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651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5-2 土壤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土壤合格过关练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12题。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A生物B气候C地形 D成土母质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生物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解析:1.D2.C第1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第2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

2、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时间C生物 D气候4土壤涉及的圈层有()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3.B4.D第3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但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第4题,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4个。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

3、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图a中甲为()A有机层 B淀积层C耕作层 D犁底层6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解析:5.B6.C第5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第6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项。“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

4、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78题。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质大气水分实验前6.3%25.5%0.7%14.6%18.6%实验后23.5%16.7%3.2%3.4%34.5%7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8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解析:7.A8.B第7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

5、”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8题,读图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作物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樨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

6、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植被。(2)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是_。(3)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简述这种做法对土壤的改良作用。(4)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说说这种耕作方法的好处有哪些。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置于农田中,故多是人工植被。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切断茎叶直接翻入土中,程序简单,节省运输环节,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

7、壤熟化等。第(4)题,绿肥作物能够培肥土壤,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答案:(1)人工(2)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4)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等级提升练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据此完成12题。土壤主要分布地区有机质含量/%统计的标本数黑土东北地区2.1416.429棕壤山东半岛2.077.0532红壤南方低山丘陵0.521.95471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成土母质 B人类活动C地形 D气候2下列关于我国土壤

8、颜色与制约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黑土地生物 B黄土地湿热的气候条件C紫色土成土母质 D红壤岩石特征解析:1.D2.C第1题,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养分被淋失,导致有机质含量较低。第2题,黑土地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黄土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气候特征夏季湿热,冬季干冷;紫色土分布在四川盆地,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红壤主导因素是湿热的气候条件。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

9、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质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 B甲与C乙与 D丙与解析:3.A4.D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项。第4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I为草原土壤,故选D项。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

10、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6题。土层深度/cm土壤容重/(g/cm3)自然恢复阔叶林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旱作耕地0100.781.131.171.2310200.791.181.201.3520400.871.191.231.4540600.931.231.251.4760801.151.241.281.30801001.241.271.301.335.据表可知()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

11、持水土效果最好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6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C掺施熟石灰 D压实保墒解析:5.C6.B第5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第6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B项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

12、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

13、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对农民将这种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图1),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以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解析:第(1)题 ,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

14、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第(2)题,碎秸秆均匀覆盖,遮盖表土,可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可避免对土壤表层的破坏,同时作物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第(3)题,由题干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针对上面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免耕法,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免耕意味着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秸秆还田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2)秸秆均匀覆盖: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