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49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18 郑伯克段于鄢.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知识梳理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

2、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

3、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3)郑伯克段于鄢 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

4、”,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g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用法用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

5、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三、预习自测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寤生( )亟请( )虢叔( )廪延( )义暱()寘( ) 繄( )泄泄()2文学常识填空左传,又称 或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体史书。与侧重解释春秋“微言大义”的 、 并称“春秋三传”。1w q gu ln n zh y y2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左丘明 编年公羊传、谷梁传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探究案

6、一、合作探究探究1、 1、郑庄公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的誓言后,为什么会后悔?“悔”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什么呢? 联系背景回归文本:1)“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厚将崩” “京判大叔段”(“义”)2)“况君之宠弟乎?”“遂为母子如初” (“宠”“母子如初”虚伪)探究2、遂为母子如初”中的“如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1)“庄公寤生,遂恶之”“为之(段)请制”“请京”“夫人将启之”2)“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怨恨之深)3)“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 (言不由衷,用以掩饰各自难堪的境地)参考:庄公从小得不到母爱,养成了冷酷狠毒的心理。即位初期,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地,庄

7、公以制的太险要,不宜作为其弟封地为由婉拒,看似好心,实是别有用心。姜氏改请京。京地是大邑,足以滋养共叔段骄傲自大之志,也正符合庄公欲养其骄气而灭除之心。共叔段筑城墙超过先王之制时,祭仲谏庄公说:“无使滋蔓。”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当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又谏“除之”,庄公说:“无庸,将自及。”太叔使西鄙、北鄙归为己有,公子吕又谏“除之”,庄公说:“不义不眶,厚将崩。”祭仲、公子吕一谏再谏,庄公则一忍再忍。祭仲、公子吕把复杂的矛盾看得过于简单,操之过急,欲速不达。只有庄公明白,他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骨肉兄弟,不让矛盾彻底暴露,不让事件发展成熟,是不可能下手的。这正是庄公的高明之处

8、。也可说是庄公处心积虑,设下一个个圈套,让其生母和胞弟逐渐入其彀中,表现出庄公宽松外表下的忌刻用心。直到姜氏、共叔段武装反叛,里应外合,庄公才毫不留情攻打京地,直至把太叔赶出国门,把生母放逐城颍,不留一点情面。但最后还是听从了颍考叔的劝谏,掘隧道和姜氏见面,一个唱:“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一个唱:“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其实都是言不由衷,用以掩饰各自难堪的境地罢了。“遂为母子和好如初”一句,也不妨看作是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作的一种姿态。然而作为一个君王来讲,要维护巩固自己的地位,姑息养奸,欲擒故纵,等待时机,排除异己应是郑庄公的首选策略。探究3试分析一下本文的人物形象

9、郑庄公阴险毒辣,杀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的确很阴险,而且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姜氏欲之,焉辟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再到“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日匿,厚将崩。”,最后到“可矣。”语义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前面几句,是量变,最后的“可矣”是质变。庄公的老谋深算,从这里看得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左传中所说的“郑志”就是说的庄公的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庄公对亲生母亲姜氏丝毫不讲情面,一直到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之”以及“隧而相见”那种乐呵呵的戏剧

10、性场面,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来迷惑人民、笼络人心呢?或者是左传的作者有意不指明,让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呢?很难说得清楚。作者用冷峻的春秋笔法,表面看来不置褒贬,实际上却从字里行间十分成功地刻划出庄公的伪善和阴险,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矛盾心理。刻划了姜氏的自私、刁钻、古怪的残缺、扭曲的性格,她对亲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厌恶、一个却偏爱纵容得不得了,她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文中也十分成功地刻划了共叔段的狂妄、贪婪和愚蠢。(历史上的共叔段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家,这从诗经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诗经郑风中的叔于田和大叔于田都把段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另外,本文还巧妙地刻划了颍考叔

11、的机智和聪明。二、总结整理核心知识: 典型方法: 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 祭仲(zhi) 共叔段(gng) 缮甲兵(shn)B.廪延(ln) 滋蔓(mn) 城颍(yng) 繄我独无(y)C.百雉(zh) 自毙(b) 泄泄(y) 不义不暱(n)D.亟请(j) 虢叔(gu) 遂恶之(w) 具卒乘(shng)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C. 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

12、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B姜氏欲之,焉辟害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若阙地及泉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 (使受惊)B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合乎法度)C既而悔之 (为之而悔) D闻之,有献于公 (奉献)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君将不堪。 堪:经受、受。C、请以遗之。 遗:遗留。 D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续、推及。5、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谓之京城大叔 谓:对说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封邑的城墙

13、C先王之制 制:制度,规定D君将不堪 堪:能忍受答案:1、C。A是“gong”错,应该念“gng”;B是“y”错,应该是“y”D是j错,应该念q 2.B。左传应该是由左丘明写的3、C 4、D(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5、C(遗:赠送)6、A(称为)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2、完成作业:随堂优化知识梳理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 学科:语文 编号:02 编写人:周蓉 审核人: 使用时间:班级 姓名: 小组序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郑伯克段于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14、、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词类活用等。2、积累本文的特殊语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3、掌握文中词语活用的有关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乎”、“与”的意义与用法,进一步学习翻译的技巧。【学习重点与难点】文言虚词“乎”、“与”的意义与用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对文言虚词“乎”、“与”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预习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词的含义庄公寤生 虢叔死焉 君将不

15、堪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无庸,将自及 子封曰:“厚将得众。”不义不暱,厚将崩 缮甲兵,具卒乘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爱其母,施及庄公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佗邑唯命 谓之京城大叔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姜氏欲之,焉辟害段不弟,故不言弟 遂寘姜氏于城颍 若阙地及泉 永锡尔类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特点初,郑武公娶于申制,巖邑也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姜氏何厌之有明确1逆生 于之 受得了 两属 通“用”土地广大 亲 备,战车 赠送 推广2“佗”通“他”“大”通“太”“参”通“三”“辟”通“避”“弟”通“悌”“寘”通“置”“阙”通“掘”“锡”通“赐”3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三、预习自测1、下列各组加

16、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虢叔死焉 不如早为之所A焉 B为姜氏欲之,焉辟害 请于武公,为之请制 爱共叔段,欲立之。 不义不昵,厚将崩C、爱 D、厚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 可矣,厚将得众2、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爱共叔段,欲立之。 C其是之谓乎? D 敢问何谓也?3、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几项是( )A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叔段,并为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B祭仲反对姜氏和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内心早已有了准备。C叔段不断地扩大势力范围,庄公由于仁慈,一再让着自己的弟弟,听之任之。D庄公与母亲关系破裂后,在颍考叔的启发下后悔了

17、并动了孝心,最后与母亲和好了。E文中用较大篇幅写了庄公和姜氏之间由分裂到和好的过程,反映了古代重视孝道的人伦观。答案:1、D土地广大(A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本课还有象“公伐诸鄢”的“诸”也是“于之”/哪里,怎么,疑问词;B安排,动词/请求,动词;C偏爱,疼爱/吝啬)2、B省略句,省略主语“武姜”,其他为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C、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D、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代词,“之”复指宾语“是”“其谓是乎”)3C D(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给予及时的劝阻,

18、而是采取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个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可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并不是“仁慈”。而“遂为母子和好如初”一句,是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作的一种姿态,并不是“动了孝心”)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乎”的用法 几寒乎?欲食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作介词,相当于“于”5、表示反问语气,相

19、当于“吗”、“呢”思路小结:“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口气,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疱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能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

20、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步与焉!论语秦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亲于是乎输栗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吾尝疑乎是。(乎: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21、乎已。(论语)(乎:对。)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盖进乎技矣。(疱丁解牛)(乎:在)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探究2、 “与”的用法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若弗与,则请除之1、介词 和,跟,同2、介词 给,替3、连词 和,跟,同4、连词 授予思路小结:“与”的用法注意读音。(1)yu,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2)当作“参加”时读yu,“蹇叔之子与

22、师”殽之战;其他都读上声。(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 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而其物质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而战胜而得者,其实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

23、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庞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处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

24、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二、总结整理核心知识: 典型方法: 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高考提升)(08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

25、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

26、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3、下列各句中的“之”

27、,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5、断句和翻译。(10分)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

28、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1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2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3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4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5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2、完成作业:随堂优化夯实基础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