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交融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1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生产工具:铁器出现。(2)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范蠡和吕不韦。三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其他学派(1)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
4、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反映了战国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试图调和社会矛盾的愿望。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3)法家: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等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受到统治者的推崇。(1)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孟子的
5、“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四、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
6、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1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老子的朴素唯物史观老
7、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3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春秋战国走向一统的文化渊源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命题思考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图腾。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
8、春秋战国时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这是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大商人无一例外都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把政治经验运用于经商,或以财富换取政治地位,封建社会大商人的这一特点,自始就已表现出来了。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命题思考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大商人和政治联系密切。命题角度侧重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发展与繁荣。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命题思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有关论述指出儒家学说在人类文
9、明进程中的地位,说明儒家文化在现代仍然受到重视。探究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2)史料二为原
10、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提示(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2)因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
11、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
12、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阐述史料一中司马迁的观点。(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史料一解读要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
13、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解读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2)史料二解读时注意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解读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提示(1)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
14、,主张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探究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史料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诗经的文学特色。史料指出
15、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并以硕鼠采薇七月等著名诗篇为例,指出了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提示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诗经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家国情怀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
16、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白寿彝中国通史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提示】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
17、攻”。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体现了和谐意识,对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目前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动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
18、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孔子还强调诚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这些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道家:“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等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科技文化的特点(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
19、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尝试解答_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练点2: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文字的变化(2017全国卷)下图是西
20、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尝试解答_A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选A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传统文化对墨子中科技成就的考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创设情境,体现了对考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练点2历史解释字形的书写由繁到简,体现的是文字使用的频繁,更深层地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广泛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21、2020全国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尝试解答_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练点4:春秋战国时期商贸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下
22、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尝试解答_A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交往与商贸发展,故排除B项;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故排除C项;“城市规模扩大”题干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3时空观念要求考生将楚国国君向周王要求提升爵位等级的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
23、制受到的挑战练点4开阔视野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考向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大变革1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以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C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交融,故C项正确;社会转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不是民族交融造成的,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与题目信息无关,故B项错
24、误;D项因果关系颠倒,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民族交融,而不是民族交融推动战国变法,故排除。2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B诚信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B从殷商时代“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到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诚信的内涵不仅包括敬神,而且增加了顺天应人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儒家文化开创于春秋时期的孔子,而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属于法
25、家,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的信息,排除C项;“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先萌发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考向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2020宜宾适应性考试)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魏国大臣白圭经商有道,“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子贡凭借其财力,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使鲁国免于兵祸。这些事例旨在体现当时的富商大贾()A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B义利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C抑制了兼并争霸局面D扶危济困与勤俭节约的精神D根据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子贡“使鲁国免于兵祸”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商大贾既具有节欲、节约和勤俭的精神品质,又能够运用
26、其财力倡导和平、扶危济困,故选D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大商人的优秀品质,没有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义利思想是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正当性所应遵循的社会准则所作的理论概括,义利思想发生根本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与争霸是历史的主流,富商大贾不可能抑制这种局面,排除C项。4(2020湛江模拟)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 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 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B材料中分别说了缺九年
27、、六年、三年储备粮对国家的危害,可见对粮食储备之重视,故选B项;材料中仅能体现对粮食的重视,未涉及除粮食外的其他民生问题,因此无法判断先秦是否置民生问题于首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耕种方式,也未涉及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采取的相关手段,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蓄”是粮食的储备,而非粮食的节俭,也未提及“勤”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考向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5(2020如皋调研)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他()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
28、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积极向上,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选A项;明道救世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超然物外是道家的追求,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排除D项。6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这一成就()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形成C反映了较浓厚的迷信色彩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D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故B项错误;材料“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不是封建迷信,故C项错误;二十四节气是为指导农业而专门制定的补充历法,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故D项正确。