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90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5时空定位 子目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答案B2.如图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典故。该典故可以用来说明()A.分封制遭到破坏 B.礼乐制度的不完备C.宗法制趋于强化 D.王位世袭制已崩溃答案A解析“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这反映了周王分封诸侯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王位世袭制并未崩溃,

2、排除D项。3.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D子目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答案C5.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6.“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答

3、案C7.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A.奖励军功,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C.限制贵族特权D.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B项。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较为彻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迅速推广D.修建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答案A子目三孔子和老子9.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

4、,这两位思想家是()A.孔子和孟子 B.墨子和老子C.孟子和庄子 D.孔子和老子答案D10.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答案B11.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说明儒家思想缺乏创新D.使“五经”成为儒学基础读物答案A12.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A.道家思想 B.无为思想C.辩证法思想 D

5、.以柔克刚思想答案C13.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A.民贵君轻 B.精神自由C.节俭尚贤 D.无为而治答案D子目四百家争鸣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统治者争霸需要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 B.C. D.答案C15.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邹衍答案D16.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A.儒家 B.

6、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17.(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1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的变法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一致()A.孔子的“为政以德”B.老子的无为而治C.庄子的逍遥D.韩非子的以法为工具的中央集权思想答案D一、选择题1.下面两幅图片,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图片信息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答案D解析一

7、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原因是大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这反映的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与人民遭受的灾难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是否确立,排除C项。2.“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中,哪项最能体现促进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A.铁制农具的使用B.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C.各国金属货币的使用D.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生产力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A项正确。B项不是

8、主要原因,排除;使用金属货币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D项。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A解析商鞅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力,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故D项错误。4.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

9、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A.体现了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B.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C.渗透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D.体现了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道长存于天地之间”“道无处不在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老子这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老子代表的是没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5.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

10、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C.道家儒家法家 D.道家法家儒家答案D解析由“关注人生自由”可知,这应为道家“无为”的思想;由“关注国家公正”可知,这应为法家“法治”的思想;由“关注文化仁爱”可知,这应为儒家“仁”的思想。故选D项。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答案B解析诸子百家

11、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故选B项。A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儒家的主张,D项在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没有具体的体现,均排除。7.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甚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说明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

12、响深远,故选C项。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百家争鸣促进儒家吸收各家思想,有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资料搜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人教版中国历史【识图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角色扮演】(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

13、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理解学习】(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探究争鸣】(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方法探究】(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4)同意刘芳

14、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5)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期,推行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鞅变法。第(3)问,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

15、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刘芳的观点。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没有被废除,仍然延续,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一件历史事件(变法)的评价标准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历史特定的大背景下考虑,看变法有没有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从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来评价

16、历史事件。9.(2018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答案(

17、1)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第(2)问,根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根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根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根据材

18、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一、选择题1.1965年,山西侯马市出土了春秋时期晋国官方文字记载的“侯马盟书”,出现了要求宣誓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的宗盟类约信文书。据统计,出土的文物有500件之多,其中人事方面的内容大大超过诅咒、卜筮;参盟人有152人之众,且有许多“寻盟”(反复举盟)的现象。这种现象()A.推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出现B.体现了“重民轻天”观念开始产生C.晋国分封制的瓦解D.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出现了要求宣誓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的宗盟类约信文书”“参盟人有152人之众,且有许多寻盟(反复举盟)的现象”说明

19、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相互倾轧的斗争,这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历史趋势,故D项正确。当时已经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民轻天”观念,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2.(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

20、正确。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贵族等级爵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21、材料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4.(2019海南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解析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分化,也不是反对追求富裕,故排除C、D两项。5.(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

22、”“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墨子中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3、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指出材料二中两人选贤任能主张的相同之处。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

24、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可知,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根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第二小问,从二者对“贤”态度的出发点来看,他们都是为君主的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二者都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第二小问,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他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而该项措施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