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八)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B法国国王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公共舆论也能对政府施压,这说明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故选B项;法国贵族通过公共舆论施压政府并不是反封建,排除A项;三
2、级会议的召开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贵族要求限制的是国王的强权做法,排除D项。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法国()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B材料反映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在政权实际运行中,总统权力过小,议会权力过大,说明当时法国代议制的权力制衡机制并不完善,故选B项;君主派与共和派分别代表不同的派别,其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是一种议会内阁制
3、,题干未提及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C由材料信息“保皇派内部分化”“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可知,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由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和共和制度更符合当时的需要,故C项正确。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
4、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实践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D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认识和行为使法国各阶层广泛参与革命,凸显对平等的追求,但忽视了个体自由的权利,导致社会动荡,反映出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故选D项;法国大革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是美国,排除B项;英国体现和平渐进,法国凸显暴力激进,排除C项。5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D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确立共和制,又通过决议维护共和制,表明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与借鉴英国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A项;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政治的曲折无关,排除C项。6(2020淮南二模)当政府同国民议会发生冲突时,总统在同总理及议会两院议长磋商后,可以宣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总统在解散议会之前虽然要征求
6、总理和议长的意见,但不受他们意见的约束,解散议会的命令也不需任何人副署,因此总统有行使该项权力的完全自由。据材料可知,法国()A中央政府权力不断强化B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C责任内阁制度形同虚设D民主政府与国民议会矛盾重重B从材料可以看出,总统可以解散议会,且不受任何约束,反映出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国政体的动作程序,而非政府与议会的矛盾,排除D项。7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
7、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B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C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D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C俾斯麦通过战争逐步扫清了统一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这具有革命性。但他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革命家”一词说明其作为的革命性,“白色”一词说明其作为的保守性,故选C项; A项只解释了其革命性,没有解释其保守性,排除;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
8、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作岀了巨大贡献。这说明()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A材料“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作岀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宪法的积极作用,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犹太人是否为外来移民,排除B项;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9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在煤钢领域,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以其规模庞大而声名显赫;化工领域,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占了世界
9、的一半左右;交通运输业,德国的铁路长度在中西欧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德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完成B政治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C对海外殖民地的倾销和掠夺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德国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统一,并在1871年制定宪法巩固统一,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10(2020赣州模拟)在革命派眼中,俾斯麦虽然在立场上表现的非常保守,但事实上只是他把“革命的本质”掩盖在“保守的姿态之下”的一种手段,他仅仅是把统一德意志这一“19世纪最具革命性的事业”赋予了一种最能满足保守主义者的“王朝战争”的形式。据此分析合理的是()A
10、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的方式影响了德国民主进程B德意志统一是保守政治传统和经济发展的结果C俾斯麦代表德意志革命派和保守派的共同利益D德意志以保守的战争方式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B“革命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德国实现统一,“保守的姿态”可以理解为王朝战争,在革命派看来,为获得容克贵族的支持,俾斯麦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前提国家统一,故选B项;材料是关于革命派对俾斯麦的评价,未涉及德意志帝国的民主进程,排除A项;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的利益,并不代表革命派的利益,排除C项;D项是对俾斯麦的负面评价,但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派对俾斯麦的正面评价,排除。11(2020丰台模拟)1888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即位
11、,他主张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首相俾斯麦主张遏制法国,确保德国的欧洲大陆霸权,二人在许多政策上产生矛盾。在这种状况下,俾斯麦能够做的是()A主持召开联邦议会,弹劾威廉二世B向威廉二世递交辞职书,无奈下野C解散帝国议会,重新举行议会选举D带领军队逼宫,迫使威廉二世让步B在当时的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如果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他只能辞职下野,不可能弹劾皇帝,故选B项,排除A项;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排除C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排除D项。12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
12、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B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D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D从材料可以看出,统一之后的政治形态决定了国家政体的选择,故选D项;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
13、军事立法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第六十八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摘编自德意志帝国宪法材料二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妥协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由于权力分立“把具体不同的、在合法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为统治权力的职能,交由不同的官员去行使,使得在涉及若干官员的事务上,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妥协,才能合法地形成法令”。如果各利益代表对他所代表的利益抱有过分强烈的感情而不容任何妥协的话,作为这些利益代表的集合的议会,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团结的中心,而且很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发源地。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
14、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政治妥协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关条款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带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带有军事侵略性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普鲁士具有专制主义传统等角度回答。第(2)问,材料二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统领
15、概述,后四句话是分说阐释,结合后四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答案(1)特点:带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成因:带有军事侵略性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普鲁士具有专制主义传统。(2)原因: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催生政治妥协;必要的妥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资产阶级整体利益一致;妥协精神是民主的重要条件。(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中世纪近代国家以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
16、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家因国民的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行于全体。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由材料中“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17、“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国家观的发展与变化。据此可知,论题的拟订可从国家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角度入手,其原因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其影响是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和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等。然后,围绕所拟论题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论题:法治化是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论述: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宗教统治一切,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传统封建贵族、教会教士把持一切政治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自然科学得到发展。启蒙运动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性主义深入人心,冲击、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着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使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国、法国、德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法律,最终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由此可见,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法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