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07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左图为飞檐景观,下右图示意飞檐光照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设计的主要

2、目的是( )A. 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B. 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C. 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D. 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2. 某建筑设计师在浙江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从排泄雨水的角度看,与北京相比,应做的调整是( )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A. B. C. D. 【答案】1. B 2. A【解析】分析】【1题详解】和普通屋檐相比,飞檐上翘对夏季正午阳光影响小,有利于冬季正午太阳光进入室内,明显扩大了冬季采光的面积,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注意本题要从排泄雨水的角度,那首先就得了解两地降水

3、的特征浙江降水大大于北京,因而需要建筑上更便于排水。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有利于加快水流速度,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有利于减少水流阻碍;两者均有利于排泄雨水,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建筑与当地气候关系的掌握。根据地方的气候特征来进行解答即可。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下

4、列关于蜃景说法,合理的是A. 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 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 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 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4. 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A. 对流运动强盛B. 易出现逆温层C. 等压面下凹D.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答案】3. C 4. B【解析】【3题详解】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正确。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

5、、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D错误。故选C。【4题详解】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B正确,AC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大导致的,和垂直方向密度、气压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B。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的莱斯布里奇市(50N,113W)常受钦诺克风影响。下图示意莱斯布里奇市某日的日均温等值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图中所示虚线是( )A. 夏季的暖脊B. 夏季的寒脊C. 冬季的暖脊D.

6、冬季的寒脊6. 一天之中钦诺克风较强时可能出现在( )A. 晴朗的午后B. 晴朗的夜晚C. 多云的白天D. 多云的夜晚【答案】5. C 6. B【解析】【分析】【5题详解】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地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纬度为50N,由日均等温线的数值可判断此时为冬季;虚线部位等温线向数值低处凸出,说明气温较两侧高,应为暖脊。故选C。【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钦诺克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晴朗的夜晚山坡降温快,与山谷温差大,形成的山风较强,山风与钦诺克风沿山坡下沉方向一致,加强了钦诺克风的势力。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钦诺克风(焚风)的形成过程及影响,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山谷风的原理分析判

7、断。2020年7月长江汛情严峻,险情不断。湖北是长江流域防洪最险要的省份,而省会武汉的防汛压力受到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江、山洪、湖涝、城市渍水合集的特点。下图是武汉和长江水位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导致7月长江武汉段汛情严峻的主要原因是( )A. 台风暴雨频发B. 梅雨降水偏多C. 夏季风势力偏强D. 长江流域面积广8. 武汉“湖涝”严重,其上涨的湖水主要来源是( )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地下水长江水A. B. C. D. 9. 为缓解武汉城市渍水,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开闸放水入江B. 水泵抽水入江C. 屋顶绿地涵水D. 疏通城市湿地【答案】7. B 8. D 9. B【解析】

8、【分析】【7题详解】受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6-7月正值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此次长江汛期是由于入梅以来降水时间长、雨量大导致的,B正确。台风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对武汉的影响并不大,A错误。夏季风势力强,雨带将迅速北进,长江流域降水将偏少,C错误。此次长江汛情严峻,与长江流域面积大有关,但是本次武汉汛情的发生主要是由降水导致的,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于湖泊低于周边地势,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直接注入湖泊,正确;雨季时,大气降水多,直接提高湖泊水位,正确;长江水位高,可通过地下透水砂岩渗入湖中,减少湖水下渗量,正确;由于堤坝闸门的作用,长江水无法通过地表注入武汉城区的湖

9、泊,错误。D正确。故选D。【9题详解】汉口站水位高于武汉平均地面高度,开闸放水易导致江水进入加剧内涝,A错误。长江水位高于武汉地面高度时,通过水泵抽水入江可有效排出市内的渍水,B正确。屋顶绿地少,土层厚度小,涵养水源能力弱,故屋顶绿地涵水不足以作为灾情发生以后的治灾措施,C错误。由于长江水位较高,城市湿地普遍积水,疏通城市湿地,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排泄洪水、减轻灾情的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长江中下游洪涝多发生在梅雨季节,洪涝和梅雨期降水强度有密切关系。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其下游的扎龙湿地,是丹顶鹤等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据此完成

10、下列各题。 10. 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A. 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B. 全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C. 下游河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D. 植被覆盖率高,利于涵养水源11. 近年来,图中湿地水域盐度增加的原因是 太阳高度角增大,蒸发增强,水体盐度增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 地表水渗漏,水域缩小,盐度增加A. B. C. D. 【答案】10. C 11.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学生要熟悉湿地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的生态意义。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进行解释盐度的变化。【1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乌裕尔河流到扎龙就没有河道,所以说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下游河

11、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C对;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影响下渗,但不是直接原因, A错;本区全年降水并不是很多,河流水量大也不是积水的主要原因,B错;植被覆盖率高低不形成湿地的主要原因,本区植被覆盖率也不是很高,D错。故本题选择C。【11题详解】太阳高度角不可能增大,错;河水中溶解盐类物质,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湿地水域盐度增加,对;湿地水分蒸发,蒸发的纯水,盐分会留在湿地,盐分(矿物质)富集,盐度增加,对;地表水渗漏,水中的盐分也会随之流走,盐度不会增加,错。故本题选择B。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

12、戈佐岛面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面为马耳他简图及其著名景点“蓝窗”。读图完成下面两题。12. 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A. 堆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B. 地壳抬升、堆积、海水侵蚀C. 海水侵蚀、堆积、地壳抬升D. 地壳抬升、海水侵蚀、堆积13. 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12. A 13. D【解析】【12题详解】根据材料“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可知,景点“蓝窗”基岩为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堆积。“低丘”说明“蓝窗”经地壳抬升,石灰岩

13、出露。“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沿海,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因此形成“蓝窗”景观的地质作用先为堆积,再经地壳抬升,出露海面后,受到海水侵蚀。故选A。【13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蓝窗”坍塌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海水侵蚀。“蓝窗”位于地中海,当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海浪较小,海水侵蚀作用较弱;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因此冬季受外力破坏最强。故选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

14、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A. 土壤变化B. 降水变化C. 气温变化D. 坡度变化15. 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 )A. 光照条件B. 热量条件C. 降水条件D. 蒸发条件【答案】14. C 15. A【解析】【14题详解】受热量条件变差的影响,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变化,C正确。土壤、降水、坡度等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较小。故选C。【15题详解】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100米以上增多,说明草本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可知,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急剧减少,说明木本植物生

15、存条件变差,从而推断出由于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物种増多。故A正确;海拔3100米以上热量、降水、蒸发等条件较差,故BC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冷涡是较深厚的冷性低压系统,其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在对流层的中高层表现尤其明显。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冷涡,多形成于贝加尔湖一带,经蒙古、中国东北、堪察加半岛东移出海。东北冷涡垂直厚度大,可高达300百帕高空,受其影响,大气处于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春末夏初,东北冷涡活动频繁,是影响东北地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降水多出现在冷涡中心和移动方向

16、的前部。图9示意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1)据图沿50N纬线画出甲乙两点之间500百帕的高度分布剖面图。(2)推断我国东北地区此时的天气特点,并分析原因。(3)高空冷涡常常会带来天空高颜值的“冷涡蓝”。分析“冷涡蓝”可能在图示区域出现的位置及原因。【答案】(1)(2)低温、强降水。我国东北此时正处于高空冷涡的中东部,冷空气控制,气温降低;冷涡东部的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近地面出现强对流天气,湿润气流遇冷形成强降水。(3)图示西部地区。原因:地处冷涡西部,雨过天晴;受偏北风影响,风力强劲,大气能见度高。【解析】【分析】本想主要考查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等相关知识,

17、难度大。需要对“冷涡”这地理新概念内涵做到准确解读,明确其降水现的范围,同时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详解】(1)由图可知,甲乙的高度是5370米,甲经度约为东经106度,乙经度约为125度,把中间的四点的高度和经度描在图上,然后连线,得出下图。(2)据材料可知,我国东北此时正处于高空冷涡的中东部,东北冷涡垂直厚度大,可高达300百帕高空,受其影响,大气处于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春末夏初,一定程度上冷涡东部受东南风的影响,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由于上冷下暖,大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湿润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汽凝结形成强降水。所以我国东北地区此时天气

18、现低温、强降水的特点。(3)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降水多出现在冷涡中心和移动方向的前部,而冷涡西部,雨过天晴,且西部主要受偏北风的影响,风大, 云层易消散,大气能见度高,天空湛蓝 ,所以冷涡蓝可能在图示区域的西部地区。【点睛】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克苏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是天山南麓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向塔里木河干流常年输水的源流,其补给水量占塔里木河源流补给量的73%。据统计,19592010年阿克苏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约380.1km2,面积变化率为22.5%,冰川总储量共减少了15.79km3,亏损率5.49%,相比之前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下

19、图为阿克苏河流域示意图。(1)指出阿克苏河流域干流源头附近和下游的气候特征。(2)分析1959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3)推测未来阿克苏河上游沙里桂兰克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答案】(1)干流源头附近:全年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大。下游:冬冷夏热,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2)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山区冰川消融;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几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3)变化:径流量先增加后减

20、少。原因:气温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蒸发加大,致使降雨量增加,导致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量转为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阿克苏河为背景,考查流域气候特征的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及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详解】(1)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的分析,阿克苏河位于塔甲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其干流源头附近因纬度高、地势,全年气温较低,但处于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大。阿克苏河下游注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大陆性更为显著,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2)1959-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与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21、,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山区冰川消融;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几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3)湖泊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面积)变换情况、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与长短、汛期季节长短、补给方式、含盐量高低、内流湖(外流湖)等。水文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可能是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量先增后减有关,早期,由于全球变暖,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降雨量增加,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

22、,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转为减少。18.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图1示意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图2示意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1)指出阴山山脉南北坡的地形差异。(2)简析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3)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答案】(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

23、小,山岳形态不显著;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山岭巍峨。(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形成“叠瓦状洪积扇”)。(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综述,阴山地区历史时期气候持续变干。【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形特征、地貌成因、气候变化的分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难度较大。【详解】(1

24、)由材料和图1可知,阴山南北坡坡度不对称,北坡坡度较缓,南坡坡度较陡;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起伏小,南坡断层陷落,相对高度大。(2)从图1可知,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为:在阴山南坡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河流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洪积扇形成后,由于山脉不断抬升,已经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与此同时,新洪积扇在不断形成,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3)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阴山南坡的气候持续变干。原因: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下宽上狭,说明河流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减少,沉

25、积物减少;同一位置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减小,径流量减小,降水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减小。故推测阴山南坡的气候持续变干。【点睛】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是长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按覆盖度不同,高寒草原可以分为H-AS(覆盖度50%)、M-AS(30%覆盖度50%)和L-AS(覆盖度30%)三种类型。下图为长江源区三类高寒草原的面积在不同时段的年均变化率,下表为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变化与部分环境因子的

26、关联度(数值越大表示关联度越高)。环境因子高山草原类型气温相对湿度载畜量人口数量H-AS0.8450.9040.7400.558M-AS0.8410.9000.7380.555L-AS0.7990.9060.7110.547(1)描述1969-2013年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的主要变化特征。(2)指出1969-2013年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的整体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3)分析长江源区高寒草原的变化对源区地表径流的影响。【答案】(1)H-AS、M-AS面积呈减小趋势,L-AS面积呈增加趋势;1986-2000年间变化幅度最大。(2)覆盖度下降原因:长江源区域气温上升,蒸发量变大,相对湿度改变,一

27、定程度改变了高寒草原的寒冷、湿润的生长环境,引起高寒草原退化;源区内人口数量增加,载畜量增加(过度放牧),加大对高寒草原的破坏。(3)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覆盖度降低),截留的降水量减少,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调剂能力降低,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详解】(1)从“长江源区三类高寒草原面积在不同时段的年均变化”图中可看出:H-AS、M-AS面积呈减小趋势,L-AS面积呈增加趋势;1986-2000年间变化幅度最大。(2)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和图可知,HAS(覆盖度50)和MAS(覆盖度为30%50)面积变化

28、率大多为负值,可推测出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材料“其中数值越大表示关联度越高”和“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变化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联度表”可知,高寒草原面积变化与气温、相对湿度关联度较高,可推测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区域气温上升,蒸发量变大,相对湿度改变,一定程度改变了高寒草原的寒冷、湿润的生长环境,引起高寒草原退化。从表中看高寒草原面积变化还受载畜和人口数量的影响,可推测出,源区内由于载畜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对高寒草原的破坏,使高寒草原面积下降。(3)草原面积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可从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径流量两个方面来回答。从图和表中可读出,长江源区高寒草原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寒草原覆盖度降低,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功能下降,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草原截留降水量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