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 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 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 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 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
2、,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2. 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 成为有一定实力独立生产部门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对
3、生产发展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出现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人,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成为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其影响社会稳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 “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 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 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 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 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答案】A【解析】【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
4、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4.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文献“身率妻子”、“耕于陇上”、“妻子耘于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选择C;文献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精
5、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这在文献中没有体现,排除B;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且文献没有体现“女织”,排除D。5.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涉
6、及到,故排除。6. 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A. 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B. 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C. 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D. 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
7、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排除。故选C。7.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A. 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B. 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C. 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D. 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有“活卖”“找贴”“绝卖”等,并且有着不同的买卖方式,说明当时土地买卖市场化程度较高,故选D;租佃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与材料的土地买卖不同,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材料显示
8、土地买卖,没有体现高度集中,B错误;不管怎样买卖,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错误。8. 雅典(伯里克利时代)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如普罗塔格拉被控为无神论者而遭驱逐出境,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罪”被判处死刑。这表明雅典法律A. 悖离人民主权原则B. 限制公民个人自由C. 严格维护城邦利益D.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因为发表对宗教不同的意见而遭到雅典法律的处罚,这说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能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存在一定的弊端,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公民
9、个人自由的限制,并非单纯的维护城邦利益,C排除;思想文化专制与当时雅典的政治相冲突,D排除。故选B。9. 下表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数量估计单位;百万银元),这反映了当时A. 中国主导了世界白银的流动B. 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C. 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有优势D. 欧洲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中数据反映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总数是在不断的增加,流向东方的白银占运抵欧洲国家的白银的很大比重,说明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亚洲,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有优势,故选C;A项中国“主导了”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其他国家关于东西方贸易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西班牙垄断了
10、东西方贸易,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10.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其中,丁国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1891年间,欧美四国中英国在1871年的生铁、钢、煤的产量应该是最高的。由表格数据可知,丁国是英国,故A正确;法国的钢铁产量是四国最低的,故甲是法国,故B错误;德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丙是德国,故C错误;美国后来居上,在1891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乙是美国,故D错误。11. 在工业革命中白手起家的新兴工业巨子们虽站到了财富的顶峰,但却始终被以贵族文化为主导的英国社会视为“暴发户”。因此他们
11、千方百计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始追求完全的“贵族化”作为目标,这腐蚀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 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B. 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 传统观念有碍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贵族文化、绅士风度在当时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视作“文明”“进步”的标志从而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在追求“贵族化”的道路上,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化的资本投入,体现了某些传统观念对英国工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英国建立民主制度早于工业革命,排除A项;题干未体
12、现贫富差距的拉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2. 如图是近代开埠通商后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变化情况折线图。据此可以推知A.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丧失主导地位B.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 国内市场规模变化主要取决于外国进口产品D. 民族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本地产品增速高于进口产品,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本国产品数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近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中国在外贸
13、中的优势,排除B项;题干显示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扩大与本国产品增多关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13. 下表为我国 1949年一1952年粮食和棉花的亩产量 (单位:斤),导致产量变化的原因是A. 生产关系的变革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生产力迅速发展D. 人民公社的建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故选A;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点睛】14.
14、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的文件中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这一规定A. 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B. 旨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C.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D. 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肯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故C正确;题干反映了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对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肯定,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故A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家庭副
15、业和集市贸易的肯定,这与就业问题并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共中央对农村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肯定,并没有涉及乡镇企业,故D错误。15.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A. 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B. 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束缚C.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D. 冲破“所有制崇拜”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个体户及从业人员增多,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有关,这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是文革的结束,排除A;C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16、召开,排除C;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二、材料阅读16. 博物馆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由封国到帝国的历史缩影与实物佐证,是秦文明的名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李斯依惯例主持规划设计,章郸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秦始皇陵有76个故宫那么大,有数百个陪葬坑。出土的三个坑,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人数最多时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在出土的陶俑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兵马俑一共有七个
17、部分组成,部分零件是相通的,达到了“模件化”生产。兵马俑的制造团队高达千余人,是“规模化”生产。兵马俑组装好之后,还要涉及到细节和肖像处理,做到了“千人千面”。搞编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简介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信息提取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简介。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简介,是二手史料。材料内容由封国到帝国,反映了秦由分封到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可用于研究秦国到秦朝的政治制度。兵马俑简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秦的历史。兵马俑是秦历史的一个缩影。秦始皇陵规模大,征集修陵墓的人力多,说明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
18、保障。出土的俑群构成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反映了秦的军队强大。可用于研究秦的统一。兵马俑制作刻有陶工名,达到了“模件化”、“规模化”生产、“千人千面”,反映了秦手工业生产、管理,文明和疆域广大可用于研究秦的手工业生产,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秦律,秦的疆诫。.【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提取材料有关信息;然后,说明材料对研究秦历史的史料价值。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选准角度,可从材料来源和材料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如内容方面的信息,由封国到帝国反映了秦由分封到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始皇陵规模大,征集修陵墓的人力多,说明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保障;出土的
19、俑群构成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反映了秦的军队强大;兵马俑制作刻有陶工名,达到了“模件化”、“规模化”生产、“千人千面”,反映了秦手工业生产、管理,文明和疆域广大。“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史料可用于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秦朝。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答案】说明:时间尺度,划分依据及解释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示例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
20、期)在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国家以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奴隶等方式,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这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机器大工业时期(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输出等方式向东亚、南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为经济附庸。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
21、初步形成。这与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关。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等殖民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全球等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有关。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解析】【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把握材料中关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的过程,
22、结合所学,把现有的划分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按照工场手工业时期、机器大工业时期这两个大的阶段进行划分,此划分主要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具体的相关内容可概括出在第一个时期即手工工场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国家以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奴隶等方式,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这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机器大工业时期则可从世界市场的初步及最终形成这两个时期概括。划分回答时,注意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逻辑严密。18. “实业救国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20
23、世纪初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实业救国论”。【答案】评述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实业救国论的提出背景和目的: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和中国民族危机的出现,先进知识分子为抵制外来侵略,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探索主张。(2)实业救国主张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伴随着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不断发展,它对推进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近代化的水平、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3)历史结论:实业救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的学
24、,评述“实业救国论”应结合实业救国论的提出背景和目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历史结论等角度综合分析。具体史实可联系民族危机、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时代的局限性等。言之有理即可。19. 图1、图2、图3是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期间、1966一1976年、1978一1999年)的主要工业建设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分别指出图1、图2、图3反映的时间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图1:1966一1976年。理由:这一时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投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图2:“一五”计划期间。理由:这一时期工业发展
25、得到苏联援助,以东北地区为投资重点;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成绩突出,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国家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兴建公路。图3:1978一1999年。理由: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国家和平利用核能源,缓解东部电力紧缺问题,在珠三角地区建设核电站;两岸关系缓和,国家提出“和平统一”,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建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答时要注意抓住地图细节.如图1对应的历史时期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图2对应的历史时期在东北地区大量投资,图3对应的历史时期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投资。在分析理由时注意史论结合,要从经济、政治、外交等角度进行作答,防止遗漏要点。因此图1反映的是19661976,图2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图3反映的是197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