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马说比较阅读练习一比较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文后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2、,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比:副词,接连地。 还:通“环”,环绕。 朝:早晨。 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才美不外见。 见:_ (2)执策而临之。 临: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 (4)去而顾之。 顾: _2翻译选文中划“_”的句子。(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_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_参考答案: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
3、头看。2.(1)“驾驭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译、意译均可。)(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3.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意思接近即可)4.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千里马有了伯乐的推荐,发挥其“千里马”能力,如果是一匹劣马,伯乐违心推荐就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名人效应的利在于影响大,号召性强,比较能组织人力做事;弊自身不是很自由,生活上带来诸多的不便。附乙文翻译:有个
4、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没有人来过问。这人找到伯乐说:“我有匹骏马要卖,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于是伯乐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格就比原来高了十倍。二好马之死马说比较阅读【甲】一匹高头大马被从交易市场牵回了家。主人对所养的牲畜向来赏罚分明,按贡献大小分配粮草。于是,主人让大家来评议评议新来的马。驴子和骡子低头不语,显出谦恭的神态。“我看是匹好马,”一匹老母马说,“是匹千里马的胚子。”驴子和骡子依然沉默。等到主人靠近了
5、,驴子才凑上前去低声说道:“老母马和新来的是亲戚,我怕当面说了伤和气。”主人笑笑说:“我知道你是碍于面子,没关系的,工作需要嘛。”驴子这才正儿八经说开了:“主人,你看那新来的,哪有新来的样子?头昂得高过主人您了,再看它那对前蹄,总是不时地乱踢一通,这是对主人您早就心存不满了,不是吗?”主人正犹豫着,驴子又说:“奴才虽然不才,但奴才能连续拉磨七七四十九天不歇脚,他能吗?一看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货。”“那是,是好是赖拉出来遛遛!”沉默许久的骡子也在一旁帮腔。为了验证驴子的话,主人安排马在磨坊拉了三年的磨,说是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后来又调马去驮东西、犁地,说是要从最基层做起。五年后,马没了光亮的皮毛,
6、两眼也暗淡了下来。主人叹了一口气道:“还是驴子看得准啊!”然后沮丧地把马宰了。(选自格言2010年第11期,作者,冯小宝)【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甲】文中“不才”的意思是 ;“沮丧”的意思是 ;【乙】文中的“食”出现了多次,但意思和用法不同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的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的“食”的意思是 。2【甲】文塑造了骡子、驴子、老母马等形象,能够说真话的是 ;文中的高头大马的遭遇可以用【乙】文中的 、 两句话概括。3【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印证的是【乙】文中“食马者” 的行为。4概括下列形象的性格。【甲】文中的驴子: 【乙】文中的食马者: 5【甲】文中的“高头大马”和【乙】文中“千里马”都比喻 。【乙】文中的“伯乐”比喻 。6选出对两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甲】文是记叙文,【乙】文是议论文。从构思、立意上看,【乙】文借鉴了【甲】文。【甲】文中的主人,脱胎于【乙】中的伯乐。两篇文章要谈的主题相同。参考答案:
8、1没有才能 灰心失望;伤心失意 吃 饲 2老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驴子:阿谀逢迎,才能平庸,嫉妒心强 食马者:不知马 5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6 三韩愈的马说和岳飞论马对比阅读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
9、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 介:披上战甲。 褫(ch):解除。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故常奇之 (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等同,一样 (2)及,等到 2.(1)怎么能要求他日行千里呢? (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附乙文翻译: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