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209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结合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正确。“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的

2、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材料无法体现。2.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解析】选C。材料信息没有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

3、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吸收了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错误。3.“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

4、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因贸易中的代表性商品是丝绸,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故选A。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

5、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排除B;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C。5.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宋朝、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C符合题意。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

6、全消亡;B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D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6.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解析】选C。“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

7、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题干体现陆上丝绸之路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排除A;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塑造文化特色,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排除D。7.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8、【解析】选B。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15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

9、海各国。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10、。(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7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要紧扣材料一从官府作用、航程范围等角度来概括;第二问可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第(2)题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气候、地形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2)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