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46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导学教程》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要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1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节方式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解惑】肌肉不是完整的效应器,还应包括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不是完整的效应器,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1正误判断(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2)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提示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3)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提示除传入神经受损伤不能

2、产生感觉外,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受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而无运动功能,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都能导致。(4)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5)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提示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损伤,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仍能反应,但该过程不叫反射。(6)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2(教材改编题)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B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C该反射过程是由电信号传递完成的D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解析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为条件反射,

3、通过反射弧完成,由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完成,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答案B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遗传获得,大脑皮层下的中枢参与)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可建立也可消退,大脑皮层参与下通过学习获得)。2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据图回答问题:(1)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切断d、刺激b,会(会、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3)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中的传导速度不相同(相同、不相同)。(4)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3根据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确定下表中结构破坏对功

4、能的影响(注:仅破坏反射弧的其中一部分)被破坏的结构有无感觉有无效应感受器无无传入神经无无神经中枢无无传出神经有无效应器有无【易考明示】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点提示(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考向一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1(2014海南卷)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

5、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答案C【走出误区】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

6、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B若处受到破坏,刺激仍能引起的反射活动C结构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解析根据题意,该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是神经中枢,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是感受器,A错误;若处被破坏,刺激时,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但是由于反射弧不

7、完整,不能再称为反射,B错误;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刺激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即传出神经和效应器,D错误。答案C考向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2014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

8、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A项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项正确。答案C考点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比较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概念特点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未兴奋区的电位内负外正K外流动作电位兴奋区的电位内正外负Na内流(2)局部电流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9、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3)兴奋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1正误判断(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2013四川卷)()(2)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3)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

10、神经递质(2013海南卷)()(4)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2013全国卷)()(5)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2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2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2)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在1处无膜电位变化,其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012山东)()(3)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且在c中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肌肉接

11、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2012浙江)()(5)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但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6)释放的乙酰胆碱经血液运输,导致突触间隙组织液中的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兴奋部位是A(用字母表示)。(2)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C和AB。归纳如下:2根据如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

12、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de段静息电位。3突触的结构、功能(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写出乙图中A、B、C代表的突触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C:轴突轴突型。(3)突触的类型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和突触延搁(时间)(6)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7)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易混易错】与兴奋传导有关的6个易错点(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

13、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4)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5)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

14、后膜作用的过程。(6)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考向一膜电位变化分析1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高Na浓度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浓度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K浓度低于膜外D高Na浓度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电位由65 mV上升至30 mV解析曲线a表示离体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发生逆向偏转,曲线b表示离体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膜电位未发生逆向偏转,且曲线a的动作电位峰值高于曲线b,所以曲线a表示高Na

15、浓度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刺激之前的电位即静息电位,由题图可知,两种海水中离体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不管是在什么海水中,只要表现为静息电位,则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由图示可知,高Na浓度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电位由65 mV上升至30 mV。答案C考向二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测量2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乙处的Na浓度比甲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 mVC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

16、不到电位变化解析图1中的电极置于膜的内外两侧,根据Na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分布可知,乙处的Na浓度远大于甲处的,A错误。图2中的电极都置于膜外,因膜外的电位相同,则所测电压为0 mV,B正确。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随着兴奋的传导,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每个电极所处位置兴奋时,与另一个电极之间具有电位差,于是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右侧电极处能兴奋而左侧电极处不能,所以会检测到一次电位变化,D错误。答案B【技法归纳】神经纤维上电位测量方法(1)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

17、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2)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丙)。图丁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d”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考向三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a点受刺激时

18、,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D【技法归纳】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

19、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细胞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动作电位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考向四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分析4(2016蚌埠模拟)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麻药和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

20、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解析由图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项正确;局麻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后,局麻药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项正确;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项错误。答案C【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

21、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

22、化(兴奋或抑制)。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考点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功能(识图并连线)【思考】H区是否就是听觉中枢,其损伤后在听觉方面有什么不同?提示思维H区不是听觉中枢。H区损伤后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而听觉中枢受损后,患者听不见别人讲话。1正误判断(1)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23、(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2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脑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平衡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特别提醒】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其余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均为低级中枢,且低级中枢受高级中

24、枢的调控。2观察大脑皮层,识别并写出四个言语区为W区(书写言语区),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失写症;为S区(运动言语区),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运动性失语症;为V区(视觉言语区),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失读症;为H区(听觉言语区),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听觉性失语症。3由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推断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生理或病理现象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考试专心答题时大脑皮层V区和W区参与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某同学跑步时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参与植物人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高位截瘫

25、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特别提醒】高位截瘫病人受伤部位以上感觉、运动都正常,受伤部位以下无感觉,但低级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考向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功能1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D若某人的M

26、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解析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N的末端可以释放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从而引起神经元D兴奋或抑制),因此A正确,B错误。图中的A、B、C、D、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会破坏反射弧的完整性,排尿反射将发生障碍,C错误;M和N受损排尿反射仍会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错误。答案A2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

27、后可控制解析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答案D网控全局规范术语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形式进行双向传导。3.兴奋在突触处借助神经递质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需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4.由于神经递质只

28、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5.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真题集训1(2015江苏单科)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机理的相关内容。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

29、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答案D2(2015浙江理综)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

30、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答案D3(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

31、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D项错误。答案B4(2015北京理综)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传至末梢,释放_,作用于突触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

32、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_

33、(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解析(1)灯光刺激大鼠视网膜细胞,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传至下一神经元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2)为探讨酶A活性对D鼠药物依赖的影响,需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D鼠单

34、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若实验组D鼠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则表明抑制酶A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探究特定RNA对D鼠药物依赖性的影响实验中,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需设置对照实验,即使用核苷酸种类、数目相同但序列完全不同的另一段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若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神经递质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3)溶剂Ma、c、f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5(201

35、5福建理综)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36、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解析本题以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神经调节和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1)由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缺氧时间。(2)由于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图中静息电位数值为负值,所以膜电位的测量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的。当静息电位由一60 mV变为一65 mV时,神经细胞的阈强度逐渐加大,因此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逐渐降低。(3)

37、由图可知,在缺氧处理20 min,此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由于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所以不能产生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细胞内ATP含量减少,对离子的主动运输产生影响。答案(1)缺氧时间(2)外降低(3)不能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限时检测A组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

38、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解析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不需要形成和释放突触小泡,速度较化学突触快,A正确;兴奋在化学突触传递都是单向的,但是在电突触中的因为是通道起作用,故可能是双向的,B错误;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糖被有关,D正确。答案B2(2016抚顺模拟)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下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果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

39、出神经(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B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如图所示结构的完整性解析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但该收缩不是反射活动,而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而图示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答案B3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B神经元之间一般需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解

40、析兴奋从轴突传到细胞体可发生在一个神经元内,也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间,若发生在同一神经元内,则不需要通过突触。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很多,其化学本质也有多种,如氨基酸类、肽类等。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4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解析A正确,乙图中是突触后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是大分子),神经递质释放是突触小泡和突触

41、前膜融合后释放的,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由于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即图中的C到D,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C错误,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不能从E传递到F;D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图中的C到D,刺激C处,A、D点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但是不是同时检测到,因为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突触上(C到D)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比化学信号传导快,即A比D点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A5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42、是A图1中侧为细胞膜内侧,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解析有糖蛋白的一侧为膜外侧,则侧为细胞膜外侧,侧为细胞膜内侧,故A错误。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磷脂双分子层)密切相关,故B错误。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放依靠胞吐作用,故C错误。答案D6(2015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

43、器ABC D解析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正常,受伤部位是腰部,不可能损伤右下肢运动的效应器,因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的受损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脊髓内的神经中枢。答案A7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B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C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属于反射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解析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A错误;为感受器,能接受一定的刺激,而不是各种刺激,B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

44、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答案D8(2016广州一模)下面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解析由图示知,Ca2可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故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中神经递质只

45、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Na进入突触后膜,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过程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C9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结构与突触结构相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感受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肌肉中有3个,神经中枢中有3个C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D可以接受到来自和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解析图中为感受器,和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表示传出神经,表示传出神经末梢。分析图示可知,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表示感受器,不以突

46、触结构的形式与肌肉相连。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是刺激时,需考虑来自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因此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答案B10(新题快递)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A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C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动作电位解析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

47、经递质(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在a处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13分)下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_,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_(填图中序号)。(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

48、位变化是_,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_次。(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结合。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和_。解析(1)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8、内质网7和高尔基体3。(2)若刺激M点,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使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神经细胞A

49、神经细胞B,故电流表将偏转1次。(3)当兴奋抵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马上被分解,但有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1)效应器8、7、3(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1(3)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2(13分)(原创改编题)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如下实例,当一只脚受到有害刺激,马上引起腿部屈反射,同时还会引起对侧腿部产生伸反射,这是因为另一条腿同时伸直以支持身体,

50、使身体不会跌倒;图2为图1部分结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表示_(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元的_(填“轴突”或“树突”),兴奋在此以_的形式传导。(2)图中左腿和右腿多种反射活动的发生,结构基础除感受器相同外,还有_也相同。作用于足部皮肤的有害刺激激活传入神经,冲动传到同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同侧的屈肌_而伸肌_(填“收缩”或“舒张”),另一侧的这对拮抗肌则相反;作用于屈肌的神经元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引起_离子内流(填“钠”或“氯”)。(3)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中A表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其末梢与中间

51、神经元通过突触结构相连。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2)图中左腿和右腿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相同。作用于足部皮肤的有害刺激激活传入神经,冲动传到同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同侧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另一侧的这对拮抗肌则相反作用于屈肌的神经元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3)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答案(1)传入轴突电信号(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收缩舒张钠(3)单向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

52、于突触后膜13(14分)下图是钙离子参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使轴突末梢膜中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进入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内含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通过,也允许钾离子通过。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则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_。(2)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一般血管壁收缩时,血压升高;血管壁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氨氯地平是一种钙拮抗剂(也叫钙通道阻滞剂)可治疗高血压,据题意分析氨氯地平的

53、作用机理是_。(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将乙酰胆碱受体当成抗原,使_被激活增殖、分化成_,从而分泌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当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时,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_信号到_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是切除胸腺,其目的是抑制T细胞发育成熟,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免疫应答。(4)已知某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机理。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略).实验步骤:步骤一:将浸泡于生理盐水中的神经肌肉接头标本若干

54、,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步骤二:用电极分别对A、B两组材料在如图处刺激后,用相应仪器在如图处测膜电位变化及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变化,同时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实验结果结论组别处电位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变化肌肉收缩情况结论(毒素作用机理)A组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收缩受刺激后前膜释放递质,后膜兴奋,肌肉收缩B组有变化a_肌肉松弛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松弛毒素可能影响了b_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持续收缩毒素可能影响了c_解析(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后膜受到刺激,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氨氯地平是

55、一种钙通道阻滞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从而起到治疗高血压的作用。(3)抗原刺激机体时,能激活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当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时,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重度患者的常用方法是切除胸腺,其目的是抑制T细胞发育成熟,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应答。(4)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后,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无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

56、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持续收缩,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答案(1)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只要写出钠离子内流即可)(2)钙离子拮抗剂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3)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化学电体液(4)a无变化b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c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限时检测B组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5衡水月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

57、是,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B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和中的某些中枢解析图中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和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答案A2(2016淮安模拟)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

58、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B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C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解析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由题意可知,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形成热觉、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由于高温也能刺激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答案A3(原创改编题)如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

59、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C图甲、乙、丙中c、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D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解析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错误;神经纤维受刺激时,Na内流,所以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a、,B错误;图甲、乙、丙中c、点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整个细胞膜外侧钠离子仍高于细胞膜内侧,C正确;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方式是主动运输,

60、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协助,D错误。答案C4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植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解析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A错误;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说明恢复静息电位,因此,Q处有K外流,B错误;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由于兴奋在

61、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论S处电极在膜外还是膜内,电表的指针都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答案C5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适当降低膜外侧Na浓度,c点上移解析图中bc段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图中c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大量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

62、向相同;适当降低膜外侧Na浓度,受刺激时Na内流减少,引发的动作电位较小,c点下移。答案B6甲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中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中感受器在伸肌中,效应器在伸肌和屈肌中B刺激甲图中的或点,在a处均可以发生如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C甲图中在神经与肌肉之间,也具有类似b处的突触D乙图中给予刺激后,123的变化主要由Na内流引起,345主要由K外流引起解析根据甲图中b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a点所处的神经为传入神经,b点之后的两条神经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相连,图中的两条传出神经分别与伸肌和屈肌相连,所以在伸肌和屈肌中都具有效应器,A正确。

63、由于在甲图中b处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点在a点检测不到如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B错误。突触不仅存在于神经元之间,在神经元和肌细胞等可兴奋细胞之间(如传出神经和屈肌或伸肌之间)也存在,C正确。乙图中123属于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主要由Na内流引起,345属于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主要由K外流引起,D正确。答案B7(2015浙江五校联考)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末梢直接构成的B在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C运动性失语症的有关中枢是人类特有的D仅靠一个神经细胞不可能完成反射解析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构

64、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言语区有关。答案A8(2015合肥检测)下列哪项检测方法可以测定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解析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示C选项电流表的一极放置在膜外,一极放置在膜内,符合测定标准。答案C9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垂体ABC D解析“植物人“要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和正常体温,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此外,垂体还可以调节很多内分泌腺的活动来调节生命活动

65、。答案C10下列关于学习与记忆的描述,错误的是A学习与记忆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神经活动过程B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D长期记忆一定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学习与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所以A正确;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B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C正确;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因此D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

66、)11(13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外流、内流)。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_(需要、不需要)能量。cd段Na十出细胞_(需要、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不变、增加、降低)。(3)乙图中是_,其化学本质是_,当与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

67、可能的原因:一是_,二是_。解析(1)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2)动作电位产生阶段Na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不消耗能量;cd段Na十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Na内流的量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即c点高度降低。(3)图乙的受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一次神经冲动,可从受体、递质两个角度分析“某种物质”可能的作用机制。答案(1)K外流Na(2)不需要需要降低(3)特异性受体蛋白质(或糖蛋白)该物质与结合阻碍了与的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的结构)该物质将分解12(13分)如图为缩手

68、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这种变化主要与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选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的调控。解析(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69、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激A点,虽然效应器做了相应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故而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从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答案(1)由负变正钠不能(2)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3)脊髓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13(14分)(2016南通调研)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递质释放减少,使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图甲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构成突触;图乙表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

70、在神经元D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1)图甲中结构称为_,结构处的液体为_。(2)在图甲箭头处给予一次适宜的刺激,则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不能由神经元D传导到神经元C,这是因为_。(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处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4)若同时刺激A和C,绘制出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解析(1)甲图中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为突触后膜。(2)在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刺激,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最后再恢复为静息电位,在这一过程中,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

71、化为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由图乙可知,神经元A、C构成的突触为兴奋性突触,神经元B构成的突触为抑制性突触。由于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因此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测得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4)神经冲动是以全或无方式(没有中间状态)不衰减地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即只要给予神经纤维阈上强度的适宜刺激,便可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但增大刺激强度,并不能改变动作电位的电位峰值;即同时刺激A和C和单独刺激A或C所产生的电位变化相同。答案(1)突触后膜组织液(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4)如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