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378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4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4一、素养达标1(2020枣庄)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D)A设置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D实行推恩令解析由材料“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所述可知,该举措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B两项均是中央机构,不能起到材料所述作用,排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项不正确。2(2020辽宁本溪)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

2、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朝廷这一做法(D)A引发了诸侯王武装叛乱B形成了州郡县的体制C改变了皇位的传承方式D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析材料中的做法是汉武帝时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州”的信息,排除B项;西汉皇位的传承方式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3(2020菏泽)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D)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B能

3、够决定官吏升迁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解析据材料可知,刺史监察地方甚至贬退大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故选D项;刺史直属中央,位卑权重,排除A项;据材料“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可知刺史行使监察权,不能决定官吏升迁,排除B项;汉代刺史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文武百官,排除C项。4(2020北京房山区)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B)A实行郡国并行B巩固中央集权C开拓边疆地区D确立儒学独尊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官营政策解决了王国割据的经济基础

4、;通过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因此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加强、巩固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是在汉初推行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A项排除;材料与开拓边疆地区无关,C项排除;儒学独尊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D项排除。5(2020北京朝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C)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

5、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项错误。6(2020济宁)公元前112中,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B)A改变了抑商政策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抑制了农业生产D实现了国家统一解析材料“销毁原

6、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汉武帝试图通过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稳定金融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7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D)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

7、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普遍”太绝对,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项不符合题意。8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B)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具有可信性,故A项错误;考古发现西汉纸,这说明

8、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术是由西向东传播,故D项错误。9(2020海南省高考模拟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董仲舒对于当时社会贫富不均,豪富广占土地的现象极为不满意,然于国家直接统制各种事业亦极反对。后人转述其言云:“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武帝)一面与商人角力,一面开疆拓土,安能容纳董仲舒之策。武帝之算缗,虽不在于平均地权,然却有抑制豪富,摧毁大地主之效。(董仲舒)乃一面主张限田,一面复主张盐铁皆归于民

9、。是非但与武帝功利政策相忤,即在其建议之本身,亦有自相抵触之嫌。 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经济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董仲舒的经济主张未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答案(1)限田;废止盐铁官营;废奴;轻徭薄赋。(2)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汉武帝政策相悖,董仲舒自身经济主张的局限。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限民名田”“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信息“一面主张限田,一面复主张盐铁皆归于民。是非但与武帝功利政策相忤,即在其建议之本身,亦有自相抵触之嫌”得出“与汉武帝政策相悖,董仲舒自身经济主张的局限”等结论,结合所

10、学答出“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结论。二、能力提升10(2019江苏历史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C)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11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

11、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C)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解析依据材料“西市东北部”“21 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俑”来看,西市手工业发达,并且规模较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了西市手工业规模比较大,但未反映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的市属于正式的市,而非民间集市,民间集市是草市,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排除。12(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

12、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C)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

13、政策,D项排除。13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B)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解析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这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项正确;光武帝的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强化皇权,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

14、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汉书材料二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史纲评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答案 (1)西汉初年财力困乏,对匈奴用兵失败。(2)未采纳。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所述可知,汉初国力有限,汉高祖亲征匈奴,结果在白登山上被围,只好采取“和亲”政策。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韩安国不同意出兵匈奴,但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这一史实出发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