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47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阶段综合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_答案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和衰落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素养解读1人地协调观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1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其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和政策。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价值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破坏的原因人口增长和

2、经济发展的需要,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森林火灾,保护意识淡薄等破坏的危害气候恶化、加剧全球变暖,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肥力降低,影响农业生产,河流泥沙增多,洪涝危害加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开发途径加强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采伐等森林的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减轻林区人口压力,进行生态移民,提高保护意识,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等【迁移应用1】央视网消息: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的卫星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2019年8月21日,亚马孙地区的森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16天,“地球之肺”已被浓烟笼罩。2019年以来,

3、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火情数量累计达72 843起,比2018年同期上涨了83%,创下自201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据此完成(1)(3)题。(1)2019年亚马孙火灾次数明显增加的自然原因是()A气候比往年同期更加高温干旱B农民在收割后焚烧残茬C盛行西风风力比往年同期减弱D政府严重缺乏救火资金答案A解析B、D两项属于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亚马孙地区位于赤道低气压带,风力较小,C项错误;气候比往年同期更加高温干旱,更容易产生火灾,A项符合题意。(2)亚马孙雨林大面积燃烧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是()A耕地面积减少 B地震灾害加剧C土壤肥力下降 D加剧水土流失答案D解析当地居民可以在烧荒的土地上发展耕作业,

4、耕地面积可能增加,A项错误;火灾和地震灾害没有关系,B项错误;森林燃烧会产生大量草木灰,可能导致短期内土壤肥力上升,C项错误;植被破坏,保持水土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剧,D项正确。(3)为了减少火灾对雨林的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A引进现代技术,发展立体农业B杜绝雨林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C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砍伐和焚烧D大规模开辟牧场,减少商业性伐木答案C解析发展立体农业不能减少火灾对雨林的危害,A项错误;杜绝雨林开发不符合当地实际,可以开展保护性开发,B项错误;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砍伐和焚烧,可以减少火灾对雨林危害,C项正确;大规模开辟牧场会加剧雨林破坏,D项错误。素养解读2区域认知不同地区湿地的

5、成因与开发目的1区域认知的主要表现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方面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即: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将其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2沼泽湿地的成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三江平原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不易下渗长江中

6、下游平原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但各湿地的主要功能不同。举例如下: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目的是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迁移应用2】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

7、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将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据此完成(1)(2)题。(1)形成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答案A解析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外流湖,夏季为该流域的丰水期,此时长江干流水位较高,河流水流向湖泊,湖泊水位上升,水面面积增大“成片”;冬季为流域的枯水期,流域降水较少,鄱阳湖的水体流向

8、长江,湖泊水位下降,只有较深的湖区河道存在水体,从而形成“线”。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季节变化,长江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出现了“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现象,A项正确。(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A13月 B46月C79月 D1012月答案C解析依材料可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枯水期湖泊水对河流水进行补给,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导致。为了解决该问题,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修建水闸,在洪水期开闸蓄水,既可以减少下游的洪水量,也可以增加湖泊的水量;枯水期,可以通过人为调控,控制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应为当地的洪水期,故C项正确。图表解读能源结

9、构图的判读第一步,看图类,知要素。图一为扇形图,只呈现了百分比关系;图二为柱状图,可呈现不同主体(国家)不同能源类型的比重;图三为多要素组合图,既呈现了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柱状图),也呈现了单位GDP能耗的变化(曲线图)。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坐标统计图一般要先看坐标,如图三中纵坐标分别为能源消费量和单位GDP能耗,横坐标为时间。看图例。如图三,明确图中主要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柱状图示意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曲线示意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观察事物变化特征。如图三,主要观察柱状图和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柱状图的构成要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大小。第三步,看构成,抓关键。图

10、一没有过多构成要素,较简单,重点抓住几种能源消费比重的大小差异;图二纵轴为百分比,要抓住各国间不同能源消费比重的差异;图三纵轴有两个,代表不同的构成要素,横轴为时间,可表示变化,因此要抓住两个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抓住不同能源的特点、分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能源消费构成的影响以及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措施进行分析,并能够找出答题规律。能源问题往往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某一地区能源问题,主要包括其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迁移应用1】下图是我国19902040年能源消费构成和总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19902013年

11、,我国能源中,消费量增加最多的是()A煤炭 B石油C天然气 D可再生能源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而煤炭所占比例最大,且煤炭消费比例下降幅度不大,故消费量增加最多的能源是煤炭。(2)图示时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特点是()A化石燃料消费比例上升B清洁能源消费量呈下降趋势C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D释放温室气体的能源比例下降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化石燃料消费比例下降;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释放温室气体的能源比例下降。答题模板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技巧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备注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崎岖);平原(山地)面积广大主要是农业

12、气候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等);气候条件恶劣(光热不足、水分不足等)自然因素原料临近原料地,原料充足工业能源临近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能源充足工业土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价格低工业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农业、工业经济社会因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农业、工业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短缺);劳动力素质高(低)技术科技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发达(水平低)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工业基地)政策优惠的政策环境因素大气污染盛行风下风向、季

13、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布局水污染远离河流上游和水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农田和居民区【迁移应用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巴西略图。材料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1)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2)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14、(3)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其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1)对中国: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铁矿石的附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2)邻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等。(3)热带国土面积广大,气候条件优越;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对外交通便利。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中国钢铁产量大,需要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在巴西建厂,可直接利用其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且所产钢材可供给巴西企业,也扩展了市场。对巴西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提高了铁矿石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巴西钢铁的自给率,从而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第(2)题,工业区位因素包括资源、市场、技术、交通、政策等,据图文资料即可分析。第(3)题,农业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结合图文资料即可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