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邻水中学高2018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 史 试 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1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
2、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 )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政治措施A B C D4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5.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公起的四
3、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地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6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 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7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
4、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8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9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
5、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C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D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10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11阅读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
6、四年(438年)的资料: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为民,还可以为国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阐释结果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1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
7、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13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奸臣当道,皇帝昏庸A. B. C. D.14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宜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15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
8、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甲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明治维新;乙类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目的 B是否是向外国学习的改革C是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是否改变原来社会性质16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17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181
9、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A B C D18“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某同学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研究性学习时,在网上收集到一份资料(见下图),该材料最能佐证( )A农民购买份地的价格指数快速飙升 B改革前俄国农民运动的不
10、断高涨C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潮”。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B戊戌变法促成了革命思潮的萌发C戊戌变法使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资产阶级的普遍质疑D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1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法原生型 B日本、英国感应型C美国、德国次生型 D中国
11、、日本次生型22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 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A B C D2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24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
12、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A B C D25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
13、.26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该宪法明示天皇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裁可法律,命公布执行”、“统帅陆海军”由此可以看出,该宪法( )弘扬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规定法律制约天皇突出强调天皇独裁专制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A. B. C. D. 27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14、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8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A B C D29.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爵位B官名C谥号D行业30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
15、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3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32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
16、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A. 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 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 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D. 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3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二、材料解析题(34分)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
17、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
18、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伊藤博文(1882年)材料四 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1)据材料一
19、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8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4分)(4)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15 B C C A C 610 B C D B C 1115 A C B C D1620 A A D B B 2125 A C C C D 2630 D D A B C
20、3133 D C B 二、材料解析题(34分)34、答案:(1)不撤旧衙门;不抑制君权,赋予君主大权;尊孔学为国教。(6分)(2)历史依据:政治上,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促进民族意识觉醒。(6分)(3)原因:天皇制在日本有深厚的基础;借鉴德国的经验,吸取英法美革命引起社会动荡的教训;武士阶层是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领主经济占据统治地位。(8分)结果:中国戊戌变法没有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日本完成了幕藩体制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转变。(4分)(4)看法一:革命不如改
21、良(或改良优于革命)(2分)史实: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挽救了民族危机,并逐步成为亚洲强国。(4分)由此可见,改良是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国内外主客观条件。改良以渐进、和平的手段来进行政策和制度的调整,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分)看法二:革命优于改良(或改良主义走不通)。(2分)史实:1789年法国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并震撼了欧洲大陆封建秩序。北美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基础。(4分)由此可见,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取决于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成熟。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使社会发展实现飞跃和进步。(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