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主要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主要得益于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
2、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答案:B3.他坚持直笔记事,甚至敢于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迷信神仙”,因此,他编写的史记历来被视为“信史”。他是()A.司马迁B.班固C.刘知几D.司马光解析:根据“信史”和“史记”,可以判断“他”是司马迁。答案:A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解析: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使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读书入仕。故选A项。答案:A5.宋代职官大辞典称:“乾德三
3、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在材料中,朝廷设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地方对财政的管理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解析:转运使的设立,使地方上的财权收归中央,这就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答案:D6.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C.城市经
4、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形成和发展。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一变化。故选C项。答案:C7.明朝朱元璋时在福建东山建立军事要塞铜山古城(右图)。明朝建立铜山古城的目的是防范()A.倭寇B.金朝的军队C.荷兰殖民者D.葡萄牙殖民者解析:明朝时,倭寇袭扰东南沿海,在福建修建要塞,是为了防范倭寇。故选A项。答案:A8.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的发展得益于()A.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得到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D
5、.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多答案:A9.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在书中提及某个国家“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当时人们理解此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还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故选C项。答案:C10.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
6、务”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统治集团争权争利C.义和团运动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解析: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暂缓了对西方挑战的应对。故选A项。答案:A11.“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大雪国耻,耀我威棱。”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A.李鸿章B.康有为C.陈独秀D.孙中山解析:根据材料“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可知作者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根据“君民同体”,可知作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故
7、选B项。答案:B12.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这直接表明()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解析:武昌起义发生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各省相继宣布独立,立宪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旧官僚也乘机混进革命队伍,这表明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但与材料中“直接表明”不符,故A项错误;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是在1912年,与题干中武昌起义后的“当月”不符,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各省大多数是在立宪派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故C项错误;
8、武昌起义之后,“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体现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带来了示范效应,故D项正确。答案:D13.时事漫画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形象反映。有人在20 世纪初期就中国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绘制了一幅名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列相关的理解正确的是()A.民气一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民气一致使中国的旧文化得到了彻底改造C.民气一致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对民众让步D.民气一致使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解析:20世纪初期,中国各阶层联合起来反抗北洋军阀政府,并且取得一定的胜利,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选C项。答案:C14.孙中山曾指出,国人对待革命的态度,
9、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人民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失败B.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析:“庚子失败”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随后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B15.“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材料中的“我们”是指()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C.共产国际D.其他民主党派解析:
10、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孙中山和中国工人都在挫折面前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我们”促成了“他们”的联合。由此可以判断,“我们”指共产国际,“他们”指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答案:C16.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地区安远、寻乌、信丰3县莲花琴亭村193户龙州等17村393户5亩以下7074.6 72.77 510亩2019.2 11.451020亩53.6 3.5620亩以上2无田32.612.22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
11、了一定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苏区。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并不能表明土地革命中群众基础的好坏,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农户拥有5亩以下的比例占绝大多数,故B项错误;“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故出现此表中反映的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1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其中反对“分裂”的本质意图是()A.与国民党继续合作B.维护国家的统一C.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反对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叛国投敌
12、行为解析: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分裂”的本质意图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答案:C18.它“实行无后方作战,以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的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A19.中国女性对“美”的定义折射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某一时期,中国女性以被称作“铁姑娘”为荣。邢燕子(下图)是这一时期女性的代表,这位天津女青年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到农村参加劳动,以她
13、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请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抗日战争时期B.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C.20世纪五六十年代D.改革开放初期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故选C项。答案:C20.外国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次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因为它()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完成了土地私有向公有的转变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生产
14、经营权下放到农民手中。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
15、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4分)(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4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者: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者: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把资金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
16、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小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人唐绍仪、詹天佑等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甲午战争到民国初期: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
17、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有何变化。(3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政府组织;规模小,时间短,专业窄;学生年龄小、主要来源于沿海地区。(2)主要涌向日本。(3)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进程。23.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台湾的近代化是清朝在台湾的自强运动。而自强运动是清廷官吏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鉴于内忧外患,必须因时变革,引进西方物质文明所进行的西化运动。这是清朝面对外来船坚炮利的挑战所做的第一次回应。摘编自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现代化材料二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18201879年,道光进士,1867年任船政大臣,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治台开始的。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1875年,沈葆桢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同时实
19、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张廉熙等台湾近代化的首创者沈葆桢(1)简述郑成功开发台湾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台湾开发的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沈葆桢促进台湾近代化的基本方法。(4分)参考答案:(1)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清政府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开展洋务运动,台湾属于洋务运动开展的地区之一。(3)首先开展军事、通信近
20、代化建设,然后向工矿农业发展。2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阶段时间政治选择第一阶段1860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第三阶段19141928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第四阶段1928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第五阶段19491976年计划经济模式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模式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1)第五阶段“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6分)(2)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9分)参考答案:(1)评价:计划经济模式曾经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因为长期实行,其自身的弊端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经营者和工人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