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材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 1 第三单元第 9 课,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而是重在塑造演讲者的形象,所以对本文而 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是一个教学重点。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围绕梁启超的演讲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 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问 题,引导学生加以了解和体会。【学情分析】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而他的学者身份并不为大多数学生所知,所以可 以将此作为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激发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课文较短,可引
2、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并延伸拓展学 习内容,如探究对梁任公形象的塑造方法,通过外貌,尤其是他演讲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 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探究课文语言特点,讨论有关梁任公其人其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2. 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谈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了解其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体会其人格魅力。6【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
3、】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知性阶段1.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2. 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 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 194
4、9 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 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
5、籍,有“神童”之称,十二 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 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 “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
6、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 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3. 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 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3 分钟)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 着 有 力梁启超:有学问内容丰 富 有 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4. 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
7、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第二课时理解性教学阶段1.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的怎么样了。(提问)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 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
8、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2)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3) 杜甫闻官
9、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 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 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2. 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 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10、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 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 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 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3.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明确: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4. 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 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5. 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 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