言句式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若属皆且为所虏5贪于财货6具告以事7大王来何操8沛公安在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被动句,用“为”表被动5.状语后置句,即“于财货贪”6.状语后置句,即“以事具告”,还是省略句,“具告(之)以事”7.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操何”8.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安”七、文学常识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夏阳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答案:西汉子长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
15、篇,包括12篇,30篇,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答案:纪传体通130本纪世家列传课堂探究思考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答:明确: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座。最后放走刘邦。刘邦是个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人物。在项羽面前谦恭卑礼,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从骂
16、“鲰生”、拉拢项伯、杀告密人等细节中,更表现了他的狡诈多端。思考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答: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和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之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范增与张良的
17、斗智。思考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答: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思考4: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
18、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答: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一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
19、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思考5:课文中哪些人物形成对照?答:明确:课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可对照的是:(1)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2)张良的足智多谋办事得体和范增的刚愎自用。另外,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也可形成对照。思考6: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地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20、?答:明确: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占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写作特色语言特色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
21、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此外,文中有些词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的成语“秋毫无犯”,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而功高”等,都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常用。写法归纳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
22、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
23、炼(1)。刘邦在斗争中善于洞察时势。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因此,他占领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相反,项羽思维方式简单,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项羽的分小国、封诸侯的思想与刘邦的大一统、集强权的政治主张相比,明显不合潮流,毕竟周后至秦的400多年里,老百姓多经战乱,担心诸侯割据,渴望和平安定。刘胜项败的历史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史上抹黑刘邦第一人,不是写史记的司马迁
24、,而是三国时期的阮籍。这位阮先生曾在某一天考察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对战过的古战场,然后发表了一番个人意见:“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谬矣!(2)刘邦使用干部就是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谋士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正确的策略,使刘邦避免了许多错误。“鸿门宴”过程中,在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危急时刻,及时召樊哙为刘邦解围;刘邦脱逃后,张良又从容处理善后事宜。项羽只会用兵,不懂用将,他麾下的韩信、陈平和彭越纷纷弃项投刘,就连忠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
25、。战争不是仅凭武力,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处于劣势。从用人这个角度可见真正的战争要凭借智慧,而不是武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李世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司马迁)(3)“义”的标准不一,讲究“义”,也需因势而异。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26、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虽谓之“义”,但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但也是对自己不“义”。现代社会,有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大义,前者不可取,后者却可贵。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苏辙说:“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英国的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在评论世界历史人
27、物时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相关链接古人云:“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行而宜者谓之义。韩愈原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2.在名句中选择(1)单调难成曲,群柱可擎天。徐特立(2)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泰戈尔(3)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4)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5)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要是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
28、作就完全不可能。爱因斯坦3从历史中比较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诗人,也是同时代旗鼓相当的两位竞争对手。在争霸诗坛的同时,他们也是一对朋友。歌德在谈到他们的友谊时说:“像席勒和我这样的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投,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有许多两行诗是我们俩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指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好相反,有时他作头一句,我作第二句”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正是两个人的友好竞争和团结合作,使两人同时成为了最伟大的诗人。4从佳作中积累孙刘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
29、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名,也为吴、蜀各占一分天下奠基。无奈孙吴贪小利,夺荆州,吕蒙白衣过江,麦城擒关羽,一代虎将死于东吴,致使吴、蜀相攻,两败俱伤,曹操渔翁得利。先前刘备、孙权执手相游,跃马驰骋,誓共伐曹操;后来却反目成仇,水火不容,招致祸患。前合后分,前胜后败。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禁令人感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缺乏合作的团体注定是一盘散沙,只懂得单枪匹马自顾自的人注定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创造双赢,甚至多赢。正如克雷洛夫所言:“一燕不能成春。”如果不能够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那么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二)素材这样运用团结的力量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
30、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合作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合作、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合作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合作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完美的合作,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合作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可见合作使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31、,合作力量至关重要。领悟一个素材可以运用多个主题,这个语段从合作的角度挖掘,在挖掘时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比论述,主题更加突出。写作指津(学而深思,妙笔生花)初看不起眼细究大有味鸿门宴课堂探究片断借助注解、工具书等自读课文,读完后,完成关联作文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或完成提纲。【例文简析】失人心者失天下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自古王朝灭亡,皆因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而失人心又分两种,一种是百姓得不到温饱,一种是近臣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项羽在鸿门宴中犯的便是第二种。有人说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个莽夫,言下之意便是说他不够聪明。论智商,他决不会低于刘邦,不然,他怎能做得西楚霸王?所不
32、同的是,项羽聪明,在于他是个将才;而刘邦聪明,在于会用人。看项羽麾下文有范增,武有项庄;刘邦旗下文有张良,武有樊哙;应该说是不相上下。但刘邦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项羽的却形同虚设,相当于刘邦比项羽多长了几个聪明的脑袋。项羽不会用人,与他的性格大有联系。项羽为人直爽,待人真诚,这点从他对樊哙的态度上便可知晓。正因为他待人真诚,所以才相信了所有的人。在鸿门宴中,与项羽说话的有范增、沛公、项伯、张良、项庄,其中沛公、项伯、张良是敌对方的,范增和项庄是项羽方的。若说项羽不信任范增,那他也不会同意项庄舞剑;若说他不相信沛公,在樊哙对他说理时,也不会不应。项王欲综合所有人的话来自己判断,结果反而犹豫不决
33、。直到得知刘邦已经逃走,才颇为后悔。如此的反复无常,使他的手下也很难捉摸,以至项庄舞剑不能得逞,让刘邦有了可乘之机。不过 ,项羽也有值得同情之处。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范增相比较,当然更亲一些。家贼难防,项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人也会出卖自己。将项营与刘营比较,刘营的几个中心人物上下一心,事半功倍;而项营中的人颇有分歧,项羽与范增也不能做到和刘邦与张良那样配合默契,更何况出了项伯这样的内奸,以至君臣得不到统一。所以,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张晓栋)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必败,这一点从鸿门宴即可看出,理由如下。(1)项羽性格上的缺陷项羽起于陇亩之中。他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来反抗暴秦,
34、很大原因是他的豪侠之气。他怜壮士、不计个人得失、出战时又一马当先,博得了有识之士的好感,这在联合各派讨秦时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当秦已灭,主要目的转为争夺天下后,这种性格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不拘小节,就难以提防原本同盟间的暗箭,怜壮士,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看看其人所属就滥施感情,而且并不是政治上的故作姿态,那就比较危险了。试想,不将争夺天下的壮士一一除去,保命尚且困难,又何以坐拥天下?这无疑是他的出身带来的视野决定的。他简单地认为,自己怎么对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己,以为自己的手下永远都是忠于自己的。这显然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思维。连获得胜利的刘邦也因为在称帝后没有将部下的实权及时消除,而引发了
35、不小的叛乱,项羽又怎么可能稳固江山呢?毛主席曾在看过此文后写道:“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则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是很有道理的。(2)所用部下缺乏远见刘邦手下的将士无一不是有谋略之士。即便连樊哙这类早年以杀狗为生的人,在刘邦张良等的调教之下也能在鸿门宴中说出如此具有外交色彩的辞章,让项羽语塞。其余诸将便可想而知。反观项羽,除了范增,其余的人都是些空有一身力气的武人。譬如项伯,跑去通知张良逃命是否算泄露军事机密就不深究了。但他帮助刘邦设计与求情,甚至还在项庄舞剑的关键时刻打乱范增的部署,以身护刘邦,致使其逃走。这毫无疑问是通敌卖国的行为了。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人这么容易就被敌人欺骗、
36、收买,这无疑是项羽用人上的失误。用了这般部下,最终的失利也在情理之中。(3)范增的失策历史上都认为范增的谋略是相当高的。但我不这么看。至少在鸿门宴中看不出来。当时项羽有多少兵力?四十万。刘邦呢?跟随的只有百余人。且项羽当时手握天下实权,他说刘邦想要谋反,天下有谁敢不相信?以范增之智,挑拨起项羽的怒火应该不是难事,而且大可再加一个刘邦想要在宴上行刺项羽的借口。到时候四十万人一拥而上,即便刘邦所带个个为武林高手,怕也是要被剁成肉酱的吧?有四十万大军而不用,知刘邦野心大却不敢大胆除去。难道用项庄舞剑之计杀了刘邦,其他诸侯就看不出来吗?既然要杀,又何必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法,反倒让诸侯看轻了。至于最后范
37、增拔剑击斗,仰天长叹,不过是其自作自受的结果罢了。(王昊哲)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史称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他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最后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之时,败给刘邦,自刎乌江。项羽的失败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项羽曾经有过除去刘邦的机会,在鸿门宴上范增一再暗示他痛下决心除去刘邦,可项羽最终当断不断,失去了绝佳的机会,抱恨终生。曾几何时,项羽也有过破釜沉舟的气概和决心,为何如此决心在鸿门宴时一去不返,痛哉!悲哉!反观刘邦在觉察事情有变时,毅然离去,逃出虎口,从而保存了
38、自我,夺得了江山,开创了五百年的汉家基业。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项羽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会过分仁慈,在危难时刻总是自己挺身而出,担当重任。而刘邦在逃脱鸿门之时,竟然撇下张良自己重要的谋臣,此人之险恶由此可见。历史上有功绩的君王像李世民、赵匡胤,甚至是刘备都曾经放弃过仁慈。刘备以仁服众,但在夺取同宗刘璋之西川时,他可曾想过仁慈?没有。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作为君王仁慈是必要的,但当仁慈成为绊脚石时,就应毅然地放弃,保全大业为重。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周。轻易告诉刘邦告密的是曹无伤,自己又过分相信项伯之言,后来中了离间之计,以致失去了谋士范增。
39、此等之人,岂有不败之理?综上所述,项羽连三种品质中的一种都没有,这便必然会失败了。(洪亮)从楚汉战争中几个名角的表现看霸王失败的必然性(1)亚父范增:此人有勇有谋 ,心狠手辣,是个足以成大事的人,此人在霸王营中的地位极高,但也正是这地位坏了事。他自认为是霸王的亚父,就可以对他指手画脚,一点也不考虑他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大军权在手的西楚霸王,让霸王这样一个血性男儿处处听命于他,让他杀就杀,还搞什么暗示,这让霸王的脸往哪搁?也难怪霸王后来对他爱理不理,这个人只可为王,不可为王之下。(2)季父项伯:看似重情重义,殊不知战场之上无兄弟义气。即便是情同手足,也只得刀兵相见。岂不知当年重耳也不过是对恩人退避三
40、舍。此人耳根是用面粉捏的,听不得他人的半句好话。结果被哄得死心塌地,终铸成大错。(3)刘邦:胆小怕事,本无实力却又心贪,是个贪生怕死之人。凡事遇难靠他人,敢做不敢当,危难之时一走了之。在别人困乏之时,却又言而无信,撕毁条约。为了让一个人去死,不惜动用自己全部兵力,十面埋伏。在阵上遇见霸王时转身即逃,他不知有没有看到,在霸王紧追不舍时,自己军中将士的喝彩声。这当然不是给予逃跑者的。将士们眼中对霸王只有敬佩与赞叹。这种小人何以为王?因为小人充世,他只能是小人中之王,这种世俗小人,可以为世俗之人教子而用,却不值得我多浪费笔墨。(4)刘邦之武将谋臣:樊哙,一介武夫,为主不顾自身安危,终为霸王所赏识,可
41、谓惺惺相惜。壮哉!韩信,堪称一代军神,兵法烂熟于胸。张良,有谋有智,忠义双全。只可惜他们都被世俗封建礼教所灌输,为刘邦的小恩小惠、假仁假义欺骗,正如后世的梁山107位兄弟,认错了主啊!刘邦他不值得你们这样为他卖命。(5)虞姬:当初霸王无意之中,喝马之声叫出了那女子的名字,说明他们这世还是有缘的。她性格坚强,死心塌地跟着霸王,在霸王背后,始终有她那双皓月般清亮的眼。她本平凡美丽,但跟了霸王之后,她不再平凡,她是霸王唯一的女人。秦王阿房宫的一把火,烧出了她的生命,她的地位,她的高贵。她是楚人心中的一个女神,她造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她的眼中, 霸王是不败的英雄,她不允许她自己看到霸王的失败。情
42、感使她盲目,她看不到发生的一切,看不到刘邦、张良、韩信的阴谋诡计,也感觉不到鸿门宴上的风云涌动。她的出路不只自刎一条,但她选择了死。何等壮烈的一个女子。她一生分担着霸王的苦难与成功,也与霸王分享了死亡。但她走前还不忘记提醒霸王:“你是我心中唯一的英雄,你一定要突围出去。”她这一句,造就了一个在十万大军中,无人可挡的霸王(其实也没有人想挡他)。她死前的一曲壮歌,连同她的笑声,那四面楚歌,那乌骓的嘶鸣,那呜呜的埙声,一直在乌江畔回荡。今生有此一女相伴,死又何足惜!(6)乌骓:这是一匹马。但当它纵身跃入乌江之时,它已不光是一匹马了,它的思想早已超出了一匹马。它只认定了一个人,只有霸王才可以在它的背上
43、叱咤风云。它是马,但它早已超出了许多人。(7)霸王项羽:响当当的英雄,豪气冲天。从斩白蛇开始,手中的一杆画戟已是天下无敌,成就一代霸业。但终究是性情中人,重仁重义,而且为人单纯,好骗易欺。又是血气方刚与犹豫不决的结合体。没有知心之臣的辅佐,在一群奸险狡猾的小人包围下,岂有不败之理?终不明白,他眼中的重瞳,可以看清千里以外的东西,为什么看不清自己身边的人?“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当他四面楚歌时,他仍是他,西楚霸王。一个永远不会倒下的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不错,西楚霸王是失败了。有人说他败在不会审时度势。有人说他败在不会恰当用人
44、。有人说他败在不会随机应变。有人说他败在不会仁政安民。总之 ,他败给了刘邦。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但至少,他败得轰轰烈烈!至少,他使乌江永远流淌着一曲悲歌!至少,他是那个时代一个叱咤风云的大英雄!至少没有人可以替代他。因为,他是西楚霸王!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类文品读】这样一个项羽佚名你年轻,没有一丝颓废;你年轻,凭勇气逐鹿中原;你年轻,已种下了称霸天下的雄心。你项羽,西楚霸王的本色。营救赵歇时,你果断取代了无能的上将。率区区五万之兵,留三日之口粮,破釜沉舟,以一往无前之气势,在巨鹿大败秦军二十万,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神话;与章邯一战,秦军兵分成九路向你扑来
45、。你一马当先,全军上下无不奋勇以一当十向前,辗转三回,与秦军激战九次,均获全胜。当时各路诸侯救兵,本不敢和秦军交战,见项羽军队如此勇猛,个个心服。项羽召见时,各诸侯将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一致表示:“听从上将军指挥。”项羽,世人对你褒贬不一。自矜攻伐,妇人之仁,胸无城府,沽名钓誉好像每一个弱点都是不可饶恕的致命错误。“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的确是先入函谷关,可是流血牺牲、大败秦军主力的可是项羽啊!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刘邦得以从河南南部、陕西西南顺利地攻占了秦都咸阳。无论功劳还是苦劳,项羽“王”之都是当之无愧的。与其说他自矜攻伐,倒不如说这是他自信的表现。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
46、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无论在人格上,还是道德伦理上,都表现出了项羽的宽容、豁达之心啊!如果说作为一个君王心地仁慈是个败柄,那也是因为项羽生活在那个多事的年代。假使他生活在现在,情况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也许作为一个国君,谋略当然应该有,但比起刘邦的老奸巨猾,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我个人倒认为项羽比他高尚得多,俗话说“君子坦荡荡”,项羽是真正的君子!项羽沽名钓誉?破釜沉舟一战,令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自起兵到乌江自刎,亲自领兵打了七十多次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是凭实力,号令天下。项羽最后虽然败了,但他败得光明磊落,他为后人留下的是在战场上搏击的英雄背影和
47、永远不可抹去的记忆。面对乌江亭长忠实的劝告,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好一个“笑”字!兵陷重围,身边剩二十八骑,犹奋起演绎绝世神功,“溃围,斩将,刈旗”,只为了向手下兄弟证明:“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有生路不逃,偏要赴死,理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忍让骑了五年、一日千里、所向无敌的坐骑同死,送走马匹,徒步独杀汉军数百人,最后将一颗大好头颅送给了故人吕马童。项羽死了,他是站着死的,站着!他并非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他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扔下响当当的豪语:“彼可取而代之!”即使是后来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本色。无论是他“悲歌慷慨”“泣数行下”,还是“大呼驰下”
48、“斩将刈旗”,或是“不肯过江东”都不可不被称之为英雄之举。霸王别姬,侠骨柔情,乌江畔,洒下英雄泪,长剑在握,最后的一剑,换来的是一片血朦胧。“成王败寇 ”在你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项羽,你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胜为英雄,败为枭雄。“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西楚霸王,你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失败的英雄。【经典评论】这是一篇赞扬霸王项羽的抒情散文。文章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项羽由起事到兵败自刎的情况。其中多处引证史实,赞扬项羽的武功和豪情,证明他不是不能成为一代帝王,而是他不能像刘邦那样无赖,不能像其他帝
49、王那样狡猾;他有自己评价英雄的一套标准:无愧、无悔、认命。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拉近距离,感情的抒发更便捷酣畅,使读者产生共鸣。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鉴赏: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