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649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课题1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2、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内容:地方设有郡

3、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

4、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2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

5、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

6、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汉承秦制”的影响“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7、。(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3)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

8、”“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

9、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夫妇宴饮图。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1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

10、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

1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秦朝走向“大一统”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命题思考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

12、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汉代在中央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控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3汉代的地方治理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

13、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汉初郡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探究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史料说明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

14、官僚制”。提示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探究2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

15、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中内容反映了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提示变化情况: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

16、质。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以家国情怀感悟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

17、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和更牢固的统治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了儒家学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提示】观点一:赞同其观点。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如孔子“仁”的学说、“和为贵”,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

18、会秩序。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统治者和社会不平等作辩护,为中国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相反经常受到打击。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取决于该思想本身。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

19、)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秦汉时期大规模的角抵表演(2020全国卷)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曼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

20、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尝试解答_B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非戏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

21、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尝试解答_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创设情境从角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呈现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场景历史认知角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练点2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

22、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要求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3: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尝试解答_C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3、,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3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考向1“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2020洛阳统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24、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B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了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这些文化活动并不属于推行文化专制的手段,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2(2020甘肃诊断)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确立

25、 B等级制度的强化C官僚政治的成熟 D大一统国家形成D材料“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可知秦时皇帝独尊,而皇帝独尊的背景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仅能体现出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即皇帝独尊,不能体现出其他各等级之间的区别,排除B项;官僚政治成熟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考向2汉代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3(2020广州模拟)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外来者),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名称。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在()A扩

26、大官吏来源 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打击豪强地主 D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D材料汉景帝以“大行”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意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故选D项;材料做法意图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排除A项;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材料做法打击的是地方诸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C项。4(2020惠州模拟)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A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B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C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性D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D根据材料“民

27、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可知,材料强调了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影响国家治理,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无法体现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没有涉及民众道德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考向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5(2020延边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了

28、道家和佛教的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C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可知,汉代学者根据统治者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的思想,故选C项;王位世袭主要在夏商周三代,秦朝以后是皇位世袭,而且汉代学者不否定皇位世袭,排除A项;佛教在东汉时才传入中国,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是在西汉武帝时,排除B项;“天人感应”思想中蕴含着儒家的仁政思想,排除D项。6(2020重庆调研)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病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B据材料“当迁病所处之”“空舍邸第”“庵庐”可知秦汉时期将有传染病的人员进行隔离,故选B项;从秦到东汉时间跨度很长,无法判断是否“频发”,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疫病发生之后的隔离手段,而不是疾病发生之前的防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医学对麻风病等疫病的作用和效果,无法判断传统中医学成就的突出,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