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刺2021高考备考考前冲刺卷语文试卷(四)考试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注意事项:1. 请在答题前填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填写在答题卡(纸)上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
2、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
3、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
4、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
5、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
6、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
7、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
8、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
9、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
10、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
11、”“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
12、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
13、,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以仁对海,心存敬
14、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
15、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
16、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
17、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
18、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
19、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8 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陶谦
20、字恭祖,丹杨人。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祠灵星,有赢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后边章、韩逆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众辱温。温怒,徙谦于边。或说温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温然其言,乃追还谦。遂为之置酒,待之如初。(赵)昱年十三,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毋君受公羊传,至历年潜志,不窥园圃,亲疏希见其面。高洁廉正,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
21、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笮融从临淮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曰:“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遇恶止乱之务也。”又曰:“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
22、臣之愿也。”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B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C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D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西汉时开始以此作为
23、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B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C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引申为投降。文中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D贡献,进贡,文中指进献之物。现代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也可以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谦性格孤傲。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担任参军事时在百僚盛宴上当众侮辱司空张温。B陶谦为官清廉。别人无法揭发检举他的过失;在举行祈年祭祀时官府想将盈余的钱奖给他,他拒
24、绝接受。C陶谦知人善用。他用多种方法使高洁廉正、不愿做官的赵昱改变初衷,接受察举,赵昱后升为广陵太守。D陶谦有政治远见。皇帝听信曹操上表让州郡暂时罢兵的建议,下诏罢兵,他上书分析形势,反对罢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2)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14 陶谦上书拒绝罢兵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欲作新
25、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注】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B. 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C. 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D.
26、 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16. 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账外转到账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 ”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2)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琵琶行中的“ ”和锦瑟中的“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刺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
27、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葱、姜、花椒、茱萸等蔬菜的刺激性味道。花椒、姜、茱萸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辛辣调料。中国关于辣椒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明代杭州人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描述了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就意味着辣椒进入中国的最初身份,居然是观赏植物。贵州是我国率先将辣椒作为食物的地方。据1722 年的思州府志记载,贵州食盐匮乏,生计窘迫的下层民众,购买食盐所需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于是他们成为了食用辣椒的先锋。由于辣椒与茱萸相比,在贮藏、种植和食用等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完全取代了
28、茱萸。对于辣椒在西南官话区短时间内的迅速风行,有论者以为这与地理条件有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或许,辣椒的流行是两个因素结合的结果。今天,东南沿海一带可能仍旧是中国饮食版图上辣度最低的地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从吴语在苏、沪一带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一目了然。B.这从吴语在苏、沪一带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C.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一目了然。D.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9、3分)A.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B.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C.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
30、中小学劳动教育 。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2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三)写
31、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列子汤问材料二: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C(A项,“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B项,选项中的第一句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成了递进关系,与原意不符。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
32、来”的表述亦欠妥当,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D项,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2.D(原文中“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3.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4.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
33、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本题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共4分)5.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每点1分,共6分)6D(3分) 文章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7B(
34、3分) A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C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项,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8.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4分。每点2分,对历史的想象1分,精神品格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的基
35、础。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6分。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11C12A13(1)陶恭祖本来凭借才能谋略被您器重,(您)不如消除怨恨,能够恢复(你们)当初的情分,使(您的)美德远扬。(2)现在天下纷乱,州郡出兵,士兵疲劳困苦。应当各自停战,遣散将士,(让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14自古就是依靠武力消除暴乱;罢兵会使国家军力和财力虚空,威望受损;罢兵会使国家有难,群凶势力逐渐强大。
36、陶谦字恭祖,是丹杨人。陶谦本性刚强正直,他有高远宏大的志节,年轻的时侯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的官职,后又授予舒令的官职。陶谦为官期间廉洁,没有什么可以督察举发的,在举行祭祀祈年时,有馀钱五百(铢),有人想要隐藏起来。陶谦把钱交给官府后离开。恰逢西羌侵犯边境,皇甫嵩担任征西将军,他上表请求配备武将,皇上任命陶谦担任扬武都尉,和皇甫嵩一起征讨西羌,把西羌打得大败。后来边章和韩遂叛乱,司空张温奉命出兵讨伐。又请求让陶谦参与军事,接待陶谦的规格非常高,但陶谦轻视他的行为,心中存有不服之气。等到大军返回,百官举行了盛大宴会,张温嘱咐陶谦依次斟酒,陶谦当众侮辱张温。张温愤怒,把陶谦贬谪到边疆去。有人劝
37、张温说:“恭祖本来凭借才能谋略被您器重,(您)不如消除怨恨,就能够恢复(你们)当初的情分,来让(您的)美德远扬。”张温认为他的话对,就追赶陶谦让他返回。于是为陶谦摆下酒宴,对待他就如当初一样。赵昱十三岁,乡里人称赞他孝顺。他到处士东莞人綦毋君那里学习,赵昱在过去的多年中一直专心致志学习公羊传,不窥视园地,无论是亲密的人还是疏远的人都很少见到他的面。赵昱高尚纯洁廉洁正,州郡招请他,他常常称病不答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同召见赵昱,赵昱不接受召见。陶谦当初征召他并授予他别驾从事的官职,赵昱托辞生病从而避开了。陶谦又让扬州从事会稽人吴范宣布诏书,张昱坚持自己的意愿不改变;陶谦想用刑罚来威胁他,这样以后赵
38、昱才接受了。张昱被举荐为茂,调任为广陵太守。叛贼笮融在临淮被征讨,突然进入郡界,赵昱率兵抵御抗击,战败后被杀害。曹操父亲在泰山被杀,归罪于陶谦。(曹操)想讨伐陶谦,却畏惧他军力强大,于是上表让各州郡立即停战。诏书说:“现在天下纷乱,州郡出兵,士兵疲劳困苦。应当各自停战,遣散将士,(让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陶谦被召回,于是上书说:“从古代以来,没有不通过炫耀武力来平息战乱,用武威震慑来制止暴戾行为的。如果受命遣散将士,会削弱国家,让国家空虚,放下军事装备反而会助长战乱,减损官府的威信来增加敌人的力量。现在停战(遣散将士),将来灾难必定会到来,对上让我有愧于皇帝授予官爵的本义,对下让众多坏人一
39、天天一月月地滋长扩大,这不是用来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发生邪恶之事,制止动乱的紧要的事情。”陶谦又说:“国内出现了许多动乱,到现在还没有消除,应该进贡的包茅也没有送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没有哪天安定下来。我确实想进贡的物品一定会送到,进献的美味食品能够顺畅地进献,这样以后就融化兵器,解甲归田,这是我的心愿啊。”曹操得知陶谦上表的事,知道不能停战,就进攻彭城,杀了许多百姓。陶谦带兵攻打他,青州刺史田楷也带兵救陶谦,曹操只好带兵回去了。15. A 【解析】表达了作者对东南地区的喜爱之情错。首联的意思是: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
40、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16、本诗尾联的意思是,田横等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通过用典、反问的手法,赞扬田横及其义士们不为苟活而屈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表达了对文人士大夫的讽劝,抒发义士难觅的悲哀,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解析】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最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41、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蕴藏在最后这一问中。17(1)散入珠帘湿罗幕 瀚海阀干百丈冰(2)杜鹃啼血黎哀鸣 望帝春心托社鹃(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18.D19.B20.去掉由于;改为种植、食用和贮藏21而是人需要耕种;还要改进方式;教育是目的。22奠定心理发展的基础;丰富生活和生产经验;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