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61.50KB ,
资源ID:4992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92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遂宁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遂宁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遂宁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农业拥有包含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A. 精耕细作B. 刀耕火种C. 男耕女织D. 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刀耕火种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2.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

2、;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A. 先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 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 早期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 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答案】A【解析】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从材料可知:“乐”通“和”,“礼”通“序”,结合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和秩序的共同追求,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百家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结合所学礼乐制度的作用分析

3、解答。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

4、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

5、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戴周王为天下共主,和秦朝时期“君主”具有相同的含义,故B项正确;等级森严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分封制下不仅君臣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故C错误;宗主具有血缘关系,郡县制没有,故D错误

6、。5.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 【答案】C【解析】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其主要思想是通过他的治国理念和秦朝的推广而影响后世的,所以不选。故选C。【考点定位】 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6.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A.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B. 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C. 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D. 家族经济水平决定

7、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反映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而是强调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等,结合宗法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7.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

8、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8.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

9、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9.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10、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C【解析】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农民可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项正确。中国传统农业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约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生产技术的更新和耕作方法的改进,D项错误。10.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 C. D.

11、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正确;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正确;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故不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影响1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

12、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12. 直到1900年左右,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文化的

13、包容性B. 小农经济的保守性C. 文化专制的残酷性D. 闭关锁国的封闭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分析主要原因一般从经济上分析,A与题意无关;B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保守性造成中国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和探求新知的动力;CD不是主要因素。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影响13.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 “抗议” 是指A. 抗议圣经权威B. 抗议国王的权威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 抗议贵族的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交流,希望把君权神授,

14、推崇国王的权威,建立民族教会;抗议贵族的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任务。所以选C,排除ABD项。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4.当代世界知名法学家伯尔曼这样评价路德改革的意义:“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这一意义的进一步影响是A. 摧毁了宗教神学对西欧人民的精神统治B. 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C. 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以法维护自身权益D. 使宗教改革得到德意志境内王公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宗教改革前教会在西欧建立起大

15、一统的神权统治,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罗马教廷。材料说明路德的改革使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罗马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被打破,以世俗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或民族的地位突显出来,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和法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境内王公对于宗教改革的态度,排除D项。15.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A.

16、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16.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17、,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主要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17.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

18、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18.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爱尔兰鹿由于过度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致最终灭

19、绝。与材料现象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A. 进化论B. 量子论C. 细胞学说D. 相对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环境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与此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生物进化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误,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9. 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

20、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 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C. 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 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从本质上说明”,ABC三项是表面现象,排除。依据材料中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可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人们改变

21、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故选D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与“新经济”20.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和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布罗代尔强调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知B. 西欧文明与中国文明有相通之处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D. 应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

22、索”及“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分析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即注重考察文明的古今发展传承,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并非材料主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A.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C. 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的

23、标志是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故排除B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的是人文主义,故排除C项;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是启蒙运动,故排除D项。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否定了封建教会的理论,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选A。22.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

24、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排除B;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故C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D。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流派23.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B. 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C. 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

25、主要娱乐方式D.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从材料“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等信息可以看出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故选B。A中文化渗透没有根据;C中主要方式没体现;D中一直表述绝对。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艺术的主要成就电影艺术24.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

26、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25.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

27、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反映出电视艺术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艺术品走下圣殿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电视电影艺术的发展使得故宫博物院的艺术珍品得以向最广大的民众开放,同时也不失艺术的原貌;使得民众的精神生活极大地得到丰富;使得艺术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故选A。考点:史学常识(课标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28、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之罪,凡犯有“谋反、谋叛、谋大逆”等罪,不仅本人“决不待时”施以酷刑,而且诛连甚广,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等民事行为则视为“细故”,常常依据礼的规范或习俗进行调处,而缺乏必要的法律调整。家法宗规对于族内的财产、继承、婚姻等民事法律关系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在实践上取代了用民事法律来调整家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至于为私权益而进行的诉讼,在统治者看来不外是细事争端,他们所追求的是息讼、无

29、讼,这是他们良好的官声政绩的表现。摘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等材料二: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1569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

30、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法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民法修订因素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特点:刑民不分,民法依附于刑法;未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私权观念淡薄;追求无讼的价值取向;融入古代礼和宗法观念。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重礼及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宗族制度、宗法观念的影响。(2)影响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中国时局的影响;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历代政府的推动;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外国列强的推动(答具体史

31、实也可给分)。作用: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可知体现的是刑民不分,民法依附于刑法;根据材料“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等民事行为则视为“细故”,常常依据礼的规范或习俗进行调处,而缺乏必要的法律调整。”可知体现的是未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根据材料“至于为私权益而进行的诉讼,在统治者看来不外是细事争端,”可知体现的是私权观念淡薄;根据材料“家法宗规对于族内的财产、继

32、承、婚姻等民事法律关系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在实践上取代了用民事法律来调整家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知体现的是融入古代礼和宗法观念。中国古代民法产生特点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2)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可知体现的是近代中国时局的影响;根据材料“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可知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努力;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可知体现的

33、是历代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可知体现的是外国列强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发展和借鉴近代西方法律也是影响近代中国民法修改的主要因素。中国民法修改的影响需要从民众法律意识、法制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民主意识的传播等角度思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

34、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希望列强侵华与中国的近代化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论证:(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权沦丧,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2)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或运动前赴后继,在探索与抗争中

35、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所以说,近代的这种大变化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解析】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

36、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论题。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来进行论证。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几乎涵盖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能力水平高。解答本题首

37、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其次要选准论据,论据要准确而典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用最初的规定是:水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朱纲候主编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

38、概括隋文帝经资改革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1)内容: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均田制改革:减免赋役整顿户籍,改革币制。(2)作用:调和了土地占有的状况,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国家在册户口增长,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南北方交流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解析】(1)根据“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概括改革内容。(2)根据隋文帝经济改革在土地制度、减免租税、整顿户籍和改革币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分析得出历史作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