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柔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语 文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
2、 提炼、 、 、 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作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
3、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4、。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即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材料二针灸针与注射器
5、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它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
6、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
7、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腘”,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材料三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
8、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
9、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相关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B. 早在旧石器时代,“砭石”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C. 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D. 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并填写在横线上。 _ _ _3. 根据材料二,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
10、力量。B. 药物治疗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C. 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针本身并不具有治疗作用。D. 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4. 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B. 高明针灸C. 中西医的比较D. 治疗的不同选择5.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祛病:读作q。B. 针灸:形声字,上声下形。C. 辨病与辨证:不可写成“辩病与辩证”。D. 半道出家:可以替换成“科班出身”。6. 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针灸发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通过针灸,身体中相当多的
11、疾病是可以治好的。B. 将来中医用针灸治病仍可基本沿用古人的治病原理。C. 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D. 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7. 请联系三个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答案】1. C 2. (1). 积累 (2). 加工(改进) (3). 成熟 3. C 4. A 5. D 6. B 7. 治病原理和优势: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
12、人文价值: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实际贡献:中医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选项“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可知,本文中没有提到中医的分类,只是说针灸是中医的发展源流,是经络学
13、和腧穴学的起源。B选项“砭石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表述错误。原文中“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说明砭石是针具的前身。D选项“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表述不完全。原文中“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说明其不仅包括细分和应用,还包括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和升华。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解答时联系三个空格前的提示词语:
14、发现、提炼,再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三个词语:积累、加工(改进)、成熟。【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选项“并不具有治疗作用”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语句“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说明针灸具有治疗作用。故选C
15、。【4题详解】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从材料二整体来看,作者在材料中结合西医详细的介绍了针灸治病的原理。故本段材料应该是讲述针灸为什么能治病。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半道出家: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从这个词语使用的语境来看,其后面是“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
16、专业化”。结合两个词语的词义来分析,此处只能用半道出家,不能替换为科班出身。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从材料三来看,A选项“身体中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治好”于原文中没有依据。C选项偷换概念,原文中的表述“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D选项标准和规则缺失导致的结果是从事针灸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与针灸走出国门没有关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17、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归纳整合。本题要求结合三段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根据材料分析,第一段材料中的语句“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可见这是说针灸的人文价值。第二段材料中的语句“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可总结出针灸的治病原理和优势。第三段材料“据统
18、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可总结为针灸的实际贡献。【点睛】解答论述文的信息概括题,一定要结合文本,找到每一段的观点句,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这就要求考生做到: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
19、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
20、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
21、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使其比屋死亡 比:紧靠B. 以晏然致此者 晏:安定C. 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慨:慨叹D. 以古准今 准:准则9
2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而不为久远之计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B. 为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C. 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以侥幸一时D. 官乱于上 莫急于今日10.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妻子固已困穷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B. 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C. 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D. 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B. 本文作
23、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C. 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D. 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12. 将下面句子译现代汉语。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13. 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选文一: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2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选文二: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答案】8. D 9. A 10. D 11. B 12. 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把它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13. 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选文一: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统一百姓的言行,反对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选文二:孔子认为应该荐举贤才。
25、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以古准今的准字应该解释为:推断;衡量。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本题中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
26、项前一个“为”解释为“做,成为”;后一个“为”解释为“替”;C项前一个“以”和句中“为”构成“以为”的句式,解释为“把当做”;后一个“以”解释为“动词,用,拿”。D项前一个“于”解释为“介词,在”;后一个“于”解释为“介词,比”。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D项“臣实预其荣辱中”的“预”正确解释为:参与。这里解释为“预见”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
27、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对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分析错误。原文中“晋、梁、唐三帝者”是说此三帝在位时都使国家由清平到败亡。这里是借用历史(或从反面)劝谏君王。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
28、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本题第一句“加”施加;“加于百姓”状语后置倒装句;第二句“以”当做。【13题详解】本题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对应的语句,然后再进行归纳。本题解答时可依据原文语句:“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总结出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任用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等几点。第二题考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
29、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解答时首先要搞清楚选文的现代汉语翻译,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进行归纳和概况。第一段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第二段材料的意思是: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30、” 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是主张要选贤任能。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1】,樽酒家贫只旧醅【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注释:【1】兼味:多种美味佳肴。【2】旧醅:隔年的陈酒。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交代了户外环境,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作者的心境。B. 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通过扫花径、开蓬门的行为增强了生活实感。C. 颈联描绘了待客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D. 尾联呼邻共饮的细节描写别开生面,尤
31、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5. 下列选项中与“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项是A. 清泪恰同春水涨。拭尽重流,触事如何向。 (赵长卿蝶恋花闲上西楼供远望)B. 一溪春水送行舟。无情月,偏照水东楼。 (宋丰之小冲山)C.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王安石北陂杏花)D.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温庭筠杨柳枝)16. 本诗和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都写了与“客”相关的内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约 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答案】14. D 15. C 16. 相同点:都表现出作者对客人的期
32、待之情。不同点:杜诗重点写出杜甫与客人开怀畅饮,把酒话家常的欣喜之情,还要邀请邻居对饮的兴奋,当然也有饮食不丰的歉疚。赵诗则是写出自己在等待客人时的焦躁,以及在客人爽约后的落寞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结合诗句、背景等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比较即可。本题D项没有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
33、巧有关。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本题属于选择题,首相要判断例句的意境,再结合选项分析。例句“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本题中C项“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
34、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跟例句的意境相同。ABD三项从意境的角度来看,都带有明显的忧愁、忧伤。比如D项“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看见杨柳下那涓涓东流的一池春水,还有河水之上的赤阑桥,女子心中的忧愁便不能排解。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用词以及诗歌的情感等去分析、判断、品味、鉴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先概括诗歌整体风格,再举例说明,再回扣风格特点,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客至一诗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有客来访的欣喜;“肯与邻翁相
35、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表现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约客一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36、。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
37、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
38、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论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而“山”“水”一直是文人笔下的宠儿。“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
39、或可睹。_,_。”李白开篇即夸张地写出天姥山恢弘气势。(梦游天姥吟留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水在苏轼笔下波澜不兴。(前赤壁赋)王安石游山感慨万千,“夫夷以近,_;险以远,_。”(游褒禅山记)李煜运用比喻手法,寄情江水,将亡国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_,_。”(虞美人)【答案】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2). 势拔五岳掩赤城 (3). 清风徐来 (4). 水波不兴 (5). 则游者众 (6). 则至者少 (7). 问君能有几多愁 (8).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40、本题属于两种类型的综合考查。前六个空格,可根据提示直接填写,最后两个空格,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本题默写时应注意“掩赤城”、“拔”、“徐来”等字的书写。解答时要避免出现简单的错误。【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北京秋天下
41、午的我莫言据说秋季的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而存在的,那样的秋天是与蚂蚁般的车辆和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为敌的,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在北京的秋天的下午,我偶尔去菜市场采买。
42、以前,北京的四季,不但可以从天空的颜色和植物的生态上分辨出来,而且还可以从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上分辨出来。中秋节前后,应时的水果是梨子、苹果、葡萄,也是各种甜瓜的季节,但现在的北京,由于交通的便捷和流通渠道的畅通,天南海北的水果一夜之间就可以跨洋越海地出现在市上。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季节对水果的生长失去了制约。比如从前,中秋节时西瓜已经很稀罕,而围着火炉吃西瓜更是一个梦想,但现在,即便是大雪飘飘的天气里,菜市场上,照样有西瓜卖。大冬天卖海南岛生产的西瓜不算稀奇,大冬天卖京郊农村塑料大棚里生产的西瓜也不算稀奇了。市上的水果蔬菜实在是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东西多了,就没有好东西了。有时候下
43、午也有记者来家采访我,有时候下午我在家里要见一些人,有朋友,也有不熟悉的探访者。媒体采访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但也不能不接受,于是就说一些千篇一律的废话。朋友来家,自然比接受采访愉快,我们喝着茶,抽着烟,说一些杂七拉八的话,有时候难免要议论同行,从前我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年纪大了,多了些狡猾和世故,一般情况下不臧否人物,能说好话就尽量地说好话,不愿说好话就保持沉默,或者今天天气哈哈哈按说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秋天有三个月。中秋应该是北京最好的季节,其实,中秋无论在哪里,都是最美好的季节。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对中秋节就很感兴趣,因为中秋节除了天上有一轮圆月,地上还有月饼。苏东坡的千古名句“
4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我的故乡做知州时写的,可见那时的月亮是何等的明亮。那时还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如果有,苏东坡不会不写的。月饼之所以有馅,是因为当时在月饼里夹上了造反的信号,要造蒙古人的反。我少时听一个去内蒙古贩卖过牲口的人说,八月十五夜里,蒙古人要到草里去藏一夜。我总是感到那中秋节是北京人发明的一个节日,因为北京曾是元朝的大都。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就在我曾经住过的小西天附近,那上边有很多树,如果在秋天的下午,站在元大都城墙上的树林子里,也许会更多地感受到一些北京秋天的美丽吧。也许我应该去一次,为了这篇文章。现在,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月饼大战就拉开了序幕。月饼花样繁多得令人无所适从,看
45、起来都很精美,但味道一般。我知道我也像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九斤老太一样,不能对现在的食物给予公正的评价。其实,现在的月饼使用的材料绝对比过去的材料高级,味道也应该好于以往,感到不好吃,不是月饼的问题。其实,最精美的还不是月饼,而是包装月饼的盒子,那真是金碧辉煌,好似一座宫殿。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如此精美的盒子包装吃的东西。我每年都要为如何处理空月饼盒子发愁。人类真是自找麻烦的动物,科学越发展,人类面临的麻烦就越多。北京的秋天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香山,而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长红叶的树木多半是枫树。我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
46、、社会名流也上去过。周作人在那附近的庙里住过很长时间,写出的文章里秋气弥漫,还有一股子树叶的苦涩味道。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我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现在是北京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打破下午不写作的习惯,坐在书桌前,回忆着古人关于秋天的诗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枫叶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古人有“悲秋”之说,大概是因为秋天的景象里昭示着繁华将逝,秋天的气候又暗示着寒冷将至,所以诗中的秋天总是有那
47、么几分无可奈何的凄凉感,但也有唱反调的。李白就说:“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巢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放百花杀”;毛泽东说:“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但即便是反调文章,也没有把悲变为喜,只不过是把悲凉化为悲壮而已。18.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澄澈:清澈透明B. 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C. 世故:圆滑、不得罪人D. 臧否:褒贬、评论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天应该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充满了寂寞和悠闲。B. 有时
48、候作者在下午接待媒体、朋友或探访者,但心情却不是非常地愉快和放松。C. 作者之所以不爬香山,是因为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在作者的脑海里始终存在着。D. 作者认为中国文人“悲秋”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20.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题目组织材料的?21. 关于“月饼”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有什么好处?22. 文章第段和第段内容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任选一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8. B 19. C 20. 本文围绕在北京秋天的下午作者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展开内容。通过对比,写出秋天的环境氛围、菜市场蔬果、待客、月饼、香山,以及秋天的诗句
49、,表达了“我”在北京秋天的下午内心的不满和失落。 21. 月饼是作者在秋天下午联想到的事情;月饼北京秋天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月饼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印象。紧扣题目组织内容;进一步表现北京的秋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秋天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内涵,深化了主题。 22. 答案示例:第段:作者以印象中文人笔下的北京秋天与现实的北京秋天作对比。这种对比,写出北京秋天在作者心中应该有的特色,而这种变化实则突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对原有北京秋天的留恋和向往。第段:作者以自己与朋友聊天为例,写自己以前口无遮拦谈论得罪别人,而现在多了一些狡猾和世故。前后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
50、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变化,含有自嘲意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及对这种处事方式的否定。【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暧昧一词的本意是:含糊;不明白。(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男女或同性肉体关系还处于想象段。男女或同性关系还未发展到恋人关系,但是行为举止和恋人关系差不多。本题中应根据语境来思考,应该理解为:含糊,模糊,不清晰。在语句中是指空调制造出来的温度让人对季节的感受不清晰。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
51、题根据原文语句“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我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分析可知作者不去香山的原因是其认为“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的能力。本题解答时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
52、,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本题要求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标题来组织材料的。从全文来看作者围绕在北京秋天的下午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展开内容。行文中通过对比,写出秋天的环境氛围、菜市场蔬果、待客、月饼、香山,以及秋天的诗句,表达了“我”在北京秋天的下午内心的不满和失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月饼”,有什么好处?然后到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其作用。一般情况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结构上的作用和好处;2、内容上的作用和好处。从本题来看,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月饼,从结
53、构上来看,紧扣了文章的题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秋天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内涵,深化了主题。从内容上来看,月饼是作者在秋天下午联想到的事情;月饼北京秋天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月饼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印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对此选择其一进行赏析。然后文本内容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中第一段作者以印象中文人笔下的北京秋天与现实的北京秋天作对比。第三段作者以自己与朋友聊天为例,写自己以前口无遮拦谈论得罪别人,而现在多了一些狡猾和世故。最后再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54、。从本文来看,第一段作者通过对比写出北京秋天在作者心中应该有的特色,而这种变化实则突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对原有北京秋天的留恋和向往。第三段作者通过自己前后变化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变化,含有自嘲意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及对这种处事方式的否定。【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
55、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还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分: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五、本
56、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2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红楼梦和呐喊中塑造了众多母亲的形象,这些母亲虽展现了被时代束缚的悲哀,但无不散发着本能的母爱。请依据原著故事情节,从两部作品中任选一位母亲进行描述。作家周国平说: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请联系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边城的阅读(选择其中的一部或多部),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抒发对“高贵灵魂”的讴歌。本学期,某校启动了“海量阅读”工程,即进行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对此,学生议论纷纷。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贾母是红楼梦里地位最尊崇的一位女性,她出
57、身高贵,有很高的美学修养,对饮食、艺术等有着独特的认识;她阅历丰富,处事成熟,为家族利益时时操心,对家族事务事事安排妥当。她身处贾府至高地位,儿孙满堂,却也有着难以言说的烦恼。作为母亲来说,贾母能培养出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贾敏,能教育为人谦恭厚道喜欢读书的小儿子贾政,已经算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母亲了。2、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这些革命先烈有高贵的灵魂,他们的革命信念坚定,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烈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
58、体,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然而,他们却相信,革命终会胜利,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3、 “海量阅读”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我觉得这种办法有很多好处。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海量阅读”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终身学习”阅读目标的技术性需求。第三、“海量阅读”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第四、“海量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积
59、极向上。海量阅读能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学习的快乐境界中。【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微作文题,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写作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中心明确、描写细致、感情真切;文通字顺,层次清楚,语言精炼、得体;能围绕所选话题表明观点;分析要有说服力”;字数一定要合乎要求。命题者通常选择名著、名言警句来设置写作的话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有的放矢,写出满意的答案。本题中第一小题红楼梦和呐喊中塑造了众多母亲的形
60、象,这些母亲虽展现了被时代束缚的悲哀,但无不散发着本能的母爱。写作时可抓住两个关键词“时代束缚”、“母爱”来写作。第二小题写作时抓住作家周国平语句中的关键句“惟有作为灵魂的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另外注意题干要求:请联系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边城的阅读(选择其中的一部或多部),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抒发对“高贵灵魂”的讴歌。学生写作时可以选择以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来写。第三小题题干要求对“海量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本题在三个小题中应属于比较简单的一个小题。写作时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可以从正面来谈自己的看法,即海量阅读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好处;二是可以从反面来谈自己的看法,即
61、海量阅读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时间上的负担等方面来写作。写作时还应注意字数的要求。【点睛】在高考中,微写作可谓“源远流长”。全国统一命题时出现的小作文,实则就是一种微写作。相对于大作文容易出现的“假大空”应试体症状而言,微写作贴近生活、紧扣教材、联系时事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客观描述事物,准确表达观点。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从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下面我们逐个说
62、明。一、记叙类: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二、描写类: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1、景物描写类: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2、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
63、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点面结合,有序可循;(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三、说明类微写作的写作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四、议论类。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
64、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五、应用类。此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六、抒情类。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作文(50)。24.从下
65、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不少于700字。亥年新春,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有人说,震撼视听的舞美设计,使山水的形象之美和诗词的意境之美相得益彰;有人说,自带故事的参赛选手,让我们找到了立志的榜样;有人说,绝地反击的自救环节,昭示了奋斗之路不能轻言放弃;有人说,“双字超级飞花令”提升了看点,说明好节目也需要不断创新;还有人说,这个节目激发了民族文化自信,唤醒了亿万国人心中的诗意和梦想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我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请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对未来的联想感
66、悟,以“奔跑,追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答案】1、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年度总冠军。这也让有中国古典文化情怀的人对才女的幻想兑长了,“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几代人共同崇拜的“才女型偶像”。而累计11.6亿的收视率,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古典小众化的中国传统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就别说读诗、背诵旧体诗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
67、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65岁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帮他改一个字,又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看到这样直播的画面,让好久没有心头一热的王海军,眼眶湿润了。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都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召唤,这是人的“诗性心灵”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烦躁、困惑、焦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生活清贫不会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
68、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人生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审美价值的一致,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我们重温储藏心底的古典韵味。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之美,他创造审美上的“中国意境”更是几千年来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从“窈窕淑
69、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精神与灵魂上的滋养。重温传统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借古抒怀,而是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与人文情怀,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心灵永不荒芜的渴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重温传统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借古抒怀,而是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与人文情怀,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的表达,是心灵永不
70、荒芜的渴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到: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要的源泉和来源。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2、奔跑、追梦岁月悠悠,飘逸的白云牵走童稚的歌谣,汹涌的江水载走纯真的幻想,梦想的天空又多了些许灿烂的云霞,引领着无数的追梦人为之奔跑,如夸父逐日般执著。追梦需要行动。每个人的梦想都是那么美好、远大,但是,锲而不舍地去实现梦想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带着自己七彩的梦想,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
71、生。殊不知,要实现梦想就要付诸行动,实现梦想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果断地付诸行动。吉姆 克拉克是一家通讯公司的创始人,梦想支撑着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克拉克毕业后考上了一所海军学校,也许他会循规蹈矩地做一名海军,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给自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并且努力学习,积极进修,获得了学士学位。几年后他获得电脑博士学位,随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伟大的梦,就要行动起来。”这是克拉克的座右铭。 追梦需要坚持。人生需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漫漫人生路,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长吁短叹于事无补。只有在与困难抗衡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绽放出绚丽多姿的
72、人生之花。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一直广为传颂。他少有大志,希望将来能够从仕为官,让百姓安居乐业、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名杏林高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普济众生。后来,范仲淹做了官,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忘少年时的梦想,一直致力于造福百姓、报效朝廷,实现了自己的济世梦想。 追梦需要思考。在经历挫折之后,要仔细回味人生挫折,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追逐梦想中的思考会让人摆脱平庸,从而挖掘潜能,增长才干。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可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是平凡生活;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但有时以退为进却是为了积跬步以至千里。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梦终将是南辕北辙
73、。所以,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如果多些思考,多些自省,多些揣摩,自然也就会多些人生的智慧。铲除一切阻碍,轻装上阵,追逐梦想,让美梦成真。梦想是一缕阳光,驱散你前行的阴霾;梦想是一泓清泉,洗净你心中的铅华。追吧,展开梦想的翅膀去追吧!只有勇敢行动、坚持不懈、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进入梦想的辉煌殿堂!【解析】【详解】本题两个小题均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本题中第二小题虽然给出了材料,
74、但是同时也给出了题目,属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中第一小题材料中有几个关键词在写作时要抓住“立志的榜样”、“奋斗之路不能轻言放弃”、“好节目也需要不断创新”、“激发了民族文化自信
75、”。本题写作可从几个方面立意:1、以诗词大会选手谈论立志;2、要成功就不能轻言放弃;3、针对诗词大会的火爆,谈论创新对于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4、从诗词大会现象谈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可供选择的素材: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2、丘吉尔有句名
76、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本题第二小题属于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奔跑和追梦,奔跑是对梦想追求的状态,即用什么方式来追逐梦想,梦想才是本题写作的关键。写作时要挖掘“梦”的内涵。梦想是什么?梦想
77、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渴望,是照亮灵魂的明灯。它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情感追求。它不同于“理想”,“理想”较多的是代表既定的并且会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潜意识里,这种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梦想”是代表着更为高远的理想,在别人看来甚至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梦想基于主观的渴望,是完美的理想。着眼“奔跑”、“追”的含义。“追逐”指为实现梦想而付诸行动和实践。如果光有梦想,没有付诸行动,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仅仅是“追”也不行,还要“奔跑”着追逐,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写作时,我们应以“追”为文章的落脚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奔跑”作为追的前提,腔调行动的急迫性。从而
78、阐明一个人有梦想固然重要,但付诸行动更重要的道理。要想美梦成真,就要立即行动、坚持行动,这样才会快速地接近梦想,获得成功。可供选择的素材:1、牛群在中国星跳跃的节目中尝试跳水。已经64岁了,可他还是想跳水,他不服老。一般的老人听了就害怕,现在的老人都是在家里享福,有谁敢这么疯狂呢?可是牛群敢于尝试,这一点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想起我每次竞赛,爸爸妈妈都会鼓励我说:“不用太看重结果,重要是过程。”看了牛群,我才真正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牛群的美在于敢于尝试,敢于去“追”,他身上也有一种追梦的美!2、50岁的柳重言,为中国好歌曲带来自己的原创好歌空白的缘分。你不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过王
79、菲的红豆、张国荣的冤家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是出自柳重言之手。此外,他还为张学友、谭咏麟、陈奕迅等大牌歌手操刀制作过歌曲。为别人写歌,也为自己写一首好歌,是他多年来的梦想。这位重量级创作人这次以学员身份来到中国好歌曲的舞台,而他带来的原创歌曲亦博得导师们的青睐。3、踏遍万水千山,踩落一地的繁华,三毛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以心灵的绝望走向生命的破碎,走过了传奇浪漫的一生,走向天国的阶梯。撒哈拉沙漠是她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生命领悟的回馈,更是她柔弱的内心对世界敏感的希望和绝望。行文构思: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把握文体:1记叙文:结构可安排以“追梦”过程为叙事脉络,陈述自己或他人的追梦历程,在事件
80、展开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来展开。2抒情类散文:将主体部分的层次关系理清,采用并列式、层进式等结构,或以“空想”和“追梦”对举,或以“设梦”“追梦”“完梦”递进,在抒情达意的过程中,将文章主题诠释清楚。3议论文: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要追逐梦想怎样追逐梦想追逐梦想的结果”的内在逻辑顺序,采用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论证结构,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条分缕析地阐释主题。以上两个小题的写作都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1斟酌手法:在行文过程中要运用表情达意的技巧。记叙文中的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叙事鲜明;抒情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81、抑扬结合、象征等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笔下生辉;议论文中的引经据典、巧譬善喻、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论证方法,能使文章精辟独特。2斟酌语言:记叙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体现叙述性、或着眼细节、或立足描写;抒情语言要真挚、鲜明,富有情感性,多用排比段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议论语言要深刻、简练,富有概括性,通过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逻辑清楚地阐明事理。【点睛】本题属于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
82、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捕捉关键语句。这类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