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30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3:散文阅读之结构和主旨(讲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备战2016高考二轮讲练测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分析结构概括主旨类试题常见题型,正确分析散文的结构,准确概括散文的主旨。2掌握高考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主旨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考向详析考向一:分析结构【考纲要求】能够正确分析散文的结构。【命题规律】本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本考点与品味语言、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命题。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划分文章的层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2016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高考典例】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

2、完成20-25题。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

3、,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4、。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5、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

6、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

7、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答案】C【解

8、析】【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答题时关键要搞清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是所给词语的含义,注意二者之间的比对,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既考核文意,又考核可词语的含义,综合性能较强,基础性较强。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

9、隔膜与误解。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的题目,从手法到主旨,难度较大,是一道区分度较大的题目。答题

10、时注意先找到选项设题的区位,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都有明显的“硬伤”,即都有较为明显的错误,答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特征。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涉及文化常识的题目,是北京的特色题目,可谓会者不难。有一定区分度。北京的试卷体现文化色彩的题目较为突出,如近几年的对联,熟语等内容,这些题目和当今的国学热有一定的关系,平时注意积累,文化常识,文学常识都要有意的积累。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解析

12、】试题分析:考察的是赏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三个文段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对“梅”的内涵的阐释,以及三个外国人的不同表现,然后分析文段之间的关系。最后答出文章的主旨:对梅的赞颂和中西文化的隔膜和渴望交流。【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题目,难度较大,但设题较为明显,关键是学生的分析文章的能力。是一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的题目。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和主旨是必考的内容,结构主要考核各部分的内容以及之间的关系,主旨主要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寄托,结构和主旨是统一的整体,考核时也不可分割,所以答题时注意综合考虑。24本文倒数

13、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答案】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 凌霜傲雪的风骨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解析】试题分析:是一道考核文章的内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找选准区位,然后概括楚相关的内容,答题时注意要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分题作答,答案要全面。【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应该是考核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的题目,设题较为

14、简单,主要是概括能力的考核。答题时要审清题干,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然后提取关键词语;按着相关的标准简单的进行分类整理,做到条理清晰,不重复。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解析】【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章的主旨句的含义的题目,关键是答题的切入点的掌握,难度不大。答

15、题时注意区分句子的位置,是段首、中间还是文章的结尾,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此题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和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作答。2(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雪天 张抗抗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

16、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

17、颊流淌下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

18、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

19、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她又重

20、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

2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展开、推动故事情节。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解析】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

22、”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分)【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

23、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解析】【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

24、。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1011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

25、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续写结尾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原文的提示,“我”在寻人过程中的有两次心理转变,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即可。【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26、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给文章续写结尾,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基础知识】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技法指津】1加强阅读,积累素养。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

27、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大量阅读,熟悉散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掌握散文常见结构特点,提高对散文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答高考散文阅读中分析结构类试题。2勤写散文,提高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特点。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3强化练习,参透高考。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

28、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4掌握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清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

29、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某语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

30、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2)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

31、);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升华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4)其他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

32、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迁移提升】1(2016届江苏淮海中学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月 夜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

33、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

34、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

35、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1)文章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城里的月光暗淡、短暂、呆板(没有神采)、稀少。(可结合“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分析)(每点1分)【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本题难度不大,但易犯的错不少。首先,审题的时候,容易出现漏洞,比如“对比”,考生可能只会专

36、注于描写月亮的句子,而忽略了城里乡下的比较;其次,只会摘抄,而不会概括;第三,不知道应该使用形容词概括其特点;第四,会忽略第三段开头“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这一句,认为不是描写月亮的内容。(2)请结合第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都将视觉上的月光写成听觉上的,化静为动,使用叠词、拟声词(答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叮叮当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轻盈灵动,诗意盎然;(1分)“哗啦哗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态;(1分)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身心俱醉、无比惬意之情。(1分)

37、(手法共1分,特点2分,情感1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第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应明确鉴赏的角度,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这两个词描写的对象,然后再从这些角度分析其效果。这两个词语出自第四段,文中的句子是“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这两个词语都是来描述“月光”,前者说其“飘落”,后者说其“拥挤”,这些本应是视觉上的形象,现在都变成听觉上的感受,这是化静为动;同时,这两个词都是叠词和拟声词,读起来音韵和谐,唇齿留香。最后还要结合词语分析这两个词语的写景效果和

38、表情效果。【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易错警示】本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知道列术语,贴标签,而忘记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应为:先点明技巧,再结合句子分析技巧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比如本题,“叮叮当当”是写月光的“飘落”状态,使用这个词语让“月光”变得灵动起来,有了生命的气息;“哗啦哗啦”是写月光在草坡上和湖面上的投射,使用这个词语,月光的一泻千里便呈现于眼前了。这些都是这两个词语的写景效果,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惬意之态。这些内容都是考生容易忽略的。(3)“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

39、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案】内容:凸显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2分)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2分) 结构:统领全文,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2分)【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遇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提问的方式,是直接问结构上的作用,还是只说作用,这两者是有所去呗的,如是前者,只需从结构上回答,如是后者,就应兼顾内容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答题的模式,结构上,内容上。第三,要明确段落所在的位置,其在文中的位置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要回答完整,不能光列术语,比如本题,引出下文,到底时引出下文

40、什么,就应该看紧跟其后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答案】“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山谷里一声长啸”,衬托出乡村月夜的宁静。再次点题,将读者带进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暗指“人应怀着虔诚的心与大自然亲近”这一主旨。景语作结,富有诗意而又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得满分)【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答题的角度有:内涵、作用、技巧特色、主旨等。“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结尾有两句话,应分开一一分析。“山谷里一声长啸”,写

41、到声音,自然是以声衬寂,写出乡村的宁静;“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借助鸟被惊飞,体现月光之皎洁。而这两句话都属于写景,从收尾的技巧上来说,这是以景结情;本文的标题是“月夜”,最后的描写又再次点题。【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

42、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2)作品表面;(3)作品内涵;(4)作品背景;(5)作者;(6)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意答案语言组织的两种类型。目前探究题答案表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探究的多角度,每一角度能写出探究的依据(即文本根据)和结论;二是注重探究的深度,只选择多角度中的一个角

43、度,亮明观点,并结合文本内外,充分写出理由来,答案是“观点理由”形式。考生宜依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2(2016届甘肃会宁一种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绿染戈壁梁衡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

44、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

45、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

46、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

47、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相关链接: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

48、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

49、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B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答案】选择B项3分,选择E项2分,选择A项1分。选择其他项没分。【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50、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

51、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先掌握传记文第一段的作用一般有:介绍时代背景,衬托主角,突出文本主旨,为后文做铺垫等,本题可据此回答。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

52、鲜明突出的印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首段的作用: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第三,从效果上来看:、符合作用和效果的要求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3)文中说“左公对种树是真有兴趣”

53、,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点2分)【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左公对种树是真有兴趣”,要注意此处的“真有”,那就是到文中找左公在种树的过程的要求、做法、别人的评价。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

54、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

55、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 ,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点2分)【解析】【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本题其实是两问,答题时先找出原因,然后结合左公体现的精神品质,再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

56、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3(2015届山东高三冲刺模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雪域青稞次旦多吉久在江南读书,一日独坐阳台,竟忽而想起家乡的青稞地来。那苍茫的图景,连带着些许心绪,竟一股脑儿地填满胸壑,不能得解。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样的吗?不就是如此平淡吗?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青稞播种到地里。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

57、光,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有时,我会禁不住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说:“青稞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青稞饼,也可以做青稞酒了!”原来如此!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孩子和养牲口一样,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哪怕是糟糠窝窝头,只要有能穿的衣服,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是庄稼中的牲口吗!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闲暇时候,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之中。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

58、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节。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这其貌

59、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

60、,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裸。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某一个暑假,我专程赶回老家,想去看看久违的青稞。这个时期青稞和油菜花一样长得茂盛而碧绿。回到家后,母亲先为我打点好餐饭,我心里就一直默默念叨: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青稞。我一口气吃了四个热乎乎的青稞饼。紧接着就独自一人跑向青稞田。当我爬上一座山头,一边啃着母亲做的青稞饼,一边放眼辽阔的青稞田时,我的情绪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但孝顺生我养我教诲我的母亲,而且更加孝顺生我母亲养我母亲教诲我母亲的青藏高原。(1)作者说青稞

61、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低调”是指青稞看似“平淡”却“伟大”,看似“其貌不扬”却是个“硬汉”,看似只是“率性而为”却充满了美感;(2分)“顽强”是青稞能在“土质很差”、环境恶劣、多风季节里蓬勃生长。(2分)【解析】试题分析:要联系全文,寻觅答题区间,应是至段,把关键信息画出再加以整合即可。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合理吗?为什么?(4分)【答案】合理。青稞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与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姿态相似;(2

62、分)青稞不畏劲风,坚韧顽强、自由自在的精神与鸟儿顽强自由翱翔于天空的精神相契合。(2分)【解析】试题分析:要把句子放到具体文段当中进行考查。分析时应从姿态的相似再到精神的相似来展开。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请赏析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表现了江南稻田的与家乡的青稞地的差别,(2分)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2分)【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抒情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

63、究。(6分)【答案】不同意。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结尾由爱青稞拓展到对母亲、对故乡的孝敬,升华了主题,并不多余,不能删除。(3分)或:同意。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地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而从前面的描写中,读者已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如果以“我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一段作结,这样全文戛然而止,余味无穷。(3分)【解析】试题分析: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首先要明确观点,另外一定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探究,不能游离文本,整体回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64、F。4(2015届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流水写意彭学明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

65、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

66、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杆,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

67、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

68、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部

69、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C第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D“蓄谋已久的鱼杆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

70、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之情。【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解析】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第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作者描述了拥有“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的屈原这一类人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将“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历史终将记起他们,流水也会不断地涤荡我们的灵魂。(4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从内容上来看,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使生生不息的流水富有了文化和历史的意蕴。从行文来看,

71、作者匠心独运,先写自然的流水,再写流水历史中悲情的一面,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解析】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答案】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再写到“花朵”,有条不紊,具体可感。(2分)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2分)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

72、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文散文,要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优美,这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作者紧紧扣住“流水”的特点,文思飞扬,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或实或虚,行云流水,再加上文言功力深厚,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言之有理即可。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8分)【答案】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

73、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分)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对流水的赞美和感激之意。(2分)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2分)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就应该珍爱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要依据文本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从作者对流水的喜爱之情,从对流水哺育水乡百

74、姓的感激之情,从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等角度进行合理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考向二:概括探究主旨【考纲要求】能够准确概括散文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规律】2015年高考9个省市考查到散文阅读,就本考点来看,有单独设题,也有将本考点与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从高考命题来看,探究概

75、括作品主旨,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2016年高考仍会沿袭2015年命题特点。【高考典例】1(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

76、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

77、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

78、,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79、。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

80、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

81、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答案】AD【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A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以偏概全,D项是考查表现手法。16文章第段写

82、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

83、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答案】( 6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

84、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深层含义?答题前,我们要

85、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内容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

86、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案】(6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87、。【解析】【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2(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

88、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

89、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

90、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

91、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故乡给

92、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答案】B E【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以比

93、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本题的设题形式也是传统的形式,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是常训练的。难度不大。B项中对情感分析错误,只要学生将选项与原文对比一下,不难选出。E项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用分析错误,稍有难度。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答案】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题型设置和往年相同,重点考查对文中

94、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考查。难度不大,在文中有相应的表述。此题选择的点很好,虽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但是需要静心分析,抓住关键,组织答案要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这样才能得分。方法上可以分段、分层次进行概括,逐条表述。14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答案】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

95、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这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训练比较多,有方法。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分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纸上故乡”,要抓住文章主体部分写了故乡的哪几方面,分析“纸上”的具体含义。“纸上”可以理解为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几个部分。【基础知识】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

96、而神不散”,运思落笔看似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用一根思想的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这根红线即是作品的主题。所以,在散文阅读中主题的把握十分重要,阅读鉴赏,必须有主题意识,必须从标题、首尾、文眼句及议论抒情语句中迅速把握主题,从而深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本考点包括:能够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技法指津】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

97、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必需的能力,但却是学生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的问题了。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表达主题的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

98、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概括主旨类试题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类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4掌握概括散文主旨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主题很多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所以阅读散文时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然后快速阅读

99、全文,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分析首尾解读主题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探究主题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联系背景探究主题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

100、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因文而异探究主题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5

101、概括散文主旨类题目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常见题型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2)解题思路:全文内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

102、变化。主旨概括答题要点: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3)答题格式: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 揭示了)主题。【迁移提升】1(2016届山东青岛一中高三上检测)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青岛的树苏雪林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鸟,也是我国黄海上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

103、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抢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久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冠冕上,放着万丈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所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惟有青

104、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注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林两林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波鲁瓦、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为的是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

105、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晶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鵝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綉线坊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渑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106、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倚靠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籁籁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寥廓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的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说有几林树,也是黄萎葳蕤,索无生意,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

107、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林。土壌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数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1)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林?(4分)【答案】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

108、的喜爱之情,与初回国时所见荒废景象形成对比,表达失望之感(2分),烘托(衬托)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2分)。【解析】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叫你眼晴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2分)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2分)【答案】排比,由视觉写到嗅觉,再到感受(1分),突出了青岛的树茂密繁盛以及它所带给作者的那种感受与惊喜(1分)。拟人(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菩提林的幽雅,体现了作

109、者内心的愉悦和宁静(1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分析,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4分)【答案】茂盛(多、密密层层、遮天盖地)(1分),苍翠(1分),多人工栽植(1分),让心灵与自然契合(能滋润心灵)(1分)。【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分析。(6分)【答案】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

110、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4分)。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2016届江苏徐州一中高三上阶段性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

111、勃。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

112、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

113、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

114、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

115、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1)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有什么含义?(4分)【答案】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解析】【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

116、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壶口的黄河第20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此题所给的语句是“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句中的重点是“该”和“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解题要点:就句子分析语法,抓关键词,如是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

117、类,明确其联系;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应由她哺育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传记的精神。第一个答案只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故只能得1分;第二个答案既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也回答了其深层意思,故能得2分。(2)结合文意,概括“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6分)【答案】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

118、过早结束了人生。【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理解“伤痕累累”的意思,是“形容伤痕很多”的意思;然后分析这句话和上下文的关系,借以确定答题的区域,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三段,由第三段和上下文的关系可以看出,答案应在下文。第四段写其怀才不遇,放纵文字;第六段,写其仕途受挫;第七、八段写其溺水而亡。【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解答此类题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

119、,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3)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了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

120、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意对即可)【解析】【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典例拓展】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任林举岳桦(全国卷2)、楚岩老屋(天津卷)、和谷司马祠(北京卷)、画家黄永厚(江苏卷)等,这些作品,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阅读中我们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雷抒雁彩色的荒漠(全国卷1)、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阅

121、读中,我们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林斤澜春声和春深(上海卷)这类的标题则属于关系命题,阅读时我们应该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推敲和理解。从而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张炜木车的激情(浙江卷)、周劼人寂静钱锺书、张炜耕作的诗人(广东卷),这些标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如“激情”“寂寞”,这是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而如“耕作”这样的动词,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劳动的踏实、辛苦和苦苦追寻的感情,阅读时对“耕作”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自然也应该全面把握

122、。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张笑天上善若水(江苏卷)等,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前者,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能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后者,需进一步弄清此“水”的宽泛意义和具体环境,则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认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而09高考题中

123、任林举岳桦(全国卷2)、楚岩老屋(天津卷)、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不仅点出文章写作的对象,而且标题同样具有文章线索的作用,在结构思路上也有着重要作用。(4)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6分)【答案】以景语作结,已景表情。斜阳已经成余晖,逝者不可追,留下的是无限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对王勃早逝的惆怅与无奈。在内容上升华主题。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抒情委婉含蓄,让读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解析】【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典例拓展】结尾句段的作用“三思考”。第一,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第三

12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比如冬日香山的题目“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尾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题干已经明确了题型,考查结尾句的作用,也明确了寻找答案的范围是“全文”。可以这样思考:从内容方面,作者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与全文内容是怎样的关系;内容是在上文所写香山的基础上对香山的清爽骨气本质的一种赞美,也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从形式上看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至于对读者的感受方面,可答也可不答。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3(2016届安徽省合肥一中、芜湖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

125、面题(25分)时间之旅林清玄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

126、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 Some where in 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

127、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

128、贵的,是永恒的。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千古以来多少缠谴的爱侣,而今安在哉?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日步步春生。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怜春痛春春几?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这一阅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

129、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盂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情爱”竞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

130、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转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剐呢?“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注弘一法师赠会泉法师联语,刻在厦门会泉墓地(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

131、确的两项是( )(5分)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了这个结论。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E“隋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作者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答案】(5分)选E得3分,C得2分

132、,D得1分。【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作者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为什么?(6分)【答案】(6分)从电影似曾相识结局来看,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常常是悲剧收场。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到终结之际都伴随着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情爱是会凋谢褪色的。“时间”永久流变的,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乐天安命,努力把握当下,生命才会充实有意义。【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

133、“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所在的语段,结合着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答题区域可参照第7段、第14段组织答案。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分)引用。作者为了阐明观点,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词,既有利于阐明道理,又使语言优美,缠绵感人。排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世间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比喻贴切

134、,句式优美,生动形象。对比。似曾相识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反差,情爱故事美满与破碎的对比,普通人情爱幸福开始悲剧收场的矛盾,在对比中得出时间之旅的不可逆性。【解析】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8分)【答案】(8分)观点开放,学生答案必须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回答本题,应在感知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上理解“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既可以根据第二题“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也可以联

135、系现实,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爱情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4(2015届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高三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山之子李广田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忽然从雾里传来

136、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害怕?”我有些疑惑。“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 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

137、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芦,到底

138、哑巴说了些什么?“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山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

139、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1)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

140、有些怅惘”?(4分)【答案】喜悦是因为: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怅惘是因为: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文中多处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6分)【答案】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

141、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同时含有作者对哑巴的祝福。结构上,百合花作为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通过两

142、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评分建议: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孩子讲的哑巴的故事可知巴居住环境恶劣,生活的艰辛。哑巴讲的故事没有人听懂,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答案】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