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80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总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政治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

2、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三、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

4、临时大总统。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考向一历史图片中隐含的八国侵华的真相典例1(2015四川高考)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向二辛亥革命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典例2(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

5、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必须关注的命题视角辛亥革命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多运用比较灵活的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

6、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革命指导思想和革命成果;运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对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考点二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生活变迁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受“

7、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8、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二、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

9、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电影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考向一数据透析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特征典例3(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 383.58104.9219152 097.3493.3019162 062.0741.4219171 559.4385.4719181 334.0830.661920848.43239.67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

10、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考向二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考量典例4(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

11、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3)科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4)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如戊戌变法以后,新式学堂迅速增加

12、,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有深远的影响。考点三从维新思想到民主与科学思想一、维新思潮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4)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

13、、变法图存。(3)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阐明实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3.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4.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二、民主共和思潮1.提出1905年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1)性质:比

14、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三、民主、科学思潮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

15、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考向一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的变法思想典例5(2015新课标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考向二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典例6(2015安徽高考)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

16、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必须关注的命题视角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三民主义与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层次深入到文化层次,也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改革、革命与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命题者既可对单一史实进行小切口、深分析,亦可放宽视野,以思想解放为线索,考查整个社会的近代化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17、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种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

18、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学习目的: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考点四本阶段综合贯通性热考问题综合论证晚清时期的社会变局典例7(2015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

19、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1)政治领域中国社会进一步

20、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2)经济领域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

21、输出和瓜分中国,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中国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仪礼等方面的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19

22、05年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在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3)思想领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双线排查通史排查真题对点题组一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1.(2014海南高考)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

23、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012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题组二辛亥革命3.(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

24、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4.(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题组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5.(2014海南高考)晚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

25、.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6.(2014安徽高考)“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题组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2014上海高考)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A.时务报 B.国闻报C.申报

26、D.民报8.(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题组五维新变法思潮9.(2014海南高考)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10.(2014新课标全国卷

27、)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题组六民主共和与民主科学思潮11.(2015上海高考)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12.(2013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

28、:“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模块排查模拟题组政治模块题组1.(2015郑州第一次检测)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29、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2.(2015新乡十校联考)1903年的北京,某茶馆有四位中国茶客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义和团,曾和官兵一起血战洋鬼子。”乙说:“我办了一个机器磨坊,官差经常来要钱。”丙说:“我住在东交民巷,每天都和几个领导老头打麻将。”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每月还有银子拿。”四人之中谁一定是在吹牛()A.甲 B.乙 C.丙 D.丁3.(2015菏泽一中期中)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的,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人人共享的人民梦,中国的当务之急

30、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的认识应该是()A.农民阶级的天国梦B.洋务派自强求富梦C.维新派的改良梦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经济模块题组4.(2015太原质检)19001920年,中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只占14%。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B.近代工业发展缓慢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中国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空间5.(2015绍兴四县联考)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被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

31、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已经被彻底破坏6.(2015曲师附中检测)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7.(2015九江一中期中)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

32、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A.42、7、5、2 B.7、42、5、2C.5、7、42、2 D.2、5、7、42文化模块题组8.(2015莱芜一中期中)“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9.(2015宁德联考)“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

33、院。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10.(2015常州调研)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11.(2015衡水期中)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

34、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综合非选题12.(2015潍坊联考)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危船”与“陆沉”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航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

35、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材料二“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

36、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材料三“睡狮”与“醒狮”“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年)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说:“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

37、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

38、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答案精析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考向聚焦典例1图片解读由图中展示的美国星条旗、英国的米字旗及建筑物风格,即可判断出此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符合题意。干扰排除A、B、C三项分别为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与图中信息不符。答案D典例2紧扣题眼刘邦的主张本质目的是巩固刘氏的君主专制,孙中山的主张本质反

39、映的是避免帝制复辟,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与B项表述在内涵上基本一致。干扰排除A项与D项的表述与材料中“历史变迁”要求关联不大,C项说法本身就存在错误。答案B典例3数据解读材料数据显示,进口量逐步下降,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经历了高低高低高的变化历程,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特征,故C项与题意相近。干扰排除A、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可排除;B项表述明显错误。答案C典例4找关键点太平天国将蓄发看作是恢复汉人服冕的根本,辛亥革命将剪辫视为消除满清束缚的重要内容,二者背后均有一个反清的共同主题,故B项最符合题意。干扰排除“剪辫蓄发”与西方文明、自由民主思想、宗教信仰均没有必

40、然的联系,由此可排除A、C、D项。答案B典例5调动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康有为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为此他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来宣传其变法的政治主张,也因此被政府将其著作焚毁,故答案选C。答案C典例6找关键点“专务求不共相”是解题的题眼所在,意指史家工作应寻求历史现象的差异性而不是共性,即强调史实的变化性,C项与此内涵最相近,其它备选项均与此立意相去甚远。答案C典例7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座位次序之争。清廷官员要求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这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则

41、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是因为英国当时在进行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所以英国态度强硬。(2)根据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以看出,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交锋。因为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因为实力对比悬殊,所以中国在外交上才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答案(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屈辱的

42、服从地位。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双线排查通史排查真题对点1C材料中“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项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2D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保持道路始终畅通”“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材料主要阐述各国对通往北京的道路进行军事占领,这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

43、故应选D项。3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17年”,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4C材料显示的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项错误。5B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周学熙申请30年的专利权

44、时,未获批准”可知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C项错误;据所学“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6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商人投资过度,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也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的信息,故不正确。7D根据题干可知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倡导三民主义(民生);时务报与国闻报均属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纸,宣扬的是改良思想,排除A、B两项;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答案选D。8B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

45、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A、C两项排除。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9D“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10B1898年中国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

46、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11A材料中书报内容涉及到三民主义、改良变法两种思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宣传以上思潮的主要报刊分别是民报和时务报,故选A项。12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化,提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使“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因此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为D项。模块排查模拟题组1A材料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义和团运动,由于它盲目反对西方文明,体现了明显的落后性。2C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故C项表述错误。3D由信息“现代化的政府”取代“濒于崩

47、溃的帝王之家”,即可判断此时的“有识之士”当是戊戌变法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进步人士,“推翻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此时的主流思潮,故选D项。4A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尽管中国新式工业有所发展,但农业、手工业产值仍占较大比重,即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故A项符合题意。5B抓住关键信息:棉纺织品始终被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由题干“洋纱进口值增长远大于沙布进口值增长”分析可知,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B项正确;A项“完全”说法错误;C项未涉及;D项“彻底”说法错误。6C时间“18951913年间”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48、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因此选择C项。这一时期,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革命派的起义,因而不能说社会环境安定,故A项不正确。B项发生在一战期间,也不正确。D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政策,与题意不符。7A根据所学知识,这与清朝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因此兵工厂应该是最多的,B、C、D三项都可排除。故选A。8C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项

49、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C项。9C倡导设立议院以制约君权、相权是材料的核心观点,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故选C。10D近代前期是指1840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近代化。故选D项。11D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由此可推理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12(1)状况:中国社会全方位落后和充满危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心不附;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心境: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忧虑;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2)病夫: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现象。问题: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被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自立自强的政治话语。(3)根源:洋人的鸦片侵略。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用于自勉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