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79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B国人穿洋服、吸香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B项;“全方位渗透”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生活习俗的变迁,无法据

2、此推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全社会的认同”说法欠妥,排除D项。2(2020洛阳模拟)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 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觉醒程度决定运动成败B政局变革推动生活习俗变化C戊戌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D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束缚B材料体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民间改穿西式冠履的人由寥寥到购买西式冠履花费巨大,由此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对人们的服饰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3、命两大历史事件后,人们服饰变化的不同结果,体现的是运动对于民众觉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排除A项;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是对材料中戊戌变法部分的分析,不能体现材料中辛亥革命后用于购买洋服耗资很大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用在购买洋服的花费大,未涉及国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排除D项。3(2020南充一模)民国时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第一日为文艺界与名流闺媛,第二日为电影界明星,第三日为花界之诸姊妹”,这一时装公司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材料说明()A时尚潮流推动女权运动发展B企业利润主要依靠广告宣传C西式时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D优秀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

4、展D根据材料“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可知,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努力打造企业文化,以此助推企业的发展,故选D项;女权运动为政治运动,与材料主旨企业文化不符,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企业利润的获取方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上海,并未涉及其他地区,排除C项。4下表是清末民初社会现象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该时期()记述出处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张爱玲更衣记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民国鄞县通志A.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B崇洋媚外现象

5、愈演愈烈C社会风气发生巨大的变化D妇女解放运动日渐兴起C民国初年服饰的变化、辛亥革命前后发式的变化,都体现出社会风气发生巨大的变化,故选C项;A项出现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习俗的变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没有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妇女解放运动,排除D项。5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A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B强化了服饰的政治色彩C缩短了男女间的地位差距D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改良旗袍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在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体现了中

6、西合璧的特点,故选D项;中山装和改良旗袍是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但材料强调的是西式服装对中国服饰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中山装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改良旗袍没有,排除B项;民主政治的推行、经济的发展、平等思想的传播等能缩短男女间的地位差距,而服装并不具备这种功能,排除C项。61928年,兰州市召开了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又令兰州东关周姓夫妇肩背旗一面,上书缠足痛苦,带领童养媳游行各街市及会场示众。会后,自愿放足妇女甚多。这说明()A土洋并存是近代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B兰州地区最早开始了移风易俗C民国时期迫令放足运动效果明显D宣传活动有助于社会习

7、俗变化D由材料“会后,自愿放足妇女甚多”可知,兰州宣传放足的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宣传活动有助于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D项;裹脚是中国传统习俗,放足活动也是中国人自行开展的,无法体现土洋并存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其他地区的做法,因此不能说兰州放足“最早”,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71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就这样找来了革命新女性汤国梨。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方式反映出当时()A征婚成为主要求偶方式B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C婚姻习俗出现近代化趋向D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C材料“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

8、”体现了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反映出当时婚姻习俗出现近代化趋向,故选C项;章太炎征婚只是个例,不能说明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若是普遍现象就不会轰动全国了,排除A、B、D三项。8“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入中国;“星期”是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A根据材料“最终,星期替换了礼拜”可知,中国本土词汇取代了外来词汇,这反映了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被激发,故选A项;盲目排外指的是对外来事物不加分辨一律

9、排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星期”替换“礼拜”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战胜外来文化,与向西方学习无关,排除C项;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指的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9(2020洛阳一模)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表明当时()A婚姻自主习俗成为社会主流B简约文明的结婚仪式受民众推崇C个性化的征婚方式开始出现D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D材料“天足”“通晓中西学术”“文明通例”体现了婚姻观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婚姻自主习俗成为社

10、会主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个性化的征婚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开始出现”,排除C项。10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A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B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C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D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D根据材料“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可知,万国公报作为公共传媒,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平

11、等、自由、民主等进步观念,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故选D项;根据材料“万国公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等信息可知,该舆论宣传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成为近代报刊的先驱,排除B项;根据万国公报并非清政府主办以及“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可知,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11从19世纪6090年代末,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以1858年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报创刊于香港为开端,总数达到几百种之多。这一现象()A表明政论性的报刊已成为主流B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C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

12、体发展D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C19世纪609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变局,对社会造成深刻影响,此时“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当时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并未提及其类别,无法看出哪种报刊成为主流,排除A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清政府管理不力的结果,且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对报刊业的态度,无法看出其对报刊管理不力,排除B项;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反映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但并未反映思想的剧变,因此这一现象无法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排除D项。12点石斋画报(1884年创刊,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

13、、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曰:“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翔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B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C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D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D结合材料中时间可以联系到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从用词“如鸟革状”“穷北极”“广眼界”可知,这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之情,故选D项;材料中画报报道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体现不了“翔实”,排除A项;民报创刊于1905年,排除B项;新闻画报体现新闻传播,不能说明传播新知是“

14、首要特征”,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满洲贵族入关之后,使清朝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却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并且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权

15、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婚礼俗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 ,因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缔结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其次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更加简朴快捷,仪式西洋化,还具备了婚姻的法律化效应。由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结婚年龄后延,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既有自由结婚的权利 ,也有自由离婚的权利 摘编自美罗斯变化

16、中的中国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和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姻礼俗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承明制”“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更多考虑的是婚

17、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受欧风美雨的冲击”“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等信息分析回答。答案(1)背景:继承并吸收了明朝的婚姻礼俗;受到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聘财成为婚姻的必备条件。特点:男女不平等性;礼法结合;具有禁锢性,不自由性;早婚的普遍性。(2)变化:传统婚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逐渐加大;择偶标准的新变化;“文明结婚” 婚姻礼俗的新风尚;离婚再婚禁律开始被打破;早婚之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原因:政治变

18、革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江南地域经济的发达为婚姻自由提供物质的保证;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近代教育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常有人以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婚姻问题的看法。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81名已婚学生中,自己作主订婚的比父母代订的要多,对婚事不满意而想离婚的占44.3%随着离婚案例的增多,有些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予以肯定。如盛京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称:离婚是“国人思想发展之结果,婚姻关系人一生之苦乐,形式上虽注重

19、在伦理上之结合,而实际上尤须赖理性之调适,徒有伦理上死板生捱,生拉硬扯,未有不发生问题者。今则科学昌明,神权日衰,思想解放之花大开。离婚案件之增加,除非我们认为人类思想发展不是好事,因此非但不能反对,还当原谅,还当援助”。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材料“随着离婚案例的增多,有些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予以肯定”可得出观点:民国前期,大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理解并支持离婚。结合所学知识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青年知识分子婚

20、姻观念的原因及影响。答案示例:观点:民国前期,大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理解并支持离婚。评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支持婚姻自由。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女子逐步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地位提高。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反对封建旧道德、倡导婚姻自主的主力。其间,近代报刊的宣传,也对近代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在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的婚姻观发生转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