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448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对应学生用书P049子目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棉花种植在内地得到推广是在()A.唐朝 B.宋朝C.金朝 D.元朝答案D2.青花瓷成就始于()A.唐朝 B.北宋C.南宋 D.元朝答案D3.俗语说文史不分家,要学好历史,可以借助文献来了解历史情况。据鸡肋篇记载:“昔汴都数百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情况()A.宋代 B.元代C.汉代 D.唐代答案A子目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4.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答案B5.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其

2、中江浙行省的主要外贸港口有()A.幽州 B.广州C.明州 D.开封答案C6.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A.上都 B.东京 C.大都 D.兴庆府答案C子目三经济重心南移7.如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南朝 B.南宋 C.唐朝 D.元朝答案B8.下图是某朝代开通的交通运输路线图。对其“开通”解释正确的是()A.隋朝时修建和开通 B.主要是用于控制全国C.主要有运河和海运 D.为配合政治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图中“大都”和运河山东段修直,可确定是元朝时期,故A项错误;运河和海上交通线都在东部,无法控制全国,故B项错误;图中不仅有运河,

3、还有海上交通线,故C项正确;“大都”在北方,政治重心南移说法错误,排除D项。9.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子目四社会的变化10.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宋以后,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11.宋以前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这说明宋代

4、()A.人身束缚减弱 B.妇女地位提升C.社会阶层平等 D.君主专制弱化答案A12.北宋时期,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士族阶层的衰落C.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D.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A一、选择题1.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齐民要术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答案

5、B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正确;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故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正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错误。故选B项。2.(2014山东高考)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茶、桑、药材等均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

6、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传统农业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农民与地主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3.“南海一号”: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材料表明()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的陶瓷传入之后,改变了过去的饮食习俗,这体现了宋朝瓷器促进了东南亚当地的文明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明转型、生活质量、友好关

7、系,故排除A、B、D三项。4.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A.四川农业生产的状况B.宋代纸币诞生的原因C.四川工商业发达的原因D.古代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等可知,四川使用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项。5.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

8、),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A. B. C. D.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外贸成为宋元国库重要财源、青花瓷等远销亚非、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所以政府并非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说法错误。故选B项。6.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

9、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答案C解析材料“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反映的是城市商业的繁荣,故C项正确。东京梦华录中的东京指开封,并不在南方,无法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达官贵人,故B项错误;材料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7.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

10、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和所学可知,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教育政策正是回应了自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这种制度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8.(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

11、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能说明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错误;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以及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等,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9.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

12、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导致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所占比重由唐朝的45.5%增加到北宋的59.1%,以北则由唐朝时期的54.5%下降为北宋时期40.9%,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格局的变动导致南北方人口变化,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与丝绸之路的受阻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北宋时期政治中心没有南移,故B错误;材料是北民南迁的结果,故D错误。10.(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

13、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B、D两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

14、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抚存”“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知,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租佃并未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错误;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故D项错误。12.下图是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此类契约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现。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机构腐败 B.土地兼并频繁C.农民负担减轻 D.阶级矛盾缓和答案B解析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因此导致土地兼并频繁,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农民负担并未减轻,阶级矛盾也并未缓和,C、

15、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羊城榷场毗邻炭山之北的产盐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

16、往来,通使殷勤。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开国之初设立榷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答案(1)政府巩固边境安全、扩大税收的需要;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拥有优越的设立榷场的地理位置。(2)有利于边境地区安定和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为宋、辽两国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辽朝开国之初大力开发农业”“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从政治环境

17、、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两国关系等多角度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摘编自新全球史材料二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

18、相比出现的“显著”的新变化。答案(1)品质:诚信、轻利重义。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兴盛。(2)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可知,宋代商人具有诚信、轻利重义的优秀品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角度回答。一、选择题1.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

19、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棉花的普遍种植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20、,故D项错误。2.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的货币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3.(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

21、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由材料“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海上保护神”“妇幼保护神”“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影响力逐渐扩大,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仅从一些民间崇拜,不能得出女性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22、.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5.(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

23、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

24、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

25、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答案(1)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2)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