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教学重难点: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学情分析:课文较短,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人物形象丰满,学生读之,对文意不难把握,主要的困难 是文言句式和此类活用的知识性的掌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50 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
2、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抵得上 5 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 5 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1 分 20 秒)2、左传的介绍及文体常识请同学们翻开书本 86 页。我们看到注释 1,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何为“编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另外还有国别体,是按不同国家来编写
3、的。如国语、9战国策大家翻到 92 页,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看注释 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还有一个是纪传体,大家看到88 页,里面列举了 24 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便会明白。其实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和联系。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写人间接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我们学习了
4、烛之武退秦师后大家对于左传的写作特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3、朗读课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晋侯秦伯围郑预备读。(生读) 需要注意的字音:氾(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 越国以鄙(b)远 亡郑以陪(p)邻 共(gng)其乏困 朝(zho)济而夕设版焉 阙(ju)秦 秦伯说(yu)杞(q)子 逢(png)孙4、分析课文/整体感知老师想问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停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停顿?军是驻扎的意思,是个动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很好,说明大家预习了。 我们回过来看。晋侯、秦伯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是因为的意思,其是个代
5、词,代郑国。无礼于晋是个倒装句,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这里的无礼是指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晋文公当初因为国内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经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贰是从属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图。当时,春秋诸侯国争霸,郑国继从郑庄公死后,国势江河日下。然而,它正处在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一旦晋国、楚国动起手来,倒霉的往往是郑国。因为两头受气,郑国就练圆滑的夹缝生存技巧。就如两年前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战争前期,楚国实力明显优于晋国,郑国原先是出兵帮助楚国。但后来晋国使用了谋略最
6、终取得了决定性优势,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九次出使晋国,与晋国结盟,但是晋国还是心怀芥蒂,同时也是为了争夺霸权,在两年后再次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生:晋秦围郑,以及围郑原因和围郑的局势。(板书:晋秦围郑)“春秋无义战”从课文我们得知秦国与郑国并无直接的矛盾和冲突,秦国之所以与晋国联盟 就是想从中获利。而且他们并不驻扎在一块,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君埋下了伏笔。郑国 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我们接着看第二段。请一位同学 读一下第二段,注意节奏和情感。(生读)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个。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佚之狐他说了什么?他的话起
7、到了什么作用?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大家注意言于郑伯曰,与上一段无礼于晋一样是个介词结构后置,对郑伯说。若是假如的意思。国家危急,佚之狐向郑伯献上献上计谋,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点?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佚之狐对时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板书:佚之狐慧眼识才)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从是听从的意思。那烛之武有何反应?辞曰,辞是推辞的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生: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语气词,这里是两个语气
8、词连用。已同矣。烛之武真是比不上 人家吗啊?如果真是这样,佚之狐还敢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吗?不是,据冯梦 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国家危急了才想 起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你说烛之武会没有怨言吗?有。对此,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 郑国灭亡了对你也
9、没有好处啊。大家注意,这里的是,是个代词,代替前面所说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这是一个判断句式。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判断句,比如说“我是中国人”,常用一个系词“是”来连接。但是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大家可能会误以为“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是” 就是系词,不对,实际上这里的“是”是个代词。那什么是判断句呢?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的
10、“为”很像现代汉语的的系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面“为”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因此这不是判断句。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断句的句式有 1.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是也。“是寡人之过也”可能同学们一时难以明白,没关系,大家做下笔记,以后我们接触文言文多了,有了语感就能理解了。面对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的抱怨,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他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一方面,国家危难,确实需要烛之武出马,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郑伯胸襟开阔,敢于认错。(板书:郑伯勇于认错)同时,他站在烛之武的角度说,国亡了,对你也
11、没有好处呀。其实,烛之武已经七十多岁了,郑国灭亡也不会真对烛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处,然而烛之武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答应了下来。这也看出了烛之武艺高人胆大。(板书)其实,牢骚归牢骚,国难当前,爱国之人都不会退缩的。另一方面,作者这样安排剧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时,也造成了波澜起伏的效果,引人入胜。这一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板书)结语:国难当前,烛之武又是如何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君,化解国家危机的呢?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试着给烛之武说的话分层次,并且拟个小标题。好,今天的课 到这。同学们再见!5、板书设计:一、晋秦围郑人物形象: 佚之狐慧眼识人才二、临危受命(主板书)郑伯勇
12、于认错烛之武艺高人胆大第二课时1、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都知道当时郑国被晋国、秦国围攻,郑国危在旦夕。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烛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身负使命的烛之武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君,化解国家危机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2、 分析课文/整体感知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缒而出,缒是指把人用绳子绑上,从高处放下放。烛之武要去见秦君, 得乘着夜色偷偷地让人从城门把他掉下来,说明了什么?生:形势很危急对,也从侧面写出了烛之武为了国家做出的英勇表现。四个字写出了事情经过,点出
13、氛围,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凝练的手法是左传特色之一。烛之武见到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之亡矣。既是已经的意思。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假如。以,是介词,拿、 用,句子省略了宾语,敢以之烦执事。执事是对对方的尊称,这句话是说,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的话,就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学翻译一下。生:越国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边邑,您也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很好,课文的注释也很详细。大家注意,这里的
14、以是连词,表目的。鄙,本来是名词,边邑, 现在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亡是一个使动用法,使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大家注意,这里有几个古今异义词。以为,古意是把作为,是两个词,以之为。现代汉语则是一个词组,以为。东道主在这里的意思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任,现在泛指主人。行李,大家看注释 23,是指出使的人, 现代汉语指出门所带的包裹。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坏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15、。(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 这是您知道的。这里的晋君是晋惠公。这句话是个双宾语句。为晋君赐,给晋君恩赐。大家学英语也接触过,双宾语是指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一般是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 后,如晋君就是间接宾语。朝、夕是极言晋惠公言而无信之快。谁来翻译一下: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生:晋国,何时才能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邑,又想往西扩大边邑。如果 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就会受益,希望 您考虑这件事!”何厌之有是个倒装句,大家以前也见过,应该是有何厌。是宾
16、语前置,之不用翻译,是用来提宾的。东和西都是方位名词做状语。封,原本是名词,疆界,这里用做动词,成为疆 界。肆是扩张的意思。阙,使动用法,使削弱。图是考虑的意思。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通“悦”高兴。还,撤退。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在课后认真思考怎么给烛之武的十句话划分层次,不知道大家都认真思考过了吗?现在我们集体朗读烛之武的说辞,从秦晋围郑到唯君图之。 秦晋围郑,预备读。(生读)好,现在分为两个小组,讨论一下烛之武对秦君所说的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拟个小标题?很好,其实同学们都划分得不错。这段话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秦晋围郑到敢以烦执事。说的是“坦言
17、亡郑”(板书),第二层越国以鄙远到邻之厚,君之薄也。表明“亡郑有害”(板书),第三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摆明 “舍郑有益”(板书),第四段从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到君之所知也,这是“援引历史”(板书),剩下的是最后一层,“推测未来”(板书)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烛之武说辞的精妙之处。第一层是“坦言亡郑”。烛之武刚一见面就说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呢? 生:使秦君高兴对,烛之武就是要第一时间消除对方的戒备。大家注意关键字“秦晋”大家看到第一段,课文在描述事情时说的是“晋侯、秦伯围郑”这是因为这场战争确实是晋国挑起的,秦国只是从中协助。但是烛之武却有意把秦国放在了第一位,意在凸显秦国的优势,表明郑国的
18、生死大权全在您秦君手里了。烛之武这一份尊重和恭维实在让秦君心里很受用,也就给了烛之武往下说的条件。其实,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作用。大家想文中共涉及了几个国家?三个,晋、 秦、郑。春秋之战就是利益之战,郑国坦言亡郑,就表明了我已无力与你争夺什么,现在关键的是您秦君要考虑的是如何从亡郑中比晋国夺得更多的利益。烛之武一句话就将秦国的矛头从郑国身上转移到了晋国身上。这是“以退为进”(板书)就在秦君心里不由地开始活动时,烛之武不失时机地抛出了土地问题。大家看示意图。秦国 要想占有郑国,得跨过晋国,这很不利于管理,如果放弃,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只能拱手相让,秦君会乐意吗?况且,土地就如西瓜,就只有那么大,别人
19、占得多了,你相对就少了。这是“先示其害”(板书)听到这,估计秦君心里也在琢磨着。先示其害后,烛之武接着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您灭了我们郑国不仅无利还有害,不如留下我们还可以为您出使的人提供住宿和物资。(板书:诱之以利)秦君动摇得更加厉害了,烛之武引出了历史上晋国对秦国言而无信的例子。(板书:晋不可信)到最后劈头直说:“夫晋,何厌之有”并且推测晋国灭了郑国后为了扩大土地必定转而对付秦国。(板书:晋无所厌)短短 125 个字,烛之武层层深入,从不同角度说服秦君。烛之武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从而打动了秦君,最后使秦君不仅放弃了攻打郑国还与郑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20、这是本文的高潮部 分,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板书)秦国原本是与晋国结盟攻打郑国的,突然转了方向,晋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我们接着看 最后一段。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子犯请击子,预备读(生读)谁来翻译一下这一段生:子犯请求攻打秦国,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大家注意,微,是表否定的假设。如果没有。因:依靠。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 准则,如现在的成语“胜之不武”。去,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往、到。比如说我们去外婆家。晋国军队终于撤离(板
21、书)结语:这件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整个课文我们也学习完了。在课后同学们试着将文中 的古今异义词和一些词类活用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交上了。大部分都在课堂上说过,不会很困难。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总结。3、 板书设计:坦言亡郑以退为进一、晋秦围郑亡郑有害先示其害二、临危受命舍郑有益诱之以利三、说退秦师援引历史晋不可信四、晋师撤离推测未来晋无所厌第三课时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把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疏通了字词,理清了文章脉络,还着重学习了烛 之武巧妙地说辞,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左传的写作特点。2、学习左传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
22、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 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
23、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 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对左传的艺术特色有更深的理解。现在
24、我们来总结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从同学们交上了的作业看,同学们都做得不错,(看实际的具体情况)现在我们就一起总结一下。3.总结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句式以及重要的虚词1.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2. 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25、”了”)共其乏困 (共,通“供”)何厌之有?(厌,通“餍”)秦伯说 (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3. 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4. 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
26、为东道主 省略句(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子亦有(何)不利焉 省略句5. 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11“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是寡人之过也 (的)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课后记此文虽是短文,但文言知识丰富,在学习中还是以慢求稳为主,特别是差班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不太好,刚接触文言文还是放慢节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