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98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20语文二轮通用版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编者按学术论文指的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导向性,2019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2019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文,2019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李荣启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一文,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对此类文章给予高度重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

2、一门科学或学科绝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当

3、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前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

4、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在20世纪最初的两个十年里,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试图按照本来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而另一个方面,虽然世界已经更为广

5、阔,但人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较之以往更显渺小。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同时各种新闻媒介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愿望,而传记文学则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至少可以读到数十部关于他的长篇传记。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那种要求自省与自助以及从伟人们身上发现自身的影像并如是行动的愿望亦促使他们对传记文学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传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亦在表现上寻求其更大发展的重要契机。(摘

6、编自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D由于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伦理学提出的问题。DA项,“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错。根据原文“不再仅是”

7、可知,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是两者兼具,而非从前者转为后者。B项,张冠李戴,“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非“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而是“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C项,强加因果,“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与“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并无因果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特点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传记文学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融合共生关系的命题。B文章中以“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论述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给

8、这一写作样式带来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C文章第五段从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和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之间的矛盾,阐释人们对传记文学投入更大热情的原因。D对于传记文学的发展进程,文章首先交代了背景,接着分点论述,最后总结,让读者了解到传记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上寻求更大发展的各种契机。AA项,“传记文学将建立融合共生关系”错。由原文第一段可知,传记文学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的关系是“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因此不能表述为“融合共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运用,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传记文学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B在现代

9、,新闻学是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是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C大多数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并不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D传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人们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愿望,我们读了很多关于拿破仑的长篇传记,所以我们今天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D“所以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意思是我们今天对拿破仑的了解并不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少,但不能肯定地说超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46题。(9分)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

11、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是使读者有一

12、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13、,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BB项,范围扩大。

14、根据原文,读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并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论语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充分有力。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D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D“对比论证”错,第五段以西方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为例,论证中西方文学阅读中的读者的兴发感动是类似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

15、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DA项,“不是感动一位读者,而是无数读者”错,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第二、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越背离越能体现”曲解文意,所谓“背离作者原意”只是读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

16、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话剧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

17、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

18、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

19、,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B中国话剧以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C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D“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国话剧是“民

20、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入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D文章以商鞅等话剧演出获得成功为例,证明了话剧植根于民族文化是可行的。B“相辅相成”错误。文章只阐述了传统戏曲对话剧的影响,并没有提到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影响,所以不能说“相辅相成”。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

21、关注。B中国话剧是作者文化素养的显现,是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是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C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AB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中国话剧都能体现“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C项,“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只能表明它具有民族特色,而不足以推断出“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结论。D项,“就能”说法绝对。“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只是“创造出艺术精品”的必要条件。学术论文(二)(限时2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22、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

23、、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非常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非常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中医

24、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病者的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近百年来我们形成的这样一种观念: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直觉是不可靠的;理性的东西是清晰的、准确的,直觉的东西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

25、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摘编自楼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基于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认为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B中医选用药材强调地域的差异,这与“自然合理”理念中尊重自然的内涵不符。C中医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诊断疾病,以实现对病情的准确把握。D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

26、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BB项,曲解文意,“这与自然合理理念中尊重自然的内涵不符”错误,根据文章第3段“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可知,二者应是相符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阐释注重个性的理念,是建立在对尊重自然的理念做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的。B文章引述科学模糊学理论,来论证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强调的直觉思维的观点。C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多方面论证了中医对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D文章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包含了为中医正名的动机。BB项,文章引述科学模糊学理论,是为了论证“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

27、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片面”,进而证明“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上,超越了实证观念与思维。B与中医尊重自然的理念相反,“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C中医崇尚的“自然合理”的理念,也体现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的做法中。D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CA项,无中生有,“超越了实证观念与思维”错误,文章并未比较实证思维与整体关联思维方式的优劣高下。B项,曲解文意,文章第3段说“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

28、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意味着“科学合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越来越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处。D项,表述过于绝对,文章只是说要厘清理性与直觉的关系,但中医传统理念的继承与坚守还涉及很多方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

29、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

30、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的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

31、”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

32、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做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DD项,曲解文意,“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原文最后一段提到,“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由此可知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

33、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DD项,张冠李戴,“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错,从原文最后一段的相关论述来看,作者反思的是“以中释中”的偏颇。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

34、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CA项,“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应该是“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B项,说法绝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可知,并不是“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D项,曲解文意,“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错,由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可以看出,对“纯而又纯”的方式

35、应是排斥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

36、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

37、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这些伦理性实体历史性的变化都要求礼和礼治全面的革新。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

38、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负有督促民众履行义务以及教化民众等职责。B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倡导的契约国家,其唯一职责是维持秩序,没有积极功能。C人们的社交范围正空前扩大,各

39、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即将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D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礼和礼治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不断系统化、完善化。CC项,混淆时态,已然未然错误。 原文是“已大大超过”,而非“即将超过”。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了引证手法,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B文章运用了例证手法,列举伦理性实体的变化现象,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C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逐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D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论证了“礼治”的当代意义。BB 项,论证观点的判断有失偏颇。 文章运用例

40、证手法,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不准确;根据文意,证明的观点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或“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礼会产生许多差异”。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义、廉、耻”等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准则。B吉礼、宾礼、军礼等礼仪,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手段,能够推进国际交往。C因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责任伦理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今日之中国,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AB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重要手段”而非“必要手段”。C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说“

41、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而该项成了因果关系。D项,无中生有,“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于文无据。编者按时评指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它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文体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在地方省市高考命题和模拟试题中,

42、经常会出现时评和政论文,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切不可忽视此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

43、因此而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之名,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去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特色的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

44、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

45、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

46、成为精神家园。(摘编自石羚建筑要有人文之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出文化主体意识。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就往往会引起质疑。CC项,以偏概全,“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出文化主体意识”错,原句是说“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

47、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传统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AA项,“对比论述”错,由原文第4段“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可知,二者并不是“对比论述”,且“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于文无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

48、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B如果说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那么仿古建筑热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否定。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如此才能有发展、有创新。BA项,“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与“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之间并无因果关系。D项,说法绝对,“仿效古人

49、、借鉴西方”并非发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并且原文对仿古是持否定态度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

50、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

51、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52、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可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为此,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摘编自吴晓

53、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组成部分,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B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升级。C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有智无慧”的问题与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有关。D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是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BA项,“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错,属强加因果。C项,偷换概念,原文第3段“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智能管控领域”体现了城市治理主体的局限性,而不是智能管控领域的局限性。D项,以偏概全,“

54、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彰显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B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C文章指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要坚持两个原则,并没有去分析二者关系。D文章围绕智慧城市,明特点,谈作用,摆问题,讲办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BB项,文章列举“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并不是为了证明“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这一观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一定不会有智慧城市乃至数字中国的建设。

55、B即使我们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理想预期。C城市居民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D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负面效应,就应该了解城市的真正需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CC项,曲解文意,“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并非“城市居民”所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

56、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

57、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58、。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了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人

59、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行为规范力。(摘编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

60、代中国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B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再从家庭中获得”错,原文第2段是说“主要不是从家庭中获得”。C项,以偏概全,“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错,原文第2段说的是“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D项,张冠李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B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C文章先概述“新

61、”“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D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DD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论及“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得到凸显,因此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尤为重要。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D道德基准只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只是说“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并没有论及“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和“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