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6小题,共46分)1.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A. 自然法B. 万民法C. 公民法D. 十二铜表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塞罗是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关键信息: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主。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个“大写的法”是一个法律观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
2、条文,故A项正确;BCD项都具体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观念,故BCD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统治罗马法自然法2.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参与了立法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C。A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奴隶不
3、可能参与立法;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项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十二铜表法3.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A. 直接民主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 代议制民主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全体雅典公民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将雅典的民主领袖和民族英雄泰米斯托克利放逐海外,反映了雅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民主。B
4、项没有看到雅典民主属所有雅典公民的民主;代议制民主始于近代西方,且不符合材料;D项没有看到公民和居民的区别,雅典民主仅属于雅典公民。【考点定位】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把全部村
5、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十个行政选区,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故C正确;AB项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和废除债务奴隶制都是俊伦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联系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5.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有个米诺斯王国,王国中有个迷宫。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根据传说组织了发掘,找到了迷宫和米诺斯王宫
6、,证明了该王国的存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 神话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神话开展历史研究B. 神话属于人类早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史前史C. 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主要依据D. 神话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知识。A项中“可根据神话开展历史研究”错误,C项中“主要依据”错误,D项中“惟有”说法绝对,排除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知识史料6.“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
7、。这个“宣言”A.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B.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C. 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D. 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即议会主权的确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这是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思想,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所以选A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权利法案7.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
8、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C.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D. 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8.近代史上,英、美、法、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A. 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B. 国家元首有权解散议会C.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 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而无论是君
9、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制都有议会,议会都有立法权,故选C;英国国王没有行政权,故A错误;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不对议会负责,故D错误。9.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A. 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B. 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C.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D.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
10、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C。10.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 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联邦议会由各邦选出的代表组成;
11、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由此可知BCD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1.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
12、公社的“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D。点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12.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
13、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 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第二次革命”是指列宁主张在“二月革命”后再进行一次革命,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即十月革命,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二月革命”的目的,D项此时尚未发生,C项表述错误,列宁主张推出“一战”。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中的常频考点,需要牢固掌握十月革命四个阶段的特征: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4、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前者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后者掌握了实际权力;四月提纲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七月事件宣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1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15、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C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C。14.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
16、,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B.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C.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D.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波普尔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分析,有肯定也有否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工业社会的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非常有见解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故B项正确。C、D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点睛:材料中的“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的产
17、物。15.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可知,材料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列宁革命策略比较灵活;材料中没有体现
18、出一战的作用,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6.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由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威胁,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也推动了法德两国走
19、向和解,所以D项说法正确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统一17.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B.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C.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日本企图增强自己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故正确答案为C。A、B明显错误。D出现于
20、20世纪60、70年代。18.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
21、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D两项错误。【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
22、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19.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联合行动”“如若得
23、不到美国的支持”等关键信息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世界和多级的结合,选择A项符合题意。B不符合“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信息;C说法不符合“美国也孤掌难鸣”的信息;D说法明显不符合当今格局的特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答案】A【解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
24、,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美苏冷战。21.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
25、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D. 地理形势的局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
26、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B、C项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23.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A项没有认识
27、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B、C项不符和均田制的特征,故选D【考点定位】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24.如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男耕女织早期农业生产出现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所以B是铁犁牛耕;由于远古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技术不先进,早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集体劳作的方式,所以A是集体劳作
28、。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图片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进行思考。25.如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战国就出现了都江堰,故是错误的,排除含有此项的ABD三项,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26.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
29、、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欧洲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显然这是欧洲市场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和转变,A正确;官窑产品仍然是仅供官府和贵族使用,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这些产品都在官窑制作,更不能体现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C错误;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说法绝对,D错误。27.“一夫不耕,或受
30、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是A. 工场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D. 民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B正确;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不符合“一夫不耕一女不织”,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夫不耕一女不织”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28.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
31、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 重农抑商的影响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29.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
32、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A. “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 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宫廷工匠们”指的是“工官”,“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指的则是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合起来这说明当时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工官”30.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
33、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 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C.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 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答案】C【解析】【详解】商代的青铜器仍是珍贵的器具,以礼器为多,没有用在农业,故项错误;青铜器不是实用工具,是珍贵的器,不可能普遍使用,故项错误;“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特征,故项
34、正确;古代中国的文明是吸收外来文明和本土文明的多元化文明,不是单一文明,故项错误。3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
35、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D。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32.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地出现“厚往薄来”“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7
36、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所以小论文研究的对象是A考点: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33.“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 汉代洛阳B. 唐都长安C. 宋代东
37、京D. 清代苏州【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市”是指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区即市区”反映了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宋朝以前,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坊与市严格分开,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所以,宋代东京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的早期面貌。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4.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有以下内容:“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问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了明代社会A. 宗法制度依然存在B.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C. 轻商观念已有变化D
38、.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明朝的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内容可以看出把农商看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轻商观念已有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排除;B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男尊女卑思想,故D项错误。35.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
39、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36.唐朝后期夜市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 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 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 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
40、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商业管理严格,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A正确。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故B错误。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坊市管理【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37.下列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古代不同
41、时期发行的货币。 关于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 反映出商业环境十分宽松C. 都是政府首创的正规货币D. 货币改革是国家统一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半两钱,到唐朝开元通宝,再到宋朝出现纸币,货币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故A正确;秦朝、汉朝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B错误;宋朝的纸币最先出现在四川,不是政府首创的正规货币,排除C;宋朝国家没有统一,并且宋朝的纸币最先出现在四川,D错误。38.“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
42、官”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A是指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夫,他们靠自己种地为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与题意不符;B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题意也不符;C符合题意,揭示的是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与题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发展39.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
43、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明嘉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体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分工与男尊女卑不误相关在明代是男尊女卑加强的,故D项错误。40.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
44、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41.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
45、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考点:中国古代史秦汉汉代的社会经济42.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
46、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
47、心南移43.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
48、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4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
49、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 C项说法明显错误;D中信息没有提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45.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紧密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
50、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生产)46.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5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47.“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
52、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答案】(1)事件:空想社会主义产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和
53、无产阶级政党成熟。(3)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等方面回答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现实等方面回答这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2)本题据材料二“与西欧其他一切国
54、家不同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回答这指的是什么。再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等方面回答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本题据材料三“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武装暴动、农村包围城市等方面回答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再从两国国情不同的角度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对此有什么认识。4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7年3月,美国前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与美国安全,“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
55、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材料二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三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材料四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几种潜在的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回答:(
56、1)结合材料一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威胁”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所采取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面临着哪些“潜在力量”的挑战?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格局存在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日本、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和中国,冲击美苏两极格局。(3)多极化趋势出现。【解析】(1)依据所学从美国推行冷战表现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从日本等力量回答;第二小问从冲击两极格局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多极化趋势出现角度回答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57、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
58、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3)据材
59、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3)新
60、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分)(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61、”,然后注意语言组织。(2)本问实际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即可。(3)注意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然后注意语言组织。(4)本问实际是考察明清时期东西方对比,从表现和原因两个层次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展开阐述。考点:东西方经济文明点评:材料解析题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特别是对考生的能力测试作用明显。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材料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
62、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中,多采用原始资料,共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中经常选用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关内容相左的材料,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题较多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