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68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夏商君主依据当时“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这反映出A. 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 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C. 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 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夏商君主单纯的依据当时的“天命说”维护统治;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从而加强了对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力,故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的说

2、法符合题意,B正确;材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这说明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维护统治,A说法错误;材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以维护统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治体制的内容,C与题意无关;材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以维护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内容,D错误。2.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

3、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3.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职能的演变【详解】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

4、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

5、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4. 宋代各宗族编写的家训中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6、是A.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B. 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C. 宗法制的重新建立D. 士大夫义利观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较为完善,因此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部分望族子弟容易被淘汰,即出现材料所谓的“破家”,因此各宗族在编写家训时会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选项A正确;市民阶层的崛起不是宗族家训内容变化的原因,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宗族内部的家训,与士大夫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7、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

8、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

9、、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6. 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

10、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

11、,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7.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A. 日本B. 美国C. 德国D. 英国【答案】D【解析】“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日本在甲午战后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对华输出占据主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B错误;德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12、C错误。【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认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一定要注意。8.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

1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 知识界的宜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

14、,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9. 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

15、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10. 下表反映的是1924年和1927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上海青岛汉口天津1924年61%28%47%01927年50%15%19%0.36%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B. 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C. 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D. 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上海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都在50%

16、以上,说明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B;大革命主要在南方,不可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1.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

17、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12. 公元前

18、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

19、;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

20、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13.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答案】D【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

21、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色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其特点有,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22、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14. (2017年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 二月革命时期B. 国内战争时期C. 农业集体化时期D. 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

23、”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15. 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

24、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叙述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所以是历史叙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这是对前一个历史现象作出的解释说明,所以是历史解释。故B项正确;历史观点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评判,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AD;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材料中并未反映,故排除C。二、材料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

25、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唯物史观的考查。从地图行政区划的变迁来考查政治、经济等变化,这体现了唯物史观。回答地图类型题要注意题干中文字表述部分,各地范围的大小。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

26、名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7. 租界见闻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

27、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问题:(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其他答案。(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

28、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其他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就是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提炼的语言要精炼,抓住要领。材料主要就是围绕着行政权和警队的问题来展开,此外还涉及到了一定的公共管理措施。(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评价。本题关键就是要发表出自己

29、的态度,因此态度要足够鲜明。此外在论述自己的态度时要充分地结合材料,做到言之有物。对材料的理解要充分,一分为二的看待租界这一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考点定位】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8.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新道路者,则有我

30、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

31、: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奴属,代表是印度”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方殖民扩张”的角度归纳回答。(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类试题,依据材料中“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自立自强的道路,但没有找到新路,由此,结合19世纪晚清时期社会特征以及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道路等知识,从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角度来分析回答。【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点睛:历史小论文正文结

32、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1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2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3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4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

33、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34、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答案】(1)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2)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全面抗战爆发后”可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材料“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可知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理解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

35、提出全面抗战路线。第(2)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和发展三民主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中共的政治影响、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即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

36、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题凸显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是一道非常好的一道题。20.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答案】解决一水平1:具有时序感,懂得运用两重证据法(4分)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水平2: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权威性(2分)史料B和D,因为时间上与第二种

37、观点一致,且两者皆为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水平3: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史料A史料B史料D其他答案:时序感混乱(0分)史料C史料B和史料C解决二水平1: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证据。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的沿途路线,形成一定的证据链,船上的考古发现又能和沙捞越等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瓷片互相印证。水平2:回答条理不够清晰(2分)沉船,船上的瓷器,沿途航行路线其他答案。(0分)解决三水平1: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

38、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水平2:回答较笼统。(1分)搜集更多的考古材料。其他答案。(0分)结论水平1: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丝绸之路的长期延续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中外商人通过商品贸易获取财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水平2: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2分)其他答案。(0分)【解析】第(1)问,解答时注意史料与材料的选择的时序性和运用双重证据法(3分)。不难得出史料A、B、D,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第二种观点在时

39、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答案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威性的(2分);答案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答案时序感混乱的(0分)。第(2)问,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如最有效的证据是直接史料,即沉船。因为沉船既能了解沿途航行路线,同时船上的物品也能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出土的瓷器相互印证。答案回答条理不够清晰者(2分)。第(3)问,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如由地图信息可知,沉船主要发现于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这还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还需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以补充更多的实物证据。答案回答较笼统。(1分)第(4)问,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如丝绸之路长盛不衰的原因,可从中原封建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中外商人商品贸易的推动、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的需求等角度分析。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者(2分)。【考点定位】史学的发展 史学方法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