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散文阅读第1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一、(2014衡南五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2、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
3、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
4、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
5、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亩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1.综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2.【能力目标对应题】“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
6、中“梦境”一词的含义。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4.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两处加以评析。二、(2014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韵写意孙守名再过半个月,深秋的背影便会渐渐淡褪。看窗外的秋与往年并无二致,还是不紧不慢地将各种树木的枝叶由绿变淡、变黄、变枯。天空显得愈发高远,没有飞鸽的哨音。阳光静静地,缓缓地,划过阔远的高空,不留一丝痕迹。北方的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城中的秋色,多藏匿在游人杂沓的公园或斜仄的小巷,那窒闷的场景会让你对秋生出一丝怨尤。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齐整方正的盒子楼,把秋的韵致切割成一丝一缕的淡淡的忧伤和
7、绝望,那些被逼迫得失去了性情的红枫绿杨也在落叶飘散中尝到了无人赏玩的失落和悲伤。乡村的秋意却让人赏玩到十足。走在原野中,扑面而来的全是深秋的气息。满地的枯草,脚踏上去软软的,那种酥麻的感觉从脚跟渐渐浸入肢体,然后沁入心脾。裸露的土地,现出自然的色泽,让人感到回归母体的本真。透过稀疏的树林,会看到那条静静斜躺着的小河,河畔少有人走,河水也已变得瘦削,清澈得像极了淡远的天空。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上心头,是那种清爽的感觉。秋的恬淡、疏远,非要在清冷的夜晚才能感觉得深透。凉风袭人,秋雨时至,找一处破旧的陋室,点一碗油灯,饮酒少许,微醺更佳,静对一卷古书,想万千心事,这种情韵实在是把玩秋意的最佳境界。夜
8、半时分,秋雨点点滴滴,一任惆怅的心情浸润在浓重的秋意中。这时,睡意全无,穿起夹衣,走出屋门,站在廊下,听那深秋的天籁之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实,品味秋的滋味必须人到中年。那时,秋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秋色秋意,还有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在里面。人生苦短,经历如曲折深幽的小径,那些流泪的日子时常伴随身边,悲欢离合,伤心痛楚,屈辱惆怅,无所不有。时光愈长,感受愈深。个人感悟,家国情怀,往往交织在我们的情感深处。一旦遇到令人伤感的秋意袭来,积久的情怀意蕴必然会如冲决堤岸的江河,瞬息填满胸怀,令人情不自禁,感慨系之,涕泪交流。古人悲秋,大多也是在经历过坎坷、挫折、悲苦或苦难之后,那种悲苦的况味不是有着同样磨折
9、的人是品玩不到的。游子思乡,是被诗家写得烂熟的主题,有些也恰恰正是他们的亲身历程。出仕为官,突遭变故,被贬岭南,正是秋意方浓,友人相送,自有一番愁苦心情。岭南僻远,相知无几,三年五载,必有相思之苦。南国的秋,和北方的相比,个中况味,诗家自知。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赏秋,需独自一人。清早出门,在无人的小巷中静静地走,什么都不要想,脚步要放缓,让秋的凉意穿透心怀,抬头眺望淡远的天空,那真是一种惬意。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走回家中,坐在桌前,一杯牛奶,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
10、页上,让心情随着秋色秋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秋意最美是在傍晚。远飞的鸿雁早已无影无踪,惨淡的阳光落入山后,暮色渐起,群山隐退,大地间一片沉静。坐在小院内,捧一杯清茶,将自己隐沉在夜色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秋的静谧,秋的清幽,秋的诸多况味。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由春至夏再到秋,也正如人的艰辛一生,已过中年将至老年,那是最令人怅惘而心悸的。年轻时节,不要总是想着品读秋意,那会让你过早地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秋的意味就像一杯醇酒,只有等到所有的苦痛都经历一番之后,才可去慢慢品润。品尝秋色,不宜急迫,要淡定,要恬然,轻轻入唇,让丝丝秋韵渐渐润泽舌尖,
11、轻轻地啜饮,最后再渐渐进入佳境。北国的秋,有一种淡然清幽的韵味。一叶而天下知秋,秋风,秋雨,秋意,秋韵,这秋,你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我愿意在你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眠,做一场如诗似画的幻梦5.在文章的第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6.【能力目标对应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2)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7.作者在文章的第段用了较多笔墨写“古人悲秋”,其用意是什么?8.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诠释如何赏秋,请找出感
12、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第2讲分析结构思路,归纳概括要点一、(2014长沙市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中岳麓近些时候靠近惊蛰,春寒倒流,料峭的寒气迟迟不肯退去,倒是春雨来得勤、来得畅快。故乡的春雨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由于这些年大抵是在外求学,回到家乡就特别想为它写些什么,一直在外漂泊的我连家乡的名山大川也不曾怎么去过,站在雨中可怀念的只有岳
13、麓了。山水这东西好比喝茶,需要多次细细地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真韵味。也许是特别的缘分,唯独岳麓山我连续去过好几次。开始的时候一直想写写它的样子,可几次提笔都不得已放下了;方今春来,春雷惊天,春雨飘飞,点点滴滴打在泥泞的路上,特别是淅淅沥沥的雨激荡在湖面上所引发的串串涟漪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雨中的岳麓。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地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
14、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丘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
15、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
16、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
17、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地看见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的璀璨。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
18、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它引以为傲的地方。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本文有删改)1.文中说“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2.【能力目标对应题】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3.【能力目标对应题】文中多次写“雨”,主要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19、完成后面的题目。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有。他叫司马迁。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司马迁
20、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
21、前天,都与他有关。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
22、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而且,他一
23、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5.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华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6.解释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_(2)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_7.【能力目标对应题】作者最后说,“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这种“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第3讲鉴赏作品形象,评价观点态度一、(2014衡阳市八中月考)阅读下
24、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弯腰的父亲王春鸣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
25、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
26、死你妈还能活几天!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
27、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
28、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选自散文2013年第3期,有删节)1.【能力目标对应题】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形象。2.第六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4.试探究文末“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一句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清荷严阵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记得夏天那时候,
29、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
30、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
31、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
32、有见过荷塘的影子。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
33、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
34、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5.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6.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7.【能力目标对应题】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
35、并结合全文对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8.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第4讲鉴赏表达技巧,感受作品魅力一、(2014隆回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冷冷的夜雨铁枫仿佛是刹那间的事,一直狂躁地奔突于高楼广厦之间的狂风突然声势大减,变得气若游丝了,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就从幽邃、混沌的夜空里无声地飘落下来。冰凉的雨滴划过脸颊,锐利的寒意透过肌肤在心底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浓浓的寒意却无法驱退心中焦躁的火焰那辆每日载我回到栖身之处的夜班巴士,今晚不知何故久等不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要在这个飘着冷雨的初冬深夜等待多久。我孤零零地伫立在狭
36、窄的、勉强可以遮雨的候车亭里,头顶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晶亮的雨滴急速飞旋成一道道凌乱交织的线条,如同在表达一种浮躁而又无奈的情绪此时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行人经过,大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在马路的另一边,一间餐厅明亮辉煌的灯光无遮拦地倾泻出来,以其温暖柔媚的色调引诱每一个在寒冷中穿行的行人。我远远地注视着那些坐在灯光里细斟慢酌、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心中隐隐掠过一缕失落和酸楚,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注意到,在餐厅内一个灯光昏暗的角落里,一个中年男人独自坐着,目光总是在腕上的手表与窗外之间游移不定。看上去他是在等什么人,或者是这场突降的冷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行程。餐厅内再温暖再明亮,也终究无法取代家
37、中妻儿的欢笑在所有的词汇中,家是最为温暖的一个词儿,洋溢着关爱的馨香。没有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家的人是无根的浮萍,值得悲哀。在许多真正的漂泊者眼里,“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八个字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悲哀远远多过浪漫和洒脱。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这样想着的时候,那辆巴士终于姗姗而至了。在登上巴士的一瞬间,我稍稍犹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但是回头看看刚才站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车门咣地一声关上了,把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和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关在了车外。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
38、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年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
39、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进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1.第段说“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2.第段画线句子“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中,遗忘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遗忘?3.【能力目标对应题】第段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运
40、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将第段画横线的语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说明理由。二、(2013湘西自治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高陂桥张胜友故乡,多么温馨的字眼;而故乡的桥,则引起我更多的思情与眷恋。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心头。故乡福建永定,毗邻粤境,系客家祖地,一座座圆土楼散落山间,点缀着一幅画山绣水双峰对峙,夹一湾碧水,一泓流泉,绕盘盘绿树;清清的水,有如优美的抒情诗,长长的桥,又似淡雅的水墨画。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溪边戏水,在桥下捉鱼,于是,一道道竹桥、木桥、石板桥,便在我们的梦幻里,织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
41、虹。而梦牵魂萦给我留下最多神奇传说的,则莫过于故乡的高陂桥。高陂桥坐落于永定河坡高路险、悬崖峭壁之间(永定河流注汀江,尔后汇入韩江奔向南海),故得名高陂桥。这是一座单孔石砌廊桥,桥面长百余米,由72块石板铺成,两边垒石柱36根,桥上盖有一座青砖压面的凉亭,远观如一篷篷船,或泊于江中,或行于浪上,独具风韵;整座桥仅一个拱洞,半轮隐入水中,半轮跃出水面,高20余丈,结构雄奇,蔚为壮观。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那年端午,洪水猛涨,一怀孕少妇行至河边,水已漫上桥面;其时,河边聚集一群行者,见水势汹汹,个个面有难色,裹足不前。少妇因归家心切,毫不犹豫踏上桥去,众人见了,也都壮起胆尾随其
42、后;他们每走过一个桥墩,“哗啦”一声,洪水便冲垮一段桥板,待他们走到对岸,洪水也恰巧将整座木桥冲得荡然无存。众人回望滔滔洪峰,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此刻,一群大雁掠空飞过,雁声嘹亮,听来分明直呼:“王大人王大人”行人中一秀才恍然顿悟,大喜道:“敢问列位诸君,哪位姓王?”众人频频摇首。秀才转向少妇:“敢问夫家尊姓?”答曰:“亡夫姓王”。众人听罢,一齐朝少妇长揖到地:“恭喜大嫂,今日全托贵公子洪福。贵公子将来一定前程无量!”少妇慌忙跪下还礼:“倘若果有他日时,一定在此造一石桥,答谢父老乡亲!”后来,少妇生一子,取名王见川。见川自幼勤奋攻读,学业精进;三十而立,金榜题名,被录为翰林学士。年复一年,王母视
43、儿廉洁奉公,亦喜亦忧喜则见川官声日隆,不负众望;忧则孩儿虽身居显位,却无半点积蓄;临终之日,只能含泪将当年许下的诺言告知见川。王翰林得悉此事,遂辞官返乡,在永定河畔办起一座太平学馆,并创办“汲古文会”,广招四方弟子,编志讲学。一日黄昏,落霞飞彩,秋风习习,王翰林信步走到河边,见断桥残墩独立江中,转身问众弟子:“天有缺,炼石以补之。补天者谁?”众曰:“女娲氏也!”又问:“地有陷,架桥以渡之。架桥者谁?”众皆愕然,无以对答。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书四字:“吾辈诸君!”于是,众弟子慷慨解囊,八方乐助;永定河畔锤声叮当,大兴土木,翌年建成了这座驰誉闽粤的高陂桥。高陂桥落成之日,车水马龙,四乡同庆,
44、王翰林欣欣然题写了一副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乡亲们都汇集高陂桥上,举行闹龙灯盛会双龙戏珠,百鸟朝凤,孔雀开屏,采茶扑蝶,狮子滚绣球组成了火树银花的夜世界。据闻,有一年一盏荷花灯不慎从桥上飘落下去,直至端午祭屈原龙舟竞渡,少男少女击鼓举桡,从桥下拱洞穿过时,才恰巧接住此刻,我漫步在高陂桥上,犹如翻阅一部乡村典籍,在我眼前铺展开曼妙的画页。举目四顾,“丹桂宫中”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泱泱旭日,为故乡大地抹上一层绯红的色泽,分外妩媚诱人(选自闽西日报2013年6月14日,略有删改)5.【能力目标对应题】请从文章第二段中找出三处运用比喻
45、手法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使用效果。6.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心头。7.作者表面写桥,实则写人,围绕“高陂桥”的来历,文章突出了“故乡人”的哪些品质?8.通过文末“我”漫步高陂桥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第5讲探究一、(2012湖南压轴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
46、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
47、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
48、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
49、,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50、2.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的刺桐花,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能力目标对应题】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二、(2014耒阳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如你在远方许达然此地阳光恹恹,此地氛围溷溷。你已疲惫,窒息于此地的世俗、喧嚣与愚昧。向往远方,你将去,悄然远离此地。远方有海,有山与林;远方总是飘扬着你的梦。如你在远方,你独立在传统的影子外,阳光染你,山峦拱你,树林托你;你呼吸无羁,毛孔舒逸。自故乡携忧郁来,你蛰隐在山麓与水溪间,那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
51、不再哭,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第一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饮一杯清醒自己的露水,然后捶钟,捶醒山林里的鸟兽,捶醒人。然后他们醒来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虚伪与贪婪统治的远方,那曾被你爱过,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字的捶钟者。日日,你听草与草的细语,拈花微笑。在沙滩上画自己,让自己被浪淹没,而浑然忘记自己。夜夜,你开窗迎接星子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吗?”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写信但写后又撕碎,将纸悄悄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以前你发现自己喜欢他,但你们总是那样沉默,那一天
52、,他突然沉默地离去了他已死去许多年了吧?有雾。雾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雾离去。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再也不需礼节,不需权威,不需偶像,也不需圣贤;你只需清醒,只需良知。你苦恼,只因清醒,只因还有良知。有雨,雨会为你弹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你以你的凄寂冷漠人间的丑陋。踽行在雨里,让泥土沾你,泥土与你只差一个上帝而已。但是上帝啊!你在哪里?雨霁时,擦干身体,但愿自己是个浴后的婴孩。你欣赏自己,想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有鸟,安眠于巢,你不破坏他们的美梦。会有鸟飞过,你曾羡慕航海的水手,但那时你羡慕轻捷地飞过,以影子戏浪的燕
53、子。看浮云悠闲飘过,山默然,如你,如你的默然伫立,敞开心门:“来吧!一切真善美。”也在海里游泳,造访鱼的屋舍,跟鱼交语;鱼将惊奇你这条陌生的大鱼,你只好介绍自己,告诉鱼,人类可笑的现代文明,鱼也笑了。然后造访珊瑚的胜绩,告诉珊瑚们,他们的尸体比金字塔还美丽!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句歌迎冬,让镜头去传秋的悲哀。春来时,在墓旁徘徊,倾想冬对大自然残酷的爱与恨,然后以一股悲哀拥抱春。啊,春,又是春时,世人为什么仍存冬意?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你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祥,很多冥思。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不写信,只
54、将怀念埋在日记里。不遗忘别人,也许别人已把你遗忘,但你并不介意。你是那紫罗兰,固执地不在白天绽放,只在黑暗时默默地害羞,默默地祝福别人,默默地闪烁贞洁。当有一天,毛发被染白,不知已越过了世纪,不知祖先墓冢的草已长得比你还高,只知自己等不急了,你悄然归来,不再像去时昂然,你脚步蹭蹬。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将你遗忘。故乡的老人会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会泪答,你回自远方,回自梦。你属于故乡。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秋天托鸟寄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怀念;你说:“以前离开这里时,这里是养羊的草原,而今学生代替了羊。”然后,你将聪明故乡的愚昧,高贵故乡的世俗。无论人们怎样待你,你并不是那怕失望而鱼池钓
55、鱼的绅士,你是那到大海钓鱼的渔夫。失望惧你。你还惧什么?然后,你忘记你曾在远方。然后,你死在故乡。5.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的作用。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2)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7.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含义与作用。8.【能力目标对应题】本文作者许达然,是一名有过留美经历的台南籍历史学者。请结合本文内容,结合你的生活观察,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第1节散文阅读第1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1一朵莲的生长过程包括下种、灌溉、长大、
56、采收,避过风灾,等待收成,凝聚着种莲人的辛苦付出的岁月历程。采莲人正是用这些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标题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种莲人生活的艰辛与欢乐,抒发了对种莲人的赞美之情。2梦境是指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境况,在文中指的是“我”对采莲的劳动并不了解,其实种莲人家自有他们的辛苦和欢乐。3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种莲人用岁月和血汗书写生命之诗,他们的生活不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更富有诗意。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并提出劳动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的观点。与标题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4拟人。“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
57、悦的气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莲花以人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的美丽,同时也为后文写种莲人的辛苦埋下了伏笔。排比。“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莲全身是宝,寄寓了对莲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种莲人的肯定与讴歌。(如果找到其他的句子,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5城市杂沓、逼仄、窒息的环境不适合赏秋,让人心生失望与悲凉。乡村视野开阔,秋的气息浓厚,使人心生清爽之意,能赏玩十足。6(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独自一人赏秋时闲适和惬意的心境;“不要惊动了失意的生命”,则表达出对生命的呵护与敬畏之
58、情。(2)秋天,恰如人之中年,是生命中最艰辛之处。那些经历了病痛煎熬、坎坷磨砺的人,才会体悟到人生的诸多况味,才对秋之意蕴的感知更进一层。7写古人悲秋,突出点明古往今来,历尽苦难境遇的人,对秋的赏玩,有很多相同之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写古人悲秋,意在为下文作铺垫,诠释更深的人生主题,即只有经历过无数坎坷和挫折的人,才能品味到秋的深层意蕴。8(示例)本文文笔流畅平实,风格恬淡,情感沉郁饱满。作者提到的赏秋方式很多,如去乡村赏秋,韵味十足;如在傍晚赏秋,看见最美的秋意特别是在第段的最后两句,作者把赏秋比作如饮一杯醇酒,生动形象地写出秋的无尽韵味;再巧妙运用动词,轻轻入唇、啜饮、进入佳境,写出了品
59、尝秋色需要舒缓安静的过程,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饮醇酒,芬芳有味;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第2讲分析结构思路,归纳概括要点1将居于湘江中的橘子洲比喻成航空母舰,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洲的位置、形状及力量;历代革命志士,驾着民族的航船,在时代风浪中勇往直前。2第一次以写自然景观为主,突出了岳麓山壮观神奇、古朴清幽、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营造一种幽美肃穆的氛围,为下文写伟人及先烈做铺垫。第二次以写人文景观为主,叙写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表现他们的宏伟志向、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突出了岳麓山深厚的历史内蕴,揭示了文章主旨。3“雨”是行文线索。对麓山的回忆由眼前春雨引出,两次
60、游麓山都遇到雨。渲染气氛。古树参天的岳麓山在细雨中更加庄严肃穆,更加幽深灵异,仿佛革命英烈的灵魂在头顶飞翔。烘托人物。雨让革命先烈们的形象更加高大,英魂更加圣洁。揭示主旨。雨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革命者的气概和精神令人敬仰、促人奋进。4革命志士及先烈们的壮烈气势、坦荡豪情和献身精神;革命者们探寻真理、追求进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湖湘文化里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5因为文人可以写感人的故事,而自己却置身事外,有舍生取义者,也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不能牵动中国文化史,也不能牵动我们的泪眼。6(1)司马迁让中国人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
61、和历史规范,成为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2)司马迁轻事重人、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使中国长久以来因专制极权而导致的反人性的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使人伦、人情、人品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7(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他的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2)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扭转了人作为事件的附属物的历史观念,那些著名人物,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3)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
62、耻大辱。面对奇祸,没有选择赴死,而是隐忍活着,完成史记。8“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来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第3讲鉴赏作品形象,评价观点态度1曾经浑然圆满,活力四射,为了家庭而终日辛勤劳作。如今年岁已高,腰杆弯曲,仍然怀着高度的责任感,爱家人,希望能为家人承担风雨。正视衰老,渴望健康,珍惜亲情,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抵抗衰老。2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对父亲衰老现实的痛苦接受,为下文写对父亲的
63、理解作铺垫。3父亲曾经的强壮和当下的衰老的对比;“我”当初反对父亲使用保健品和现在呼唤保健品“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对比;“我”对父亲的衰老不放在心上与“我”确信伤感于父亲的衰老的对比。4“我”希望父亲能够在十点钟后真的挺直了腰杆,恢复曾经的强壮;“我”对父亲的健康梦的认同与理解;“我”开始平静地接受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5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期许,以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6(1)比拟(拟人)。“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形象地表现
64、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2)反问。三个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3)排比。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7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两种现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都只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到残荷,它都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8(1)从文章思路看: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2)从创作意图看:作者意在怀想残荷不离不弃、依然坚守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3)从文章主
65、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4)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5)从表现手法看: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对像残荷一样的人生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第4讲鉴赏表达技巧,感受作品魅力1真正的漂泊者是没有家的,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漂泊中无奈与悲哀多于洒脱和浪漫。2遗忘的是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以及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答“浓浓的寒意”“焦躁的火焰”“失落和酸楚”也可)因为“我”踏上公共汽车,就踏上了归家的路,归家的温暖使“我”忘记了寒风冷雨,消除了焦躁。3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
66、听肖邦雨滴感受的对比,突出了家给人的安然恬淡的归属感。4(1)删去不好。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对亲情的深刻认识和赞美。这样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并深化主题,使文章立意显豁。(2)删去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因为“我已经走进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一句已经把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赞美这一主题表达得清楚充分了。5(1)该段先用“画山绣水”一词设喻,极为精练,既形象生动又准确贴切,概括出了家乡山水的特点:山如画、水如绣。(2)然后把“清清的水”比作“优美的抒情诗”,独具匠心,体现了家乡水的清新雅致;把“长
67、长的桥”比作“淡雅的水墨画”,平凡中出新奇,表现了家乡桥的古朴别致。(3)另外,把“竹桥、木桥、石板桥”比成“春日的歌、七彩的虹”,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多彩,富于想象,给人联想。6“我”远离都市,就是远离浮躁的、功利化的生活,“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桥上,回想起善良淳厚的乡民和天真无邪的成长经历,“我”的精神能得以回归。7(1)王见川之母临终之日含泪将当年许下的修桥诺言告知儿子,表现了其作为故乡一位普通妇人的淳朴与厚道。(2)王见川本人虽身居显位,但为了实现母亲的诺言辞官返乡,兴办学馆,表现了故乡读书人的孝心和仁义。(3)在王见川的启发下,众弟子慷慨解囊;看到王见川带领众弟子修桥,八方乡亲高
68、高兴兴地来帮忙,表现了故乡人的质朴善良、乐于助人。8(1)漫步高陂桥上,沉浸在故乡曼妙的画页和妩媚诱人的美景中,回想起高陂桥感人的历史和美好的生活,看到故乡自然美好的面貌,作者喜不自胜,激动而欣喜,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对故乡的眷恋和喜爱之情激荡于心间。(2)这样结尾,结构上与题目和开头相照应,从而保证了行文的严谨与完整;主题上强化了作者对家乡挚爱和无限眷恋的情感。第5讲探究1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近结尾的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意思相近即可)2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与文中现代
69、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秋天的心”,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保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3“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4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商业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意思相近即可)5(
70、1)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是:窒息于家乡的世俗、喧嚣和愚昧,向往远方,觉得希望在远方而悄然逃离了故乡。(2)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点题。文章标题是“如你在远方”,文章在第二段直接点了题;总领下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你”逃离了自己的故乡,才有后文所写到的“你”在远方寻梦,寻找自我,希望能摆脱“虚伪与贪婪统治”的现实社会,希望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6(1)这是一个比喻句。意为:自己不被群众“礼节、权威等”荒谬的东西迷惑,并且拒绝“偶像、圣贤”的庸俗,只要自己清醒和有良知,即使自己在人生的迷雾中很孤独但也很满足。(2)每个人都想洗去世俗的尘土,超凡脱俗,回归本真的自我。但是每个人本就是尘世中的一
71、块“泥土”,再怎么擦拭也难以使自己真正地脱离世俗。7本文的“你”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你”是指“你”是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具体可感的“人”的个体。如你窒息于家乡的世俗、喧嚣和愚昧,觉得希望在远方而向往远方,最后逃离家乡;你那样清醒,有良知;你是真善美的化身;你热情、慈祥;等等。虚写的“你”是指在文中并没有写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泛写出了每一位身在远方的人的特征。“你”怀着梦想和希望去了远方,在远方生活,最后落叶归根。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让每一位身在远方的读者深切地感知到:这不是在写我吗?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心灵震撼力。8本文表现的是一种故园情怀。“你”怀揣着对自由、梦想的追求,逃离世俗、喧嚣和愚昧的故乡,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你”微笑着和自然对话,沉醉于春去秋来的思绪。有雾有雨的日子,“你”放飞思绪,“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然而当“你”老去,“你”悄然归来,“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将你遗忘”,但“你”是属于故乡的,白发苍苍的“你”忘记“你”曾在远方,最后在故乡死去。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故园情怀。古人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还有沿海人闯“南洋”离乡时,也必带乡土。“落叶归根”,客死他乡的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可能都会运回家乡安葬。这些都说明我们汉民族这种故园情怀的历史因袭。(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