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生物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2018年10月1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原有的能力,来对抗肿瘤细胞,该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PD1的细胞表面成分能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癌症细胞,请问PD1的化学成分是()A. 磷脂B. 胆固醇C. 蛋白质D. 脂肪【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分
2、布于磷脂双分子层,其种类和含量与细胞膜的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详解】磷脂双分子层过程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没有特异性,不能识别癌细胞,A错误;人体细胞膜含有少量胆固醇,没有识别作用,B错误;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如蛋白质与多糖形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C正确;细胞膜上不含脂肪,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膜的成分,明确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密切相关。2. 成熟植物液泡膜上有运输钙离子或氢离子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将钙离子或氢离子运进液泡时需消耗能 M(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液泡膜两删钙离子和氢离子
3、的浓度都将趋于相等B. 钙离子进入液泡时.细胞内ATP含最会明显下降C. 该植物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均生成于原生质层内部D. 成熟植物细胞内膜蛋白的合成与无膜细胞器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液泡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由膜包被的泡状结构,在根尖、茎尖等处的幼细胞中呈球形,细胞成熟过程中,由多个小液泡融合成大液泡。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具中央大液泡,其内充满细胞液,液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细胞渗透压,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积累和贮存养料及多种代谢产物。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进出细胞;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葡萄糖的运输方式分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前者不需要能量
4、,后者需要消耗能量。【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钙离子和氢离子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不会引起膜两侧浓度趋于相等,A项错误;细胞内ATP含量少而稳定,即ATP含量不会因主动运输的消耗而明显下降,B项错误;植物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属于细胞质,在这些场所均可合成ATP,C项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无膜结构,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被台盼蓝染
5、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 核膜上的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 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也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D.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具有选择性;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6、,大分子的台盼蓝不能通过,因此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A错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大分子物质并不能自由通过,B错误;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但是不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C错误;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特性、核孔的功能等知识点,明确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运输物质也具有选择性。4.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
7、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B. 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C.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D.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生根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详解】A、由图可知,200mgL-1NAA浸泡3h处理,生根率依旧比对照组要高,说明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错误;B、图中各条件下都对植物生根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C、由图可知,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生根
8、率越高,说明对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错误;D、由图可知,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生根率越高,说明对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D。5. 下图为人体细胞中携带亮氨酸的 RNA 循环作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表达均需要通过图示的过程才能实现B. 氨酰 tRNA 通过三个密码子与 mRNA 识别,并将氨基酸释放下来C. 离开核糖体mRNA 复合体的 tRNA 可再次结合亮氨酸,但不能结合其他氨基酸D. 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后,离开复合体并结合相同的 mRNA,才进入下一个循环【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tRNA在氨酰tRNA酶、ATP作用下转化为氨酰t
9、RNA,氨酰tRNA运送亮氨酸进入核糖体后,核糖体与mRNA形成复合体,氨酰tRNA将亮氨酸加入肽链,释放tRNA。【详解】A、因为基因的表达产物包括蛋白质和RNA(rRNA和tRNA)。如果产物是蛋白质,就有转录与翻译过程;如果产物是RNA,就只是转录过程,没有翻译过程,A错误;B、氨酰tRNA通过携带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将氨基酸释放下来,B错误;C、一种tRNA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不能结合其他氨基酸,C正确;D、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后,离开复合体,离开复合体后核糖体不一定会结合相同的mRNA,D错误。故选C。6. Graves疾病是
10、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效果与TSH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B. 产生TSAb的细胞能识别TSH受体C. 患者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D. 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人,且情绪易激动【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Graves疾病患者产生的某种抗体(TSAb)与促甲状腺激素一样,可以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A正确;能识别TSH受体的有促甲状腺激素
11、和TSAb,而产生TSAb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TSH受体,B错误;由于患者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可知该患者血液中的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应该减少,C正确;由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因此该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人,且情绪易激动,D正确。7. 通过对缺少某种蛋白的癌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使一系列基因被激活,癌细胞因此能够持续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癌细胞基因表达调控与染色体状态无关B. 正常细胞内控制该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正常细胞分裂失控C. 抑制该蛋白合成的
12、药物有助于攻克癌症D. 在正常细胞中该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答案】B【解析】癌细胞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癌细胞基因表达调控与染色体状态有关,A错误。正常细胞内控制该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该细胞缺少该蛋白质,而出现细胞分裂失控,成为癌细胞,B正确。抑制该蛋白合成的药物,会使细胞缺少该蛋白,从而可能形成癌细胞,C错误。在正常细胞中该蛋白基因处于开启状态,可以正常合成该蛋白质,D错误。8. 如图所示动物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了所示的四个精细胞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
13、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C.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与、与D. 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答案】B【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示的四个精细胞反映了同源染色体在减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时,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B错误。交叉互换后,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除了互换部分外,其它部分都相同,和、和分别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亲本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的遗传物质差异,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形成新物种。D正
14、确。9. 将小鼠(2n=40)胚胎干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2次分裂中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此时细胞中有40条染色单体B. 每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C. 每个DNA分子中均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D. 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答案】D【解析】小鼠的染色体为40条,胚胎干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当处于后期时,染色体为80条,A错误。该胚胎干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个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当其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一半的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一半的DNA
15、分子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B错误。C错误。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D正确。【点睛】学生对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关系理解不清模型法理解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关系这样来看,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另外2个细胞是。10.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A. 处于AF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FI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 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
16、G段C. 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R和trD. AF段所对应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FG段所对应的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答案】B【解析】【详解】A、纵坐标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在AF段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并出现对数增加,说明是有丝分裂,GH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说明减使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经过减数分裂,该动物应该产生TR、Tr、tR和tr四种正常配子,现在产生Ttr的异常配子,说明等位基因未分离,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说明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异常发生在减,即FG段,B正确;C、HI段是减,等位基因已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17、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但是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应该含两个相同的基因,所以基因型应为TTRR、ttrr或TTrr、ttRR,C错误;D、AF段是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是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一看染色体数目,如果是奇数,则是减,如果是偶数,二看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有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则是减,无同源染色体行为,则是有丝分裂。11. 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因为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前者不能由酪氨酸合成黑色素,后者不能将
18、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中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如图表示人体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导致白化病B. 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C. 白化病和黑尿病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D. 图中代谢过程可说明一个基因影响一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受一个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据图分析,图示为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
19、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的。【详解】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突变的范围较小,不会导致白化病,A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所以一个胚胎干细胞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B正确;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正确;由图中代谢过程可知,酶A缺乏可影响多个性状,即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同时尿黑酸的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即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分析判断基因控制生物性
20、状的方式,明确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12. 甲至丁为某二倍体生物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 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B. 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8、4、2C. 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aBbD. 乙是次级卵母细胞,丁可能为卵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1、结束形成的细胞。【详解】A、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因此细胞分裂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A错误;B、甲中的染色体数目为8,乙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丙和丁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B正确;C、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B或Ab或aB或ab,C错误;D、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是初级卵母细胞,根据图乙中小细胞中染色体(大的染色体颜色为灰色,小的染色体颜色为白色)情况,可判断丁细胞是此细胞形成的,是第二极体,D错误。故选B。13. 如
22、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甲、乙两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 3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D. 9和10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1/4【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3和4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I1和I2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乙两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说明
23、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正确;C、7正常,甲病的基因型是aa,3只患甲病,故其基因型为AaXBY,C错误;D、只考虑甲病,9(aa)和10(aa)所生孩子(aa)不患甲病;只考虑乙病,9(XBY)和10(XBXb)所生孩子不患乙病的概率为3/4,综合考虑甲、乙两病,9和10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13/43/4,D错误。故选B。14. 果蝇的长翅(B)与短翅(b)、红眼(R)与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l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另取F1中1只长翅白眼果
24、蝇与1 只长翅红眼亲本果蝇杂交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项目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雌蝇(只)1510520雄蝇(只)77752526A.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BbXRXr和BbXRYB. 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杂合子占5/6C. 若F2雄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则F2雌果蝇中出现长翅白眼的概率为3/8D. 若取F1中1只短翅白眼果蝇与F1中1只长翅红眼果蝇交配,子代有一半长翅红眼果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首先分析长翅和短翅,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短翅=3:1,雄果蝇中长翅:短翅=3:1,该比例符合杂合子自交的后代
25、结果,并且与性别无关,则亲本基因型用BbBb表示;分析红眼和白眼,子代中雌果蝇中只有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RXrXRY。【详解】A、分析题表数据可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A正确;B、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4种,只有BBXRXR为纯合子,出现概率为1/31/21/6,因此杂合子占5/6,B正确;C、取F1中1只长翅白眼果蝇与1只长翅红眼亲
26、本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由于子代中雄果蝇出现白眼,因此亲本基因型只能为BbXrY和BbXRXr,则子代雌果蝇中出现长翅白眼的概率3/41/23/8,C正确;D、由于Fl中短翅白眼只有雄果蝇,其基因型为bbXrY,它与F1中1只长翅红眼雌果蝇交配,由于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有4种基因型:BBXRXR、BBXRXr、BbXRXr、BbXRXR,所以子代中出现长翅红眼果蝇的概率为1或1/2或1/4,D错误。故选D。15. 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导入水稻后,在某一温度下测得光强度对转双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的影响如图1;在光照为1 000 molm2s1下测得温度
27、影响光合速率如图2。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PEPC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不影响水稻的呼吸强度B. 用温度25 重复图1相关实验,a点会向左下移动C. 转双基因水稻提高了酶的最适温度而增强光合速率D. 转双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高温度、强光照环境中【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原种水稻在某温度下的光饱和点,A点以前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其后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图2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在光照为1000molm-2s-1下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均是先增加后减少,但原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远远小于转双基因水稻。【详解】A、由图1可知,转
28、双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呼吸作用强度是相同的,即在光照强度为0时的数值,说明PEPC 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不会影响水稻的呼吸强度,A正确;B、由图2可知,图1是在30 时做的实验,25 重复图1相关实验,净光合速率会变低,所以a点会向左下移动,B正确;C、据图2分析,两种水稻的相关酶最适温度都为35 ,转双基因水稻没有提高酶的最适温度,C错误;D、据图1与图2分析可知,在高温与高光照的情况下,转双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原种水稻,因此转双基因水稻比普通水稻品种更耐高温与强光,D正确。故选C。16. 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会“红脸”的人体内有乙醇脱
29、氢酶但不含有乙醛脱氢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脸”人的基因型有5种B. 饮酒后酒精以易化扩散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并且在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中“解毒”C. 一对“白脸”夫妇后代出现白脸与红脸比为3:1,其原理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相同D. 若ADH基因仅一条母链上的G被A所替代,则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ADH基因占的比例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醇脱氢酶的形成需要A基因,乙醛脱氢酶的形成需要b基因。 “红脸”的人体内有乙醇脱氢酶但不含有乙醛脱氢酶,即“红脸”人的基因型是A_B_,所以“白脸人”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
30、A项正确;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液,B项错误;一对“白脸”夫妇后代出现白脸与红脸比为31,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AabbaaBb,相当于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故C项错误;DNA复制过程中,DNA的两条链均为模板,且是半保留复制方式,若ADH基因仅一条母链上的G被A所替代,则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ADH基因占的比例为50%,D项错误。【点睛】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解法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问题分析,往往要依托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该类遗传现象仍然属于基因的自由组合问题,后代基因型的种类和自由组合问题一样,但表现型的问题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大有不同,性状分离比也有
31、很大区别。解答的关键是弄清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根据这一对应关系结合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的经典实验综合分析。先用常规方法推断出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或某种基因型的比例,然后再进一步推断出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或某种表现型的比例。17. 有研究表明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有同学每隔一天用0.5%醋酸溶液处理草莓的绿色果实,17天后测量草莓果实中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本实验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B.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果实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C. 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延缓果实的成熟D. 处理组脱落
32、酸的积累为后期草莓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经过醋酸处理(pH下降)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脱落酸增加最明显。【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改善眼袋自变量是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A正确;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植物果实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B正确;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而醋酸使得果实细胞的pH不断下降,因此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延缓果
33、实的成熟,C正确;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只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是不能为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D错误。18. 糖元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元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元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B. 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C. 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 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34、】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元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据图分析: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
35、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19. 如图为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成分含量NaCl65KCl014CaCl2012NaHCO302NaH2PO4001葡萄糖20A. 若将任氏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则可以测得坐骨神经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少B. 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导致腓肠肌收缩C. 任氏液Na+/K+比大于细胞内液中Na+/K+比D. 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2个【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
36、位差。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刺激神经元,神经元会兴奋,达到阈刺激,会引起膜去极化,Na+内流,膜内正电荷越来越多,导致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反极化状态,这样的一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到达动作电位的峰值后,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使得膜内外重新恢复为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该过程称为复极化,有时K+外流过多,还会发生超极化。【详解】A、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若将任氏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钾离子外流量增大,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值变大,则可以测得坐骨神经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A错误;B、神经元是可兴奋细胞,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
37、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肌纤维内部导致腓肠肌收缩,B正确;C、任氏液Na+多于K+,细胞内液中Na+少于K+,任氏液Na+/K+比大于细胞内液中Na+/K+比,C正确;D、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传出神经元、效应器,D正确。故选A。20. 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同位素标记的tRNA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以mR
38、NA为模板(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以核糖体为合成车间,在有关酶、能量(ATP供能)及其他适宜条件(温度、pH)作用下合成多肽链。【详解】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想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不需要进行标记,错误、正确;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DNA和mRNA的干扰,、正确;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tRNA、催化
39、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故错误。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1. 某研究小组从某二倍体动物的组织中提取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假定无变异发生),统计结果如甲图所示,乙图是取自该组织中的一个细胞。图示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 该组织可能来自卵巢,乙细胞属于b组B. a组细胞中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2C. b组细胞中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D. c组中有一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N,属于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b组细胞染色体数量为2N,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
40、或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组细胞染色体数量为4N,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乙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 由于乙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组织不可能来自精巢,乙细胞属于B组,A错误;B. a组细胞表示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C. b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或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C正确;D. c组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22
41、. 等位基因中基因A与d、a与D分别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不发生交叉互换,以基因型AaDd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A. 上升B. 下降C. 不变D. 先升后降【答案】B【解析】【分析】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染色体一起分配,再结合特殊信息解答。【详解】根据题意,基因型AaDd果蝇产生Ad、aD两种配子,比例为1:1,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2AaDd、1AAdd、1aaDD,其中AAdd个体胚胎致死,则AaDd占2/3,aaDD占1/3,存活的A
42、aDd和aaDD自由交配;并且逐代淘汰AA个体(胚胎致死),因此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选B。【点睛】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按分离定律分析。23. 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B. 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C. 产生a段是由于K+经载体蛋白易化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ATPD. 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将下移【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表现为外
43、负内正,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由于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未兴奋部位是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详解】A、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A正确;B、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回复过程是cba,B错误;C、a是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是钾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外流形成,不是载体蛋白,C错误;D、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D错
44、误。故选A。24.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X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表示患病男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B. 除DMD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DMD基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C. 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D. 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六个男孩X染色体均是5区域没有缺失,表明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A正确;B、每个男孩都有X染
45、色体不同区域缺失,都表现出不同的体征异常,B正确;C、X染色体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和数目都改变,C错误;D、男性只要X染色体含有DMD即表现为患病,而女性必须两条X染色体都含有DMD才患病,故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D正确。故选C。【点睛】二、不定项选择题25. 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面积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B. 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C. 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属于群落水平上研
46、究的问题D. 公野牦牛间的斗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稳定平衡密度是因为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性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详解】A、人类活动使草场沙漠化,栖息地锐减,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造成昆仑山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A正确;B、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形成小群体(1080头),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B正确;C、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
47、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发生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本身是种群的行为,不是群落水平的问题,C错误。D、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这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正确。故选C。26. 在生物学相关的很多实验中都用到了显微镜,以下关于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需使用显微镜,且可观察到橙黄色的油脂分布在细胞内和细胞间B.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间期细胞可以看到核仁和松散状态的染色质C.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无需染色就能看到液泡周围不均匀分布的叶绿
48、体D. 科学家研究质膜时,在电镜下看到的两条线是脂双层外面的两层蛋白质【答案】BCD【解析】【分析】1、脂肪能用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染液染成红色。2、在分裂期,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看到染色体。3、叶绿体分布在叶肉细胞,幼茎的皮层细胞中。4、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构成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详解】A、脂肪需要使用苏丹(苏丹)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两个细胞之
49、间的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B、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B错误;C、洋葱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C错误;D、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并不是分布在脂双层外面,科学家研究质膜时,在电镜下看到的两条线是两层磷脂分子层,D错误。故选BCD。27.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结束后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精细胞B. 若该细胞取自某动物的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二极体C. 该细胞产生了变异,其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D.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50、后期,此时正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答案】AD【解析】【分析】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由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其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等位基因a出现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其发生了易位。【详解】A、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则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精细胞中,一个含有 a 基因,一个不含 a 基因,A正确;B、若该细胞取自某动物的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一极体,B错误;C、该细胞产生的变异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易位,其变异来源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故选AD。28.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
51、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B. 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C. 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 d 点时的水平D. b 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
52、密度。“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J”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 0,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A错误;B、由于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使得死亡率逐渐增加,B正确;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 b 点时的水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C错误;D、d 点时,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达到环境最大
53、容纳量,D错误。故选B。29. 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放线菌素D可通过与DNA结合以阻碍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抑制RNA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放线菌素D能作用于G1期细胞,使其不能进入S期B. 正常条件下G2期细胞中每条染色质(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C. 正常条件下,部分M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D.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M期着丝粒分裂引起染色体加倍【答案】D【解析】G1期又称为DNA合成前期,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时期,为DNA的合成做准备。而放线菌素D能抑制RNA的合成,所以可推知放线菌素D能作用于G1期细胞,使其不能进入S期
54、(DNA合成期),A项正确;G2期又称为DNA合成后期,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合成,为纺锤丝形成等做准备工作。G2期细胞经历了G1期与组成染色体的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和S期DNA的复制,所以正常条件下G2期细胞中每条染色质(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B项正确;M期又称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C项正确;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不能抑制着丝粒分裂,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发生
55、的物质和行为变化。30. 从青霉菌中提取的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淀粉反应1 h和2 h,其产物麦芽糖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第1 h内,酶的最适温度在4550 之间B. 第1 h到第2 h,45 条件下淀粉酶活性提高C. 第1 h到第2 h,50 条件下酶的催化作用不明显D. 若只催化淀粉反应1 h,45 左右时麦芽糖产量相对较高【答案】CD【解析】【分析】由柱形图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反应1h后,在3550 范围内麦芽糖的相对含量是先增加再减小,若反应2h,麦芽糖也是先增加再减小,若需要确定该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需进一步在4550设置温度梯度实验进行探
56、究。【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第1 h内,酶的最适温度应在4050 之间,A错误;B、第1 h到第2 h,45 条件下淀粉酶活性并未提高,只是因为1 h的时间并未将所有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麦芽糖会在1 h的基础上有所增加,B错误;C、第1h到第2h,50条件下产物的量不变,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已经丧失,50 条件下酶的催化作用不明显,C正确;D、由图可知,与2h相比,若只催化淀粉反应1 h,45 左右时麦芽糖产量相对较高,D正确。故选CD。三、非选择题31. 如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营养结构的模式图,图2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哪些
57、成分_(用字母表示)。(2)图1若蛇取食蟾蜍的食物比例由4/5调整到1/5,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 kg,人比原来多增重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算)(3若下图表示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草昆虫和蟾蜍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a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_部分,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用序号表示)。b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_、信息传递等功能。(4)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_法;若连续多年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型。【答案】 (1). ADC (2). 2.4 (3). A (4). /1
58、00% (5).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6). 标志重捕 (7). 稳定【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图2:图2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是生产者,D、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详解】(1)图1中食物网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对应于图2中的A,消费者对应于图2中的DC。(2)若蛇取食蟾蜍的量为4/5,则蛇取食鼠的量为1/5,当蛇取食蟾蜍时,蛇属于第四营养级,蛇增重1Kg需要消耗草14/520%20%20%=100kg,当蛇取食鼠时,蛇属于第三营养级,需要消耗草11/520%20%=5kg,因此,蛇取
59、食蟾蜍的量为4/5时,消耗的草总量是100kg+5kg=105Kg若蛇取食蟾蜍的量为1/5,则蛇取食鼠的量为4/5,当蛇取食蟾蜍时,蛇属于第四营养级,蛇增重1Kg需要消耗草11/520%20%20%=25kg,当蛇取食鼠时,蛇属于第三营养级,需要消耗草14/525=20kg,因此,蛇取食蟾蜍的量为1/5时,消耗的草总量是25kg+20kg=45Kg。若蛇取食蟾蜍的量由4/5调整到1/5,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Kg,对草的消耗量减少105Kg-45Kg=60Kg,人处在第三营养级,所以人比原来多增重60Kg20%20%=2.4Kg。(3)a、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
60、即图解中的A部分;由题图可知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为,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所以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100%。b、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4)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若连续多年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2. 柱花草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豆科
61、牧草,对低温胁迫较为敏感,易发生冷害。下表所示为科研人员测得的在温度胁迫下的柱花草叶片光合速率等相关指标,图示为柱花草叶片发育过程中总叶绿素含量和表观光合速率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处理Fv/ Fm光合放氧速率mmol O2/(g FWh)细胞内ATP含量(mmol/g DW)RuBPcase活性mol CO2/(mg蛋白min)表观光合速率mol CO2/(m2s)对照(20 )0.8716.28286.386.8615.63低温处理(6 )0.683.09127.673.347.74高温处理(36 )0.8514.51237.746.0715.09注:Fv/Fm的大小表示色素复合体受伤害的
62、程度;RuBPcase是催化CO2和RuBP(五碳化合物:C5)结合酶。(1)RuBPcase催化CO2和RuBP反应生成两分子的_,当光照减弱,其他条件不变时,RuBP(五碳化合物:C5)的含量变化是_。(2)据表分析,低温处理能抑制光合作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低温会导致_从而引起光反应生成的ATP、NADPH少;二是低温还能_,从而导致暗反应速率下降。(3)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需先用_(填溶剂名称)提取叶片中的色素。新叶展开前,因_,实际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故表观光合速率为负值。(4)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冬季时常有低于10 寒流袭击,这严重危害柱花草的越冬,甚至引起植株的死亡
63、,寒流来前,可通过喷施适量的_提高其抗寒性。【答案】 (1). 三碳化合物 (2). 减少 (3). 色素复合体受伤害,吸收的光能减少 (4). 降低RuBPcase活性,二氧化碳固定速率减慢 (5). 无水乙醇 (6). 总叶绿素含量低,且新叶未展开,光合面积小 (7). 脱落酸【解析】【分析】据表分析:低温主要通过影响色素复合体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及降低RuBPcase的活性影响来暗反应,从而达到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详解】(1)在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中,RuBPcase催化CO2和RuBP反应生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当光照减弱,其他条件不变时,ATP和NADPH
64、产生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产生的C5减少,因此C5含量减少。(2)Fv/Fm的大小表示色素复合体受伤害的程度,低温处理组的Fv/Fm的比值与RuBPcase活性均低于其他组,据此可推知:低温处理能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低温会导致色素复合体受伤害,吸收的光能减少;二是降低RuBPcase活性,二氧化碳固定速率减慢,从而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3)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所以欲测定叶绿素含量,需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分析柱形图可知:新叶展开前,因总叶绿素含量低,且新叶未展开,光合面积小,实际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故表观光合速率为负值。(4)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增加植物的抗寒性,
65、因此寒流来前,可通过喷施适量的脱落酸提高其抗寒性。【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33. 图甲为雌果蝇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表示不同的常染色体,X表示性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但缺失2条号染色体则致死,雄果蝇存在同样的现象。直刚毛(D)和卷刚毛(d)是一对相对性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判断,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_条染色体。据图乙判断,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_的变异。(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与同样缺失1条号染色体
66、的直刚毛果蝇杂交,得到F1中,缺失1条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_,让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占_。(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_期的体细胞。现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请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并用适当的文字说明_。【答案】 (1). 4 (2). 非整倍体 (3). 1/6 (4). 1/8 (5). 有丝分裂中期 (6). 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
67、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正常雌果蝇染色体组成情况,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图乙表示缺少一条染色体的雌果蝇染色体组成及相关基因位置。雌雄果蝇缺失一条染色体能正常繁殖,缺失2条号染色体则致死。据此信息结合题目相关问题,利用伴性遗传规律综合作答。【详解】(1)据图甲判断,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所以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缺少了1条号染色体,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
68、变异中非整倍体的变异。(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假设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写成AO,则图乙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AOXDXd)与同样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直刚毛果蝇(AOXDY)杂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出现的概率是2/3缺失2 条号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 F1中卷刚毛果蝇(XdY)出现的概率为1/21/21/4,因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2/31/41/6;先考虑染色体组成,F1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1/3、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占2/3,所以F1果蝇产生的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均各占2/3,缺失1条IV
69、号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均各占1/3,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2/3)2 4/9、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个体(AO)占22/31/34/9、缺失2条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占1/9,故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1/2。再考虑刚毛形状,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XD、1/2XDXd,雄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Y、1/2XdY,F1果蝇随机交配方式有:1/2 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F2中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所占比例为1/41/41/21/41/41/41/4,。
70、因此综合考虑,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AA XDXd)占1/21/41/8。(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因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要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可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
71、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遗传图解如下:【点睛】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变异对后代的影响等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题干信息“果蝇缺失1条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判断子代果蝇中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和缺失1条染色体的果蝇的比例,再利用逐对分析的方法解题即可。34. 胰岛素由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取决于血糖浓度的高低,血糖浓度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低则胰岛素分泌减少。科学家正研究诱导胚胎干细胞转变成胰岛细胞来治疗糖尿病。欲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探究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是否转变成功。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
72、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材料与用具: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悬液、胰岛细胞悬液、培养液、葡萄糖、培养瓶等。(要求与说明:结果检测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不考虑加入葡萄糖后的体积变化,实验条件适宜。)(1)实验思路:_(2)建立坐标系,用柱形图预期实验结果:_(3)分析与讨论:胚胎干细胞具有_,所以能诱导形成各种组织细胞。【答案】 (1). 取若干培养瓶,均分为A、B、C、D 4组,均加人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并分别做如下处理:A组:加入适量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悬液;B组:加入适量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悬液+适量葡萄糖;C组:加入适量胰岛细胞悬液;D组:加入适量胰岛细胞悬液+适量葡萄糖
73、。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检测各组样品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并记录。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2). (3). 发育全能性【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是否成功转变为胰岛细胞,材料中胰岛细胞作为标准对照,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胰岛素的释放量,转变成功的标志是高糖溶液中释放量多,低糖溶液中释放量少,因此实验共分4组。【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设计思路为:取若干培养瓶,均分为A、B、C、D 4组,均加人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并分别做如下处理:A组:加入适量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悬液;B组:加入适量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悬液+适量葡萄糖;C组:加入适量胰岛细胞悬液;D组:加入适量胰岛细胞悬液+适量葡萄糖。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检测各组样品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并记录。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2)由于是探究实验,预期结果应该有多种,一种是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成功转变为胰岛细胞,与胰岛细胞释放量差不多,另一种是转变不成功,不能释放胰岛素(或者释放量均较少)。如图:。(3)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所以能诱导形成各种组织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