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22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 【重点讲解】 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3)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4)标志:1921年,

2、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时间19181921年192120年代末目的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全面国有化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配给制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

3、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评价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的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

4、律,实践证明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难点分析】 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

5、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接下来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一、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

6、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

7、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二、含义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内容 1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特征 “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

8、,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上。 1政治体制特征。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2经济体制特征。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文化体制特征。姜长斌认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

9、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4对外关系特征。从新经济政策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点对抗。 五、评价 1斯大林模式的贡献(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 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10、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 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

11、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 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4)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 (5)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 六、影响 由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的特殊地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沿用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模式。当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向和平与发展逐渐过渡时,斯大

12、林模式与生俱来的弊端便日趋显现出来。斯大林模式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是非得失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兴起的深沉原因。 1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其工业产值及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使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俄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次,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型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当时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等,使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

13、3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4实行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1991年解体。 七、认识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八、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制定农业政

14、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易混知识】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不同点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性质和前提条件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根本目的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

15、对美国的破坏 方式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侧重点农业工业作用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都缓解了危机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二、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

16、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法导航】 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文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4观看有关苏联的影视作品,阅读有关的文学作品,了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小资

17、料】 苏联工业化中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 第聂伯河水电站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下游,靠近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大坝为混凝土溢流坝,最大坝高60m,坝顶长760m,非溢流坝顶长251m。1号水电站装机容量55.8万kW。第聂伯1号水电站水库总库容24.6亿m3,有效库容5.3亿m3,为季调节水库,淹没面积78km2年平均发电量30亿kWh,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27年至1939年建设,由美国工程师援助建设。其电力直接供应新建的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该电站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9月底基辅沦陷前夕,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炸毁电站,使纳粹不能获得电力。1944年乌克兰

18、解放后,修复工程动工,1947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1950年修复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水电站总库容33.2亿m3,有效库容8.5亿m3。装机容量增加到65万kW,年平均发电量36.4亿kWh。1969年在1号电站左岸兴建第聂伯2号水电站,装机容量82.8万kW,年平均发电量50亿kWh,总装机147.8万kW。2号扩建水电站于1969年动工,1974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1975年工程竣工。该工程具有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因建第聂伯水电站(148万千瓦)而形成第聂伯河水库。1933年蓄水,面积410平方公里,库容33亿立方米。平均深8.2米,水位变幅2.9米。水库改善了第聂伯河通航条件,使基辅以

19、下可通航。尚有城市供水、灌溉、渔业之利。 坝址地处平原河谷,地势低洼,两岸不对称,左岸靠近丘陵区。年平均径流量530亿m3,相应的年平均流量1650m3/s,实测最大流量23500m3/s,最小流量114m3/s,年输沙量860万t。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54mm。河床覆盖层为淤泥和细砂层,基岩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夹有伟晶侵入体,有些地段夹有高岭土和破坏严重的花岗片麻岩。水电站设计水头35.2m,水库水位变幅1.4m,为日和周调节水库。 【体验高考】 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

20、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题干中的引文有两层意思,以|“当然”为分界。前一段说的意思是市场调节发挥了巨大、有效作用,后一段强调仍然要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不变。言下之意就是,大方向、大主导的国家计划不能改变,只是要稍微放手日益作用显著的市场调节,即“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2(2010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

21、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可断定指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经济政策)。 【答案】B。 3.(2010重庆卷)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

22、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答案】B。 【同步训练】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为苏联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

23、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3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4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主要规定,其经济作用是( )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调整农业与工业的税收比例 D.借助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发展工业 5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

24、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列宁在农业方面的正确实践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 6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列宁在农业方面的正确实践是(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 7有一段时期,苏联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出现于(

25、) A.沙皇俄国统治时期 B.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 C.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 D.斯大林体制时期 8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9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10“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

26、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11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1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根据苏俄新经

27、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 13.列宁在1921年10月的一个重要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惨败”。后来,他又更明确地指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尝试已告失败。”为了扭转“失败”,苏维埃俄国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粉碎武装干涉的政策 14“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28、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15.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 A英国的工业革命 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61919年8月至19

2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17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18有人认为,苏

30、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19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20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

31、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1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22.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

32、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 B. C. D. 23影响右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经济体制 A B C D 24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

33、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 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 B C D 25“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 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34、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35、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8三农问题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最终结果日前在京揭晓,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

36、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赞成的高票获奖。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

37、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奖,请你撰写获奖理由。 (2)材料二中,“斯大林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发展的殖民地, 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列举斯大林在苏联前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实践这一方针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农业措施的目的;材料二、三中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4)当今世界粮食危机,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请为中国加快农业发展出谋

38、划策。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

39、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国家的现代功能包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服务等,现代国家职能就是纠正市场失灵,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大幅度扩张了国家管理功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二中“僵化”的苏联模式?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发挥国家和市场机制来促进经济发展的。 (4)综合以上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29阅读下

40、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1933年加州洛杉矶等待工作的队伍1934年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与罢工的卡车司机发生冲突1935年阿拉巴马州,荒芜的农田 材料二: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

41、不到工作。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

42、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材料五: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指控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 材料六: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

43、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五,判断苏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 (5)材料六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6)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提示与答案】 1B材料反映的是“战

44、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2B注意题干的信息“对发展经济来讲”,这两种生产关系都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D注意时间是1922年,当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是实行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4D新经济政策规定允许私人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5B注意是“列宁时期”,可以排除C、D两项;注意是“正确的实践”,排除A项。 6B根据引文可知,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明显,列宁根据实践探索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方法,即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符合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内容。 7D题中关于各种商品价格的史实体现了斯大林

45、经济体制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8C战争结束后,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当时苏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必须转变。 9B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暂时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10A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发展社会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11C先从题干中的时间判断,可排除A、B选项,再

46、从题干中判断是关于农业问题。 12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外国内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13B结合题干的时间限制“1921年”。 14C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对象是西方工业国。1929年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普遍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并扩大了与苏联的经济贸易联系。这就为苏联进口西方的机器提供了契机。二战前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敌对苏联的政策。 1

47、5D 16C 17C 18C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19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错误,CD材料不能体现 20C 21D 22A 23B 24C 25B 26(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48、(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7(1)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实行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适度分离、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意义:打破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乃至整个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措施:农业集体化。积极意义: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

49、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3)措施:压缩农业、牧业生产规模,政府给予津贴。目的: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渡过经济危机。本质:都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干预。(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给予农民津贴。 28(1)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如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50、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使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组织制度化;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等。(4)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9(1)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危机导致人们大量失业;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2)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3)主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或者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历史影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改善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4)苏联领导人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政策措施。(或: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5)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6)善于抢抓机遇,适时调整政策;坚持对外开放,重视交流合作;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经济主权;应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