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四)(第四章)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B)A滨海地区 B河谷地区C盆地地区 D丘陵地区解析: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D)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解析: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
2、布图(数值为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C)A日喀则地区、拉萨市 B林芝地区、山南地区C阿里地区、拉萨市 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解析:从图中提取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对比各区的面积,阿里地区面积较大,而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的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但面积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大。4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B)A沿平原分布、水源 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C沿山麓分布、交通 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解析:从图中分析,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3、适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56题。5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极为复杂解析: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6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D)A河流 B气候C资源 D地形解析: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发展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回答78题。7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B)A温暖干燥 B温暖湿润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8华
4、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C)A趋向于干旱 B趋向于湿润C存在某种周期性 D趋向于温暖解析: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林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斯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从初期晚期后可以看出气候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但根据近年来的观测,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读图回答910题。9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D)A丹麦 B日本C加拿大 D巴拿马解析:据图可知,西北通道连接北美东部与亚洲东部,
5、可避开巴拿马运河。10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D)A森林火险等级下降B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C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解析: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阿拉斯加地区的针叶林可能被生长在纬度稍低的落叶灌木林取代。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A)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 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 BC D解析: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全球气候变暖,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气候变暖,使得纬度较高的黄海海域水温升高,可能出现东海的
6、鱼种;华北地区气温升高,树枝发芽时间提前;气候变暖使得中纬度地区温度升高,蒸发旺盛,干旱加剧,赤道附近降水更多,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1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D)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增多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 BC D解析:积雪面积减小,会造成岩石裸露,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可能导致岩崩现象加剧;积雪面积减小反映了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升高。读下图,完成1314题。13若是自然资源,是能源,则不可能是(B)
7、A常规能源 B水资源C矿物能源 D可再生能源解析: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但不属于能源。14若是矿产资源,是燃料原料,则可能是(A)A煤、石油、铀矿 B铁矿、水能、沼气C地热、天然气、煤 D石油、水能、铁矿解析:煤、石油、天然气、铀矿既是矿产资源,又是燃料原料。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517题。15.表中反映出(B)A单位产值耗油量最大的是英国B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是美国C法国能源总量比德国丰富D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大大超出发展中国家16日本的能源强
8、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A)A日本能源使用效率最高B日本能源使用效率最低C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D日本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17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B)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分析表中信息的能力和从文字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说明可知,电力强度即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因此表格中电力强度最大的是美国,是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国家。日本的能源强度低,说明其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小;其电力强度低,说明其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少。这两者都说明日本的能源使
9、用效率高。参照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值,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改进技术,不断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1820题。18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C)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19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B)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亚马孙平原C埃塞俄比亚高原 D墨西哥高原20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C)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大气层频发强磁暴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 BC D解析: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
10、全球变暖这一背景;全球变暖在热带雨林区表现不太明显,而在中高纬度表现更为明显。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读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回答2122题。2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A)A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解析:通过读图,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总体上看,西北重于东南,A正确;南方重庆、贵州和海南属于高水贫困地区,其余程度较轻;水贫困程度不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年降水总量、蒸发量等因素相关,图中显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2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
11、要因素是(C)A气候 B植被C地貌 D土壤解析: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不易储存,造成高度水贫困。下图为某河流、湖泊的发展过程四个阶段。读图,回答2324题。23图中所示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A)A洞庭湖平原 B塔里木盆地C横断山区 D云贵高原解析:读图,根据河道弯曲情况,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是受侧蚀作用,说明流经地区地形平缓,A对。在落差大的地区,水流急,侵蚀以下蚀为主,C错。云贵高原是下蚀、溶蚀为主,D错。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区,水量小,流程短,缺少完整的发展过程,B错。24图示河段,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B)Aa BbCc Dd解析:河道越弯曲,河流的侧蚀能力越强,堤岸越易发生
12、崩塌,越易发生洪涝灾害,b图中的河流最弯曲,所以选项B对。A、C、D错。25如图中P地在某年的初春季节出现河堤决口、洪水泛滥现象,其原因可能是(B)A上游刘家峡水库大量泄洪B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拥塞河道,水位上抬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D上游突降暴雨,水量大增解析:通过读图判断出P点在黄河上游河段,该段黄河流向是由低纬流向高纬,冬初和春初易发生凌汛,形成洪涝灾害。二、综合题(共50分)26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分析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12分)(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带状布局形态分布。结合所
13、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原因: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2)河流对聚落的有利影响是供水和运输。(2分)(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分别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4分)答案: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在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洪积扇,河谷地势低平,形成的洪积扇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人
14、类的生产和生活。山区的公路要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节省工程量。乙村到甲村沿河谷修建,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字形,坡度小。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2分)A极冰融化 B毁林C沿海低地被淹 D燃烧矿物燃料(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4分)(3)随着全球气候变
15、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3分)答案:(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道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4)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解析
16、: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从上到下,自左向右B、D、A、C。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丹麦政府计划在未来的不久时间内在波罗的海上建设一个有200座风力涡轮机的巨型海上风电场。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各省市区能源产消状况图。(1)丹麦开发风能的有利自然条件是该地
17、终年盛行西风,地势低平,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2分)(2)我国能源产消基本平衡的省市区中面积最大的两个省市区的简称依次是新、青。能源自给的省市区能源能够满足需求的共同原因主要是能源储量大,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4分)(3)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北地区,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2分)答案: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时间长。(4)简要分析我国大力开发新能源的意义。(4分)答案: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节约非可再生能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析:第(1)题,结合丹麦的气候分析。第(2)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时间长,风能资源丰富
18、。第(4)题,问题比较开放,要结合我国实际分析。29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次)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原因。(3分)(2)左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4分)(3)右图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的措施。(3分)(4)右图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4分)答案:(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原
19、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退耕还湖,裁弯取直。(3)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控制人口数量;海水淡化。(4)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解析:第(1)题,由图知,我国雨涝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因此,影响雨涝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地形。第(2)题,B地区为鄱阳湖、洞庭湖平原地区,该地区为多涝区的人为原因是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造成泥沙淤积,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措施是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可以减少泥沙下泄,退耕还湖增加湖泊的调蓄功能,裁弯取直增加河流的泄洪能力。第(3)题,A地区是我国华北地区,该地区干旱多发,水资源紧张。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控制人口数量,海水淡化等都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第(4)题,C地区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该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主要原因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